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聽了那麼多, 其他帝王也反映過來了與貞觀之治和其他朝代的治世不同之處。
秦始皇直直盯著仙幕,仙幕沒有在上麵打出‘民’字,但實際上處處都在體現‘民’
秦始皇道:“其實唐太宗也是具有開創性的。”
李斯他們側目:“?”
他們隱隱有所感,但要真想說出什麼卻覺得腦中有迷霧遮住那種感覺。
秦始皇道:“在他之前‘民’隻是權的附庸品, 但在他之後, ‘民’正式步入當權者的視線當中, 讓朝廷認識到百姓的重要性。”
‘以民為本’不是唐太宗第一個提出的, 在儒家早在百八年前就把“民為本”這幾個字說膩了,但即使是說膩了又如何, 即使是獨尊儒術的漢武帝都沒有真正踐行‘以民為本’, 而是外儒內法, 其他皇帝怎麼可能真的奢望做到‘民本’呢?
秦始皇恍若有所悟, 這個皇帝應該是用了絕對的魄力踐行“民本”從頭貫穿到結尾, 並且真用了‘民本’思想成就了盛唐, 才能備受仙幕和後世之人的推崇吧?
早在很久之前, 他就覺得創造仙幕的那個朝代應當是對百姓有特殊的感情。
一種敬畏, 他們背後的朝代看到了百姓的力量, 他們敬畏百姓的力量。
後世的其他人也有所感悟。
趙匡胤時期。
“貞觀君臣的治國目標和思想應當是對西漢賈誼、董仲舒等人的思想有所繼承。”趙匡胤道。
隻不過董仲舒等人在“奉天而法古”中, 著重選擇了“奉天”,強調君權神授,重視神跡。
而貞觀君臣應該是重點在“法古”,他縱觀貞觀君臣的思想, 就覺得其中高懸著堯舜之道。
堯舜之道, 在尚德、修身、安民。
李世民以德治國,以身作則,安撫百姓。
趙匡胤一心想同貞觀看齊,同為開國皇帝, 他也想要創造如同貞觀一樣的治世,為大宋的盛世做打地基,最後想要創建如同大唐一樣的盛世。
而現在,就是一個少有的聽後世總結唐朝之所以能創造盛世的機會。
不過他心中暗想的是,他的大宋應當也是不輸大唐一樣的存在吧?可能在他的手上大宋沒有走向巔峰,但後麵說不定會變成能夠與盛唐睥睨的盛宋呢?
秦漢唐宋元明清,宋朝可是被仙幕所在的後世肯定的大一統國家。
在他腦海的演算下,宋朝應當會發展得極好。
一想到有一天宋朝會被後世稱之為盛宋,趙匡胤嘴角就不由得想要往上翹。
盛宋,真是個好聽的名字。
趙匡胤很期待聽到仙幕在介紹榜四的時候出現他趙匡胤的名字,因為介紹他趙匡胤時會連帶著介紹他所創建的宋朝,那個極有可能變成‘盛宋’的大榮。
【在這場創造治世的狂歡中,貞觀之治能成功的原因最出名的就是唐太宗的——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製,虛心納諫。
最後才有博采眾長進行的一係列具體措施齊心協力創貞觀治世。】
【這六個四字成語在關於貞觀之治的討論中出名到什麼地步呢?
出名到隻要你一提到貞觀能成治世的原因,就一定會出現“一定是因為唐太宗有容人之量,懂得聽取賢臣們的意見而不是蠻橫獨行,才有貞觀治世”的言論】
【換言之,唐太宗想要創建治世,他要先“治人”
想治百姓這個世,先治臣子這個人。】
貞觀年間的“人”臣子們麵麵相覷。
治人?治理他們這些人?
第一次見到這麼直白的剖析,他們想笑。然後他們也真的笑了。
尤其是世家出身的人,他們懂得頗多,更不認為仙幕說的就是錯的,甚至他們覺得,仙幕說的真有幾分道理。
要先治世,先得治人,他們這些人都“治”不好,哪裡來的大臉治世呢?
