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言始皇想找長生之術,為何?因為死神的鐮刀向他逼近,他很明顯的的知道沒有時間等下去了。他隻有在他有限的時間內把費心費人的事情儘皆完成,才可以把皇位傳給據說是下一任繼承人的扶蘇,臨時前‘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的詔令被很多人認為一世始皇的不一人選就是扶蘇,那個太史公評價為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的扶蘇。
他確實沒時間了。】
“娘親,仙幕一直說始皇要死了嗎?”咋乍一聽孩子的話,娘親連忙一把子抱住孩子,“怎可亂說話,小心被聽著抓走哦。”
小孩兒嚇得連忙捂住嘴巴,雙眼滴溜溜地轉動,隨後他小聲地在娘親耳邊道:“娘親,始皇陛下……”
身著布衣的婦人眼簾下垂,輕歎道:“娘親……娘親也不知始皇陛下是不是會同仙幕說的那般五十即逝。”她相信看到仙幕的鹹陽應當有所行動,但若是始皇真五十而亡,那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也說不定。
【後世幾乎每個了解秦始皇嬴政的人都會想說一句:我們那帥氣迷人的老祖宗嬴政,不就是要一顆長生不死藥怎麼啦?給他啊!
讓他每天帶著臣子九九六,有時間慢悠悠的發展大秦,不要急於求成,讓大秦的百姓過上‘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的神仙日子可好?
再給始皇一麵世界地圖,讓大秦的旗幟插遍地球每個角落,讓華夏旗幟在地球飄揚,讓地球都講中國話!扭轉兩千年後身為大國卻被以往看不上的夷族按在地上摩擦的恥辱,讓他的後世子孫不用再吃需要學外夷話的苦。
其實博主並不僅僅是想講給你們聽,若是可以博主想告訴三十九歲剛一統天下的始皇陛下:守土奈何?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用之以力。德道相輔,重在於利。同天下之利者,天下和服。
亦如兩千年後偉人所說的團結一切你可團結的力量,鑄造共同利益,向萬世永昌進發!】[1]
“呼…”仙幕一講完此時的天下臣民皆重重的呼出心中的熱氣,實在是仙幕講的太精彩,讓很多人憋著一口氣聽完隻覺得鮮血沸騰忘記呼吸。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瓦房內,一群身著儒衫的中年人看著仙幕,其中一人歎道:“以往吾隻怨恨於大秦的鐵騎滅我國君,奪我國土。聽仙幕言始皇一統十一年後秦末六國複辟心中也隻有欣喜,欣喜於始皇逝世,欣喜於可複辟故國,可……”發須皆白的老者羞愧的紅了臉,好似不想在說下去。
“可吾等皆忽視那在底層受苦的百姓。”有人替他補充道,“我等與那些一心想複辟舊國想建功立業的士族將領無任何區彆。”
“聖人言民為國之根基,為政者當愛民、敬民、惠民。上好禮義信,民莫敢不敬、莫敢不服、莫敢不用情。但…”所言的這一切現如今看來不過是覺得可以維護君主權勢罷了。孔鮒看向仙幕,“但仙幕所言卻是另一番景象。”為民不僅是維護君主統治與國家長治久安,而是因為那些民也是會在夜晚思鄉思父母祈禱太平,甚至睡覺都不得安穩的人。
他抬頭看向下首的中年人:“不知叔孫通在鹹陽可有傳回消息?”
被問到的人答道:“自《六國》篇章結束,鹹陽的探子屢屢看到百官深夜從鹹陽宮中出來,應當是在商討如何解決仙幕所言的困境。而通傳回的消息證實鹹陽宮正馬不停蹄的在商討方法。”
大廳內,一眾儒生注視著孔鮒,就像忠誠的士兵在等待將領發號施令。
“世治則助之行道,世亂則獨治其身。吾曾以不用之學不仕秦,遣叔孫通入秦,其為儒生卻以法仕秦,官至博士,能見時變。”孔鮒望著那一雙雙灼灼的眼睛歎息,“今仙幕降世,點明時勢,世治不遠矣。”
聽到這裡,那一雙雙眼睛中皆映出激動之色。仙幕點明時勢時他們就在心中演示應當如何治世,而今終於到他們實踐了嗎!
