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驚!華夏十大明君竟做了這些事兒!》^^……(2 / 2)

這個國家,現在在自己手中,而自己,可是知道未來曆史走勢的人,自己將會改變一切!

秦始皇篤定道。

秦始皇拿起官員們記錄的東西,不可否認的是他們記錄的皆是有用之物,但仙幕僅僅是這樣子嗎?

不是說要說華夏十大明君嗎?

華夏現如今已經明了了,那十大明君呢。

秦始皇看到大秦後麵跟著的一串國家,看來要說的就是這些國家裡的明君。

“陛下,仙人之語好似隻是在解釋何為‘華夏’,對於祂所說的‘十大明君’還未開啟,臣鬥膽請陛下移居行宮,等待仙幕的再次降臨。”李斯在君主麵前叩首道。

秦始皇望向麵色蒼白的百官,揮手道:“擺駕回宮。”

百官們踉蹌著在將士的攙扶下起身往馬車處走。

遠處的六國餘孽們則暗暗遺憾仙人下次播放仙幕時看不到秦朝那群老匹夫們的好戲了。

但是,真的就這麼結束了嗎?

【哈嘍各位老鐵,片頭結束,《驚!華夏十大明君竟做了這些事兒!》盤點開始!】

與渾厚女聲完全不同的輕快聲音響起,驚呆觀看仙幕的一眾皇帝與黔首。

真正的盤點開始?

【在說出明君們的‘這些事兒’之前,華夏十大明君,誰是青史留名的榜一榜二大哥呢?請老鐵們大聲說出你們的答案!說出你們的理由吧!】

黔首百官們對於仙幕的語氣變化還未完全適應,就迎來對方的問題。

誰是青史留名榜一榜二大哥?

青史留名他們懂,但榜一榜二大哥?

顧名思義,華夏帝王誰排第一?

這個問題他們怎麼答?不過仙人的問題怎可不答,不答可是不敬之罪啊!

站在秦始皇身邊的趙高第一個衝出來對仙幕喊道:“仙人,青史留名榜一大哥,自然是一統六國的大秦始皇帝!”

說完,他看向始皇帝的目光充滿欽佩,讓人一看便知是始皇帝的絕對擁護者。

百官齊齊對趙高投以一秒鐘的注目禮,就立刻齊聲向天揚聲道:“青史留名榜一大哥,必是一統六國的大秦始皇帝!”

秦始皇對第一個發聲的趙高投以和善注視,隻覺得身邊有這種對主子忠心耿耿的下屬實在是讓人身心舒暢。

而下首的將士自然不敢不答仙人的問題,聽到百官傳來的聲音,一起震聲回複仙人,榜一大哥自然是他們的大秦氏始皇帝!

聲音震耳欲聾,直讓底下的黔首們也開始激動起來,為我大秦帝國的始皇帝掙得榜一大哥的榮譽!

於是,高呼榜一大哥定是大秦帝國始皇帝的聲音洪亮,響徹泰山之巔。

在平行時空的各處百姓臣子將士們也在回複仙人們的這個問題,無一例外,大多數都在喊榜一大哥是他們此刻的皇帝,他們要為他們的皇帝掙得榜一大哥的榮譽!

如若按照儒家風範,秦始皇覺得自己可能需要謙虛一番。但!他可是秦始皇!

於是,始皇背手而立,自信非凡,隻覺得這榜一大哥非他莫屬!

【博主好似聽到了群眾們熱烈的呼喚聲。】

仙幕再次傳來聲音,讓底下的群眾覺得仙人就是和他們對話。

【接下來,博主為大家帶來《驚!華夏十大明君竟做了這些事兒!》明君係列榜一大哥!

秦統六合自稱始皇,曆經數次改朝換代,華夏共出現八十三個王朝,四百零八位皇帝,現公布青史留名榜一大哥——】

華夏大地的百姓們正為華夏大地曾出現八十三個王朝,四百零八位皇帝的話而震驚,轉耳就聽到榜一即將公布,不由得都屏息以待……

【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明君第一,千古一帝——始皇帝!】

四百零八位皇帝,明君第一,千古一帝。

秦朝各地黔首聽到這話紛紛倒吸涼氣,自秦後出現八十三個王朝,四百零八位皇帝。

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帝王竟也能爭得過其餘四百零七位皇帝成為仙人認證的明君第一,還被稱之為千古一帝?

他們本來隻是喊著玩的,沒想到竟然成真了!

難道!他們的始皇帝真的是千年難得一遇的明君!

黔首百官望著秦始皇的眼中異彩連連,仿若押對寶的賭徒,看見始皇帝帶領他們走向富足人生。

就連原本質疑始皇即將亡國的六國餘人和齊魯儒生都開始懷疑自己:難道……是他們錯了?這始皇真的是天命所歸?始皇真的能擔第一?