但並不妨礙他們覺得仙幕這個說法很新奇。
李世民也覺得仙幕的說法很新奇,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把 整飭吏治變成‘治人’之道。
李世民與他家心腹臣子們對望,默默扭頭。
就是有點不好意思,不知仙幕待會兒會把這整個過程剖析成什麼樣子?
說好的以誠相待臣子,現在變成了欲治世先治人。
不過…… 這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不是嗎?
在一眾悟了的人中,唯有武將們還有點懵。
他們大多數武將都是書讀得真不算多,儒將這種珍稀物種他們這邊可沒有,所以他們隻覺得繞口。
治人?這是什麼意思?修理人的意思嗎?
尉遲敬德與程咬金對視,然後……悟了!
程咬金一拍大腿:“治人,我懂了!”
尉遲敬德也懂了:“這不就是俺當初從隋入劉武周,到入唐軍時,想成將先立威嗎?”
想成為將領那就得拿出點真本領,先讓手下的百夫長先拜服,最後才能得到他們手下之人的信服。
武將們確信,應該就是這樣子。
嗯…… 可能就是這樣子吧…… 他們也不確定這個‘治’是不是修理人的意思。
【治位於中央朝廷的皇帝近臣,再治中央朝廷之官,再延伸到地方之官,最後才是治理百姓成治世。】
【自古以來,講文治,知文化的帝王大有人在,道理誰都懂但能夠參悟‘治人’這條道理,並踐行這一道理的人可不多。所以關於治人這個東西,很看帝王個人的悟性,能夠深刻領悟治人的重要性,並且能夠絕對踐行這一點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簡單。】
【畢竟每個人的悟性和境界那個叫天差地彆,很多皇帝常常是淺嘗輒止,有些是治皇帝近臣,進行奪權;有些是治中央朝廷之官,重中央輕地方;有些則是猛抓江南等富庶之地的貪官汙吏,充實國庫;有些則是直接治百姓。
其中所蘊含的國家政策不同,才有不同皇帝治下的國家不同走向。】
【論治中央的皇帝近臣。】
【我們前期看到的李世民是一個東征西討,戎馬倥傯的軍事統帥,但通過前麵我們就知道了,這位少年英雄的文治水平也是極強,《唐紀》記載:上好文學而辯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對。
李世民是一個少年將軍的同時,他文采了得,思維敏捷、擅長辯論,在與臣子們博古論今相交時,是能駁得對方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應對的帝王。
也就是李世民的武功比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貞觀武將們能打,文治也比這些名臣賢相們有文化。】
秦王界麵,未來的‘名臣賢相’不好意思了。
但仙幕說的沒錯,秦王為何能夠在是秦王之時身邊就吸引如此多的文臣,就是因為他武功出眾的同時,文治卓越,才引得世家們紛紛湧入文學館。
他們的陛下,是能夠在博古論今時駁得他們啞口無言,他們的陛下,是為王之時就已經嶄露頭角的能君。
【李世民的近臣很早很早就已經聚集到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身邊了。
李世民與他們談心,李世民日常碎碎念,直接行洗腦之法:老百姓們生活的美滿幸福是國家安穩的前提,老百姓好就是國家富裕強盛,老百姓是我們大唐維持長治久安的根本。
“必先存百姓。”
——這是李世民告訴臣子們最重要的“為國之道”“堯舜之道”和“為臣之道”,也是他自己的“為君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把“先存百姓”這件事情提高到最得高統治者重視的地位,提升成了國策,並持之以恒,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到自己的施政實踐當中。
為此,他帶臣子們探索出“安人之道”:不損百姓。
他們得出了一個規律性的結論:國家可以進行征稅徭役,國家可以行軍打戰,但其征發必須以百姓的承受能力為限度。要重視切身實地的感受百姓們的需求,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和維持簡單再生產的生活條件,不能觸碰紅線,應當恪守底線。
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
“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當不奪農時!”】