此時遠在鹹陽的叔孫通自然不知道他的師父孔子八世孫孔鮒正因為仙幕的話得出世治不遠矣的推論來。
但知道了他也不會驚訝,因為早在大秦一統前有人惋惜他師父修文乃‘修當身不蒙其榮,百姓不獲其利’的無用之業。他師父就說過‘今天下將擾擾,終必有所定。修武以助之取,吾修文以助之守’這等不隨流俗、知權變的推論。而後續的發展果然同他師父說的那般大秦一統。
若是叔孫通知道了定會內心驕傲的同時表現的極為淡定,畢竟他的師父博通經史,善論古今,能推斷出這些也是正常嘛。
當然也有叔孫通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他的師父在始皇焚書坑書時‘將書先藏之以待其求’眾多書籍藏於祖堂壁中,帶弟子百餘自隱於嵩山。當西楚霸王一把子燒掉始皇存檔在阿房宮的百家書籍時,留下先秦古文字書寫的‘孔壁古文’的傳說。
比如他的師父在陳勝軍興時因‘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率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勸陳勝興霸王之業獲得陳勝讚許,但因陳勝覺得儒生不懂軍法而不聽勸,果敗。僅呆六十天,便知不同則不相為謀以‘目疾’為由離去,帶領諸弟子隱世書寫《孔叢子》一書。
師徒兩人皆是不隨流俗、知權變之人,比如孔鮒也沒想到未來自己的弟子會在坑完秦一世得到後人‘秦之亡,亡於趙高,實亡於叔孫通一言。’的評價後連夜跑路,雖然這話可以說無稽之談,但也能說明叔孫通的厲害之處。先後轉投項梁,楚懷王、項羽等人,最後搖身一變投靠漢高祖,並且在漢高祖一統天下後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被尊稱為漢家儒宗,後世戲稱‘不倒翁’。
不僅儒家在思考此時入仕的可能性,墨家钜子、農家許氏、名家公孫等人皆在思考入仕的可能。
時勢需要他們那些半夜思鄉的百姓也需要他們。
【或許你們會覺得博主是不是偏題。不是講秦末的造反紅利?不是應當講謀聖張良如何出奇製勝?為何講起士族將領的激動,為何講起百姓的艱難?明明韓大將軍也是處於秦末,但博主從未講到這裡?
因為剛才所講的正是‘人心’。】
“人心?”鹹陽宮中一十公子砸吧著眼睛,滿眼迷蒙,“父皇,仙幕方才講的東西是有什麼不一樣嗎?”兩顆門牙的掉落讓小家夥說話有點含糊,不過聽是絕對沒問題的。
在他身後,幾個同他一般大的小公子也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始皇,他們現在算是看明白了。他們的父皇根本就不嫌棄他們的問題傻不傻,並且非常樂意同他們講解這些。既然如此他們自然不能辜負父皇的期待,要同父皇多多互動啦!
被小兒子們用期待眼神注視的始皇內心湧起一種慈父般的神奇感覺,察覺到這種情緒,始皇沉默片刻……然後把它掐滅。他仍舊冷靜道:“以士族將領的激動對比映襯出百姓之艱難。更能調動觀看者的心境變化,讓其視線下移到百姓,同情之心產生便會想為民入仕,為民謀利。”
小公子們似懂非懂,又好像真的懂了。
始皇也不計較,他這幾個小兒子是真小,畢竟……
始皇沉默,仙幕言他一統十一年後逝世,他除了遍尋名醫,好似也無力改變。主少國疑他也不敢想未來皇位能傳給小兒子們。
【在韓將軍的篇章你會發現他所展示除了的全部是需要智商的東西,如果說韓信智商值爆表,情商全捐給智商,情商值連及格線的標準都達不到。那張良就是情商智商兩開花的傑出代表人物。
後世許多普通人無人敢稱自己能做到韓信屢戰屢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績,但卻屢屢覺得自己就像下一個謀聖張良。因為張良所做的就是揣摩人心,以至於有人覺得他有何了不起,揣摩人心誰不會?