至於圍觀的後世之人,則恍然大悟,若論功績,這明君自當有始皇一位。

秦始皇心口怦怦直跳,視線緊盯仙幕,果然封禪泰山是件十分正確的事!看!仙人顯靈誇他了!或許他可以像人文始祖一般飛升成仙獲得長壽也說不定。

秦始皇在一眾仰慕的視線下悄悄地把脊背挺得更直。

【八十三個王朝,四百零八位皇帝,秦始皇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嗎?】

秦始皇頭仰得更高,心中暗道:自然第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六王畢,四海一,設郡縣。

秦始皇二十七年,修高速馳道,厲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二十八年,鑿靈渠,

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驅匈奴,開始築長城。派蒙恬北擊匈奴,儘取河南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南越,西甌,移民戍邊,修萬裡長城。

秦始皇三十五年,築九原通甘泉直道。】

天幕裡,出現一副巨大的地圖,戰火紛飛的華夏大地,逐漸平靜下來,最終寫上一個大字——秦。

見到這幅地圖,不提感歎的百姓,秦始皇和百官們隻覺得呼吸一窒,天下竟如此精細的地圖!

不用皇帝說話,百官們第一時間提筆在早已準備好的布帛上,整個泰山之下鳥停蟲靜,隻有筆在劃過布帛的聲音。

地圖中央,一條條馳道由鹹陽為中心向外延展,形成綿密的蜘蛛網形狀。

李斯露出驚喜神色:“仙人顯靈,這乃絕佳的馳道修建方案啊!”馳道正在修建,這仙人就直接把他們的未來的做法畫出來了!

而蒙恬則關注到逐匈奴,築長城,平南越。他的眼眸一眯起來,也下筆書寫起來。

這功績基本按照時間順序,那就意味著——三年後匈奴即將來犯!

仙幕的話並不會因為這些人的動作有絲毫遲緩。

而立在君王身側的王綰則在懷疑人生,他們一直阻止的郡縣製被仙人列為始皇功績,那就意味著……他們都是錯的?

【六王畢,四海一,設郡縣,確集權,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逐匈奴,築長城,平南越,築直道,建鄭國渠與靈渠。每一個拉出來都可以讓人青史留名,但卻出現在一人身上。】

【以上這些詞彙,隻要學過小學曆史就能說出,有人思考過這些詞彙意味什麼嗎?】

這意味著什麼秦始皇身為親曆者自然懂得。

他嘴唇緊抿,不讓脊梁有絲毫彎曲。

王綰、李斯等百官把視線投向始皇,這位一統六國,從未說累的帝王。

秦始皇看到百官的視線皆偷偷看向他,沉聲道:“朕之功過,當世無可評說,百代之後自有斷論,爾等快些書寫!”隨即,不再看這些人,專注看仙幕。

仙人,是懂他的。

小巧的動畫小人出現在屏幕上,那人穿著玄色皇袍,和秦始皇現在穿的製式一模一樣,從未見過這種小人的華夏百姓皆好奇觀之。

【魏國梁襄王曾向孟子請教:“天下惡乎定?”孟子答:“定於一。”魏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兩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樣實現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主張,南轅北轍,且都不切合實際。那怎麼辦?】

怎麼辦?這是當時的所有人都想問的。

但現在他們知道,始皇已經把答案書寫出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喜歡基建強國,喜歡挽救遺憾。

想要完整沉浸式體驗明君們知道自身過錯後的完整補救措施,讓國家更為強盛,讓百姓更為安樂做的自割腿肉之作,努力查閱資料寫好。十大君王排名為一家之見。

*黔首(qián shǒu)黔首在戰國以及秦朝時期是對百姓的稱呼,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服飾皆為黑色。而平民出門會用黑色頭巾裹頭當成行頭,所以就被稱為“黔首”。

*孔子在穀會盟時曾說過‘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諸夏近而萊地遠,萊是夷而魯是華。

*《左傳》曾言:明君而善用其眾。應當指代賢之君。

*《尚書》有曰: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

*《春秋左傳正義》又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朝代歌。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贏政稱始皇。一統秦兩漢,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秦始皇召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有的博士告訴秦始皇,要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後掃地而祭,用其簡易。這顯然隻是上古時代祭祀山神或祭天儀式的縮影,與秦始皇利用封禪展示其“席卷天 下,包舉宇內”的期望值相差很遠。結果隻能是秦始皇遂貶退諸儒士而不用,自帶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禪。這可能是秦始皇接受五德終始說以來秦文化與齊魯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第一 道裂痕。

*朕之功過,當世無可評說者,百代之後自有斷論” ——《忘川風華錄》

*若以曆史循環論來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大勢……——《三國演義》

*秦始皇消滅了一個舊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張傳璽

*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孔聖人言

*魏國……?——《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秦統六……——曆史統計

*秦始皇二十六年,六王畢,四海一,設郡縣。……秦始皇三十五年,築九原通甘泉直道。*秦之疆域東至……完整的管轄權——看了始皇曆史後的總結

*六王……身上。始皇……為天下一統。——看了始皇曆史後的總結

*【以製度而言……殺到僅有百餘國。】——《論秦始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