【 “必先存百姓。”
“以人為本”“以民為本”
在著重宣揚祥瑞論,漢朝每個君主出生都自帶祥瑞,皇帝在任期間需得有祥瑞作伴的封建製下,唐太宗首開先例,《貞觀政要·論災祥》曰:“朕之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有芝草遍街衢,鳳凰巢苑囿,亦何異於桀、紂?”「1」
做皇帝當天下太平,家給人足,得萬姓之歡心,百姓敬之如天地,愛之如父母,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對李唐一朝來說就是最大的祥瑞。「1」
李世民再次日常碎碎念:咱們一起上畏皇天,下懼群臣百姓,懷有謙恭和畏懼之心“稱天心及百姓意”】
耳熟能詳的話從仙幕上傳下來。
貞觀臣子們失笑,因為這是整日縈繞在他們耳邊的大道理。
眾臣子看向上首的李世民以及魏征。
為什麼說耳熟呢?因為這些話幾乎都是這兩人在對話中說的,說給誰聽?魏征說給皇帝和他們這些臣子聽,皇帝說給自己和他們這些臣子們聽。
反正,這些碎碎念他們聽得耳朵都結痂了。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對視,兩人不約而同的笑了,確實熟悉。
李世民默默歎氣,這哪裡是他的碎碎念,實際上應該說是魏征的碎碎念,雖然他也有說,但魏征說的更多!
李世民肯定。
魏征基本上每隔一天就得勸他這個陛下應當:“守常謙常懼之道,日慎一日。”
每隔兩天就得給他畫一個大餅,說:“如此,則宗社永固,無傾覆矣。”
最後再以成功範例引誘他,“唐、虞所以太平,實用此法”。
李世民暗歎,這些話就跟懸掛在馬兒前麵的青菜一樣,誘人得很。
但沒辦法,誰他就是吃這一套!
大餅雖空,但它香味撲鼻啊!
以至於他這個皇帝現在已經把堯、舜之道,周、孔之教刻在心上,隻覺得有這些在就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1」
不過他不得不承認魏征的作用之大,在貞觀初,人皆異論,妄圖讓他走偏道時是魏征時時刻刻在他耳邊提醒他何為正道。
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
李世民讚歎:“就連華夏自古以來的勍敵突厥都能順服大唐,若是沒有魏征,朕…… ”
李世民沉默,其實魏征有時候也很糟心,每以規勸,進諫,都恥他這個皇帝不及堯、舜。氣人的很
日日被拿來與堯、舜兩位聖君做對比,李世民對此有種熟悉的感覺。
這種時時刻刻被隔壁家優秀娃打壓的即視感,他幼時也經曆過,隻不過幼時他才是那個彆人家的優秀娃。
不過即使如此,李世民不敢想沒有魏征的日子得多難過。
若他為堯、舜,玄成就為稷、契,引他日慎一日,走正途,提醒他民為水,君為舟,提醒他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提醒他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1」
要是世間沒有魏征,就如前方缺少引路明燈,雖可前進走到終點,但總歸會摔幾跤。
【論治中央之人。】
【擅長總結曆史教訓的李世民整合曆代帝王治國經驗,去治中央朝廷之人。】
【有什麼經驗可總結,無非就是堯舜禹夏商周與秦漢隋加上中間的魏晉南北朝。
作為一個第四個大一統封建製國家,他能夠總結的經驗大多來自秦漢隋。
他們借鑒秦隋為何兩世而亡?除了曆史慣性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都是暴虐而亡,因為過度集權,因為唯君權是視,他們倒在唯皇獨尊的□□體製,皇帝一旦選錯人,滿盤皆輸。故而才有秦隋的貪官們還來不及發力,就因為選錯了二世皇帝而亡。
他們借鑒漢朝為何可以興盛,因為群英璀璨,群策群力。】
【《舊唐書·張玄素傳》曰:“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
□□的君主,亂七八糟的法製。
君主乃萬乘之重,又欲自專庶務,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中者信善,不中者…… 直接狗帶?若這不中者乃是一郡,一縣,最後那片地方直接民不聊生?】「1」
【皇帝一日萬機,己多虧失,以日繼月,乃至累年,最後會導致的就是……
唐太宗李世民也問了這個問題:“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儘善?”