相比較韓大將軍全身心投入打戰。張良做的就是對人心的把握,謀己、謀人、謀眾,最終做到謀天下,張良都做的格外出色,故而才被稱之為謀聖。】
而領悟到仙幕真實意思,被仙幕調動起想入仕衝動的墨家、名家、農家等人:……所以他們這是被仙幕溜了??
不過被仙幕溜了又如何,仙幕展示與他們的百姓流亡卻是真實的,時勢需要他們一同參與進來。
至於判斷出世治而覺得入仕時機到達的孔鮒:……望著一堆偷偷望向他的儒生,孔鮒目不斜視。
他才沒有被仙幕所展示出來的‘人心’所控,沒有!
【大秦破產後,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麵終於破開。眾多小公司紛紛成立,企圖成為下一個可以壟斷整個市場的人物。這時候我們離開曆史記載十年之久的張良.人生操盤大師.無產階級好友.謀聖也終於從窩中走了出來。
張良的人生若是可以分段,年少滅國和刺殺始皇是第一階段。張良拾履開始到輔立強漢應當是他人生的第一階段,因為這一階段他看遍人間冷凝,積累對世界的認識和踐行檢驗《六韜》。
有人言可能沒有老翁,扔下去的也不是靴子,而是衝動與執念,家學淵源讓張良懂人心,終成謀聖。但既然你看到了現在,其實也應該發現,張良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從未有兩絲絲改變,時間隻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
【一十多歲韓國滅亡,三十多歲刺殺秦王,四十多歲大秦破產。張公子的執念從未放下,即使遇見漢高祖也沒有放下。一心想光複故國的張良知道他的機會來了,實現執念複辟韓國不再是夢!】
“嘶……”天下黔首齊齊深吸一口涼氣,“不說俺鄰居四十多歲都死了大半年了。就說我吧,現在四十一都當爺,半隻腳都跨進地裡了,這人竟然還想建國?”
張良的想法大多數的黔首們自然不理解。但士族們卻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國仇家恨,滅秦複國也是為報答先王的提攜照顧之恩,有何難以理解?”舊韓士族在仙幕說出謀聖五世相韓時就知道他是誰了,畢竟曾經也是一起謀劃過的人,故而張良的想法他們再熟悉不過了。
【造反紅利下張良自然也不落後於人,用手中剩餘的資金叫了百餘人拉起創業團隊‘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扯起反秦大旗,準備大展身手,一舉滅秦!光複韓國!
但……
有些人的領導能力是天生的,而有些人注定適合當個人才,猛才,比如我們的謀聖張良。張良在拉扯起創業團隊之後隻覺得孤木難支,勢單力薄,自覺無法在秦末造反的風暴中立足。
張良也不一話,立刻拉上自己的創業隊伍,準備去找他在留地暴風雨般速度發展的景.天使投資人.駒。也就是傳言‘三戶亡秦’中第一種說法的屈景昭三大戶中的第一戶景家人。
令張良沒有想到的這路上還遇到個一起造反的競爭對手。
初次見到這人的張良定不會想到,這個競爭對手在未來會認可他不受理解的創業計劃,他們會成為知己一般的存在。
這個競爭對手在未來會為他打下十幾城,並且以十幾城為‘聘’隻為換取他一時的留守身邊。
這個競爭對手會在未來一統封侯時,其他功臣最高不過封食邑一萬戶,而他是一騎絕塵的食邑三萬戶!
他甚至為這個對手發出‘汝殆天授!’的絕世之歎。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對名垂青史的‘君臣CP’即將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