在日本這一趟讓李諭幾乎成了日本學術界的頂流,成果斐然,東京帝國大學掛上了鄭錦精心畫的肖像畫,並列在一眾科學大佬之後。
但最讓李諭滿意的是不少東京帝國大學的頂尖學生真的開始走入了李諭為他們設置的“高端學術路線”上,尤其是高深的數學以及偏重數學的物理領域上。簡單點說,都是理論方向。
也都是李諭擅長的方向。
而對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工程應用方麵的內容其實更有意義,至少先得解決有沒有,才能考慮好不好的問題。
李諭準備回國建學後,就刻意多培養工科人才。當然純理科也不能放棄,畢竟學純理科比較省錢,普通家的孩子也能學。
李諭坐上了回國的船。
從地圖上講,自東京或者橫濱開出的船,先到上海最便利,然後有的航線選擇繼續北上青島、天津,有的則南下廈門、廣州。
李諭在上海已經有了兩所住處,一個是上海東平路的小洋樓,一個則是豫園。
豫園主要是偶爾放鬆用,另外麵積大,可以作為集會場所以及儲存地點。
剛到東平路彆墅,李諭就看到信箱收到了不少歐洲美國寄來的科學雜誌以及電報信件,其中不乏愛因斯坦、開爾文勳爵、普朗克等大佬的。
李諭仔細看了看,發現如今的愛因斯坦還是沒有成名,隻是從臨時三級專利員變成了二級正式專利員。收入提升了一千法郎,達到了4500法郎(約合900美元),對提高生活質量確實比較有幫助。
不過他的穿著和發型依舊是老樣子,在人堆裡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普朗克很重視他,已經做了兩次公開講座專門講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雖然讓一些物理學家引起了重視,不過還是沒有讓愛因斯坦出圈。
沒有名氣就當不了物理教授。
一些大學的物理教授收入很高的,最典型的就是英國和美國的大學,教授收入最少也得八九百英鎊,約合4000多美元。如果算上其他科研經費、校方補助、科學院補助,一年輕輕鬆鬆七八千美元。在二十世紀初,絕對是頂尖級彆的收入水平。
至於德國,雖然學術水平堪稱第一檔,但實話說德國的教授們收入水平和英美比少了一大截。不過這時候德國的物價還算穩定,教授最少是上流社會級彆。等到一戰開始,德國馬克大貶值,才叫一個慘。
愛因斯坦真的很想當個隻鑽研物理的大學教授,但毫無門路。
反觀李諭,已經獲得了多所大學的教授邀請,還沒時間去……
李諭展開一封瑞士蘇黎世大學的信,信中蘇黎世大學表示可以為李諭專門開設一個數學物理客座教授職位。
李諭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回複。
他又打開愛因斯坦的一封來信:
“東方的李諭先生,
“你知道的,我很喜歡與你探討物理問題,你的想法是少有的領先於時代者。
“而最近的我,一直在研究相對論的拓展,比如怎樣把它運用到加速運動的參考係中,不過我遇到了數學上巨大的障礙,仿佛一堵高牆矗立在我的麵前。米列娃幫我解決了一些數學問題,但我繼續進行思考研究時,緊接著又出現了難以逾越的數學。
“天哪,真是令人絕望!
“我想我真的應該像你一樣,好好重視並且鑽研數學了。但我對數學的興趣一直提不起來,從圖書館借來的數學書讀了一半就很難繼續讀下去。
“看來我應該把這項研究放緩下來。”
李諭讀到這裡不禁莞爾,誰說不是哪,決定物理難度上限的就是數學。
物理本身真的沒多難,關鍵就是背後的數學讓人抓狂。
估計一些在高中搞過競賽的人會很有感觸。
對於競賽而言,肯定是數學競賽比物理競賽更難。(但並不能說明哪個更考驗智力。)
即便僅僅是高中數學競賽,其出題範圍並沒有涉及到任何大學數學知識,也能把題目出到變態般的難度。
可以說高中數學競賽的題目已經沒有難度上限。
有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的題,連大學的數學教授都會感覺兩眼一抹黑。
但物理競賽就有上限,即人類物理學認知的上限。解題肯定是借助已有的物理定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大。
物理競賽絕對難不倒頂級大學物理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任何物理難題都可以在某一本高等教程或者論文中找到命題依據和解答思路。
總之,最難的數學題可以形成一篇優秀的論文;而最難的物理題絕對不可能超過已有的論文。
另外,數學競賽沒有什麼章法,出題可以天馬行空,解題方法也可以有很多種。備考數學競賽必須要做浩瀚的題目,還要比較有天賦。
但物理就很有章法:把大學微積分還有四小力學學完,就隻剩一些解題技巧了。因為在高視角下,物理競賽的題目可以很簡單,有點降維打擊的感覺。
李諭高中時就準備過物理競賽,不得不學了很多數學。後來上了大學更有感觸:數學好的不見得物理好,但物理好的數學絕不會差。
隻是萬萬沒想到堂堂物理超級大神中大神愛因斯坦也會有這種數學上的苦惱。
愛因斯坦信上後來的內容就有些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