自然不能儘善儘美。
最後隻可能變成,朝政漏洞百出,民不聊生。】
【皇帝日理萬機不見得就是勵精圖治,一日萬機可能是斷十事而五條不中,可能是勞累虧失,為王朝的滅亡抽磚減瓦,做國家另類的蛀蟲。
皇帝權利越大,責任越大,影響越大,要做的不是把事情都推到皇帝身邊,合理分配工作才是真,哪能真的讓皇帝一人兼數職,若真的如此,所帶來的就是效率底下,錯誤愈多。
皇帝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要不得。
國家的治理就是一個同心圓,皇帝應當知曉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高居廟堂難以全麵了解民間萬事,所以無論這個皇帝如何英明神武、曾經有多麼偉大的功績,無所不管,發號施令,必定乖謬甚多,不足以支撐一個國家長期的發展。「1」
所以就要:合理分權。
所以就要:任用賢能共同治理。】
秦.前日閱120斤.現日理萬機.始皇:“?”
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為王朝的滅亡抽磚減瓦,做國家另類的蛀蟲?
宮殿內的臣子們悄咪咪的看向自家日閱120斤的始皇陛下,總有種自己的主上一不小心被打成國家拆牆工和國家蛀蟲的內涵感。
秦始皇倒是不覺得被內涵到,他隻是覺得那個唐太宗所說的其實非常有道理,他年少時覺得日閱120斤的奏折還能勝任,但當年歲大了就覺得身體不濟。
同時伴隨著朝廷日益穩定,地方上的迂腐勢力也在逐步萌芽……
有一團灰黑色正在侵襲著本是白紙的大一統帝國。
試圖腐蝕大秦帝國的地基。
作為第一個中央集權,前麵沒有任何參照物的皇朝,其實秦始皇才是最喜歡聽仙幕介紹這些後世王朝的人。
他想知道曆史規律是怎樣運行,他從漢朝的世界看到道家的無為而治不僅僅能帶來與民生息,也有可能帶來官吏腐敗,功勳後代成豪強,也看到了外戚乾政,看到了一個強大帝國的逐步衰敗。
他在其中看到了地基被腐蝕掉的大一統國家合久必分。
也看到了可災後重建的新大一統國家的百廢待興,無限可能。
“秦到李唐建國,曆經了八百多年,八百年的時間王朝起起落落,唐太宗所建立的分權製度在秦的基礎上應當有了極大的改進。”秦始皇饒有興趣道,“不知道改成了何種樣子,是否有借鑒意義。”
其他人深有同感,他們對這種東西很感興趣。
李斯:“在漢朝的界麵仙幕很少詳細的介紹君臣分權,李唐能成盛世,他的特色應該就是君臣與君民,仙幕才會詳細君臣分權。”在漢朝的界麵介紹更多的是治草原之策與財務危機,而李唐著重介紹的就是君臣民相處之道。
這些都是他們應該學習的東西。
其他臣子也很好奇,好奇李唐的君臣民之道到底能夠走到何種地步。
【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我為人主,兼行將相之事,是奪公等之名”「1」
“昔漢高祖得蕭、曹、韓、彭,天下寧宴;舜、禹、湯、武有稷、契、伊、 呂,四海乂安。此事朕並兼之。”「1」
前代賢君所擁有的各類人才,我現在全都有,怎能再奪大臣之功兼行文武將相的事務?
皇帝不應乾綱獨斷,而應像三代賢主和劉邦那樣會用人。「1」
於是權利合理分割進行時,製定可行的讓政府依法執政三省六部製出現。
這個基於“五省六曹製”確立於隋文帝時期的製度,終於在唐太宗時期得以完善和發揮應有的作用。「1」】
秦始皇眼睛一亮,好似看到了他可學習的新製度。
這就是治中央之臣的新製度?
