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清廷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全權負責組閣、接管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後,袁世凱已經成為這個沒落王朝實際的控製者。
此後的事情就太順了。
袁世凱掌權後玩了一手政治牌,他先下令馮國璋猛攻武昌,取得了極大戰果。
隻有率領海軍沿著長江溯流而上抵達武漢的海軍部長薩鎮冰,在與自己昔日弟子黎元洪交換電報後,選擇了棄戰。
咱們說過,大名鼎鼎的淞滬會戰中之所以國黨傾全部精銳不惜血本抵抗都打不過日軍,很大程度是因為日軍有艦炮火力支持。
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也是靠著極為恐怖的艦炮火力壓製島上日軍。
海軍的炮威力非常恐怖,一發炮彈打掉一整個班都稀鬆平常。
馮國璋當然知曉海軍炮火之強,他要求艦隊炮擊武昌。
而薩鎮冰此時已經消極對待,讓海軍故意把炮彈打偏,全部落到了江堤和附近的稻田裡。
連英國記者都看出來了清朝海軍的怠工態度。
可不管彆人怎麼評價,老前輩恪守了他自己的原則——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值得敬佩。
但就算海軍退了,北洋軍的戰力還是在起義軍之上,漢口和漢陽很快就被攻陷,武漢三鎮隻剩武昌。
清廷獲悉後馬上給馮國璋加封了男爵,馮國璋本想一鼓作氣收複武昌,可在這個關鍵節點,袁世凱卻讓他停止了進攻。
本來北洋軍想繼續打下武昌易如反掌,可袁世凱出於政治上的考量選擇了停火,他想以革命軍為籌碼,向清廷逼宮。
同時也靠著自己清廷內閣總理的身份,要挾革命黨。
一手左右逢源玩得爐火純青。
其實現實也是袁世凱沒法打了,因為根本打不過來,漢地十八省已有十五個宣布獨立,已經不是一個湖北的問題。
而且一個武漢打了一個多月。
就是在朝廷軍隊被黎元洪和黃興拖住的這一個多月裡,另外十多個省宣布了獨立,而且基本都是靠起義成功。
所有人都想不到事情發展如此迅速,有一種病來如山倒的感覺。
擺在袁世凱麵前的唯有議和一條路:通過與革命軍議和,獲取此後更大的籌碼,——逼宮。
這是他手裡的王牌,因為革命軍,尤其是孫先生堅持的底線就是必須推翻帝製。
如果能夠做成這件事,袁世凱肯定能擁有巨大的政治資本,對他自己;來說好處多多。
所以袁世凱在回答楊度為何放棄進攻武昌時解釋說:“我是在拔大樹,清朝這棵二百多年的大樹盤根錯節,光有力氣沒有方法,是拔不出來的。”
當然了,清朝這棵大樹早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海戰中被一次次掏空。八國聯軍時期的東南互保,更是直接宣告大樹隻剩下一具空殼,是棵貨真價實的“朽木”。
看看地圖就能明白,漢地十八省可以簡單理解為大明的舊江山,也是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地區。
清朝的行政規劃,到了晚清時期,是漢地十八省與東三省、新疆省並稱二十二省,然後還有蒙古、青海、西藏等幾大藩部。
至於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內漢地十八省就有十五個跳出來獨立,一方麵是東南互保的延續;另一方麵,就是載灃太作了,政治手腕真的堪稱幼稚。
張之洞死後,維係滿清與漢族大臣之間聯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已被壓垮。
而載灃的皇族內閣以及滿清權貴根本沒有能力維係國家局麵,卻不願分出一點權力,連袁世凱都被罷免。
對這種做法,漢人的軍閥和官僚心中極為不滿,早就想掀翻桌子乾了。
所以各地的新軍迅速起義,幾乎全部很輕鬆就完成獨立。
話說這也是此後民國軍閥眾多的原因,不僅北洋自己分裂出來的如直係、皖係、奉係三大軍閥,還有北洋軍閥分裂後實力衰落,從而崛起的諸如閻錫山的晉係、蔡鍔唐繼堯的滇係、陸榮廷的桂係等等,數不勝數。
但不管是誰,都無法完全駕馭各支力量。
同樣,以起義軍的能力,很難對抗強大的北洋軍。
革命黨人對北方政局的變化很清楚,他們知道,攝政王退歸藩邸後,大清王朝隻剩下一個名義,而這個名義能否保留,隻看袁世凱的態度
所以革命黨需要爭取一下袁世凱,讓他完成逼宮這一步。
王朝更替再怎麼說都是大事,目前列強在態度上明顯傾向於袁世凱,很多精英也有這種想法,甚至“非袁莫屬”成了一個流行名詞。
國內的形勢大體如此,雖然還有很多複雜暗線,不過主線很明晰——清朝已在實際上消亡,隻是被袁世凱當做一張牌暫且吊著。
——
美國這邊,孫文又收到了幾封電報,在獲悉國內形勢大好後,便不著急回國了,就是因為剛才提到的列強態度。
他要在歐美各國先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列強對革命的支持。
不對,應該說希望列強保持中立,另外就是借款。
反正李諭也不太著急回去,民國初年是政壇最混亂複雜的一段時間。
孫與李諭一同又去了趟歐洲,不過孫並沒有借到錢。
並非列強不願意借,而是他們在坐山觀虎鬥,需要分出個勝負才好決定投資哪邊。
所以除了在法國爭取到了張靜江的一些款項,並沒有籌到多少錢。
李諭則在他四處走訪政壇的時候,去皇家學會開了個會,順便做了個報告。
皇家學會非常給李諭麵子,一般的會員每年至少要開上幾次會,李諭一年能參加一次都保證不了。
不過誰叫李諭在科學界的腕兒實在大,皇家學會不得不賣他麵子,還要以有李諭這樣的院士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