其他臣子也是心中一跳。
權利合理分割進行時?
尤其是宰相李斯這個老兄弟,聽這話聽得一不小心皺起了眉頭。
在秦朝要論除了秦始皇誰的權利最大,那不用說,一定是他和蕭何這個丞相了。
所以分割權利什麼的……
不會就是分割他的權利吧……
剛成為宰相沒多久就有可能被整頓的李斯,心有戚戚。
【權力的腐敗一般包含官員的腐敗和製度的腐敗兩種類型。
由個人施政專向集體施政後唐太宗擔心官員腐敗,日常念經:中書所出詔敕,意見不同且可能有錯失,本為公事,故需門下省相互糾正。需要你等滅私徇公,堅守直道,方可長久,切記行亡國六政之事。「7」
宰相職權分三份。
讓決策和行政分離、讓政令和執行分離,既然利益引誘出腐敗,那就讓行政與利益分離,杜絕腐敗的可能性。
行“群相製”,以三省中書令、侍中、尚書令行宰相之職共議國政,在坐的諸位都是我親愛的宰相,不分大小。
擔心製服腐敗,秦王李世民確立了這個製度後為這個製度那可謂是操碎了心。】
【最後引入第三監督者——“言官”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1」
在這些“群相”身邊設置右補闕、右拾遺、記錄事情和言論的史官,把這些臣子們的言論,編製檔案,撰進史誌。「1」
想要青史留名還是臭名昭著,就看你們自己選擇了,我親愛的諸位‘宰相’們。
當然“言官”這種東西自古有之,那唐太宗的朝代有什麼區彆呢?區彆就是在他的治下的言論批評與監督被極大的強化,區彆就是他這個皇帝本身能夠做到以身作則。
比如提起諫諍,大部分人想起的就是唐朝的諫諍,為何呢?因為唐朝有曆史最出名的諫諍官——魏征。
提起魏征,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整天被魏征提溜著念叨來念叨去的唐太宗。
例如那隻無辜悶死的雛鷹…… 】
怕魏征怕到悶死心愛雛鷹的李世民:“…… ”
有點黑曆史那味了。
聽過魏征念叨到李世民袖中雛鷹被悶死,無論是大李唐唐太宗界麵的臣子,還是小李唐秦王李世民界麵的臣子都在暗笑。
不同的是大李唐界麵的魏征被臣子們圍觀的視線下麵無表情毫不心虛。
小李唐界麵的魏征感受到在場臣子們的圍觀視線卻有種無辜中箭的感覺。
他暗中猜想未來的自己是真沒發現還是假沒發現,畢竟雛鷹被藏袖中總會有動靜,他不可能沒有看到那個動靜。
最後還未成為李世民近臣的魏征心有所悟。
他很肯定,未來的那個他一定發現了雛鷹,但是很惡趣味的一直抓著秦王講事情。
魏征再一次為與秦王的親密而感歎。
誰能想到呢,讓他青史留名的竟然是當初的敵對勢力秦王殿下。
【因此,唐太宗以身作則成為臣子們的好榜樣,開啟了唐朝中央朝廷良好的製度風氣。
群相分權,設立三省六部相互製約,監督製度強化,三者相結合,讓唐朝在全盛時職有常守,而位有常員,法製精細而周密,施於事則簡而易行。「7」
以此待天下賢材。】
仙幕逐步解析唐朝確立的三省六部製,讓秦漢的人有時間記錄下這個製度的可貴之處。
也讓他們能提煉出其中適合他們的細則。
秦始皇盯著仙幕目不斜視,讓身邊官員逐字逐句的記下仙幕所言的唐朝中央製度。
“決策、審議、行政分工明確,相互製約,明顯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
不愧是站在後人肩膀上的大唐,所行的製度就是比較完善。
秦始皇在腦海中演算一次就知道這個製度的優越性。
他們現在所行的三公九卿其實並不完善,目前也在尋找可以改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