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武皇上線(精修版)(1 / 2)

【唐高宗李治這個人, 投胎技術好,運氣好。

好到聞者嘴角落淚,聽者嫉妒傷心。

好到嫡長兄正統太子李承乾犯蠢謀反, 好到嫡二兄魏王李泰傻不愣登侮辱李世民智商。

好到他從頭到尾不曾沾到一滴血就以孝出強大直接取勝於天下, 成為奪嫡廝殺中的最大受益者。

他所擁有的李唐好到漢武帝得之能窮兵黷武成盛世, 好到漢文帝不用再龜縮休養生息就直接能打得匈奴落花流水

所以關於他運氣好這點, 他沒有任何爭議。】

關於這點, 確實沒人有異議。

就連李承乾和魏王的視線都滿含深意和些許嫉妒。

他們的這個弟弟, 確實運氣好到讓人羨慕。

尤其是知曉貞觀在曆史上的份量之後。

早已變成嫉妒了

【但就是這麼一個運氣好到成為強勢上升期李唐統治者的皇帝。

卻把強勢上升期的大唐弄得直接亡國了。

淺顯了解這段曆史的人應該都很難評。

深入了解這段曆史的人, 就會嫌棄。】

隻知道外果不知內因的李世民:好巧, 他先前一聽這個淺顯的果就覺得很難評。

李世民:“好一個天下仁孝典範。好一個性情溫和寬厚。”他歎氣,不知深入的內因得多氣人。

其他臣子沉默, 但眼酸想落淚。

不怕不知道,就怕對事情一知半解自己腦補。

換朝代, 總伴隨著哀嚎流血。

他們現在已經腦補出後宮爭寵, 皇帝無子, 李代桃僵, 玄武門之變,長安血流成河等等一係列騷操作了。

李世民沉默地看向還不足十歲的小李治,想說什麼, 最後卻什麼都沒說。

“大唐竟能三代而亡……”他還是無法想象這個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

難道他這一支都死絕了嗎?要不然怎麼輪到一個外姓皇後當皇帝。

統一王朝有短暫性改朝換代的,唯一一個就是王莽政變。

漢朝改朝換代前還統一過快兩百年, 但建唐不過三代就改國換姓, 這是什麼人間疾苦???

其他臣子的痛苦不比李世民少,作為開國元勳,他們與李家聯係密切,該國換代他們會如何?

有些人甚至掰動手指頭, 按照仙幕所換算的年齡,他們許多人在唐高宗時期應該活了挺久,怎會容許一個皇後登基。

奇哉怪哉。

他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這個結果啊!摔!

長孫無極和尉遲敬德等人掩藏不住眼底的驚歎:“一個女子,一個異性女子,一個皇後,一個異性皇後。打敗高宗,打敗高宗一眾子女以及子女背後勢力,收服了文武百官,打破世俗倫理,登基為帝。”

“這女子何德何能登基啊。”

眾人齊齊發出感歎。

“這到底是什麼人?”

這是奇人?神人?

備受眾人矚目的小李治,眼中掩蓋不住的小惶恐。

繼太子哥哥和魏王哥哥未來有不好的事情之外,他好像也有事情了。

小李治再怎麼年幼也是皇家出來的,他…… 確實聽懂了仙幕的話中意思。

李治鬆開牽著李承乾的手,默默哽咽,埋進長孫氏的懷中:“母後…… ”

小娃娃語中的哭腔一點都沒有掩蓋,他現在才懂兩位兄長方才的委屈,隻覺得天降一口大鍋向他砸來,壓得人想淚奔。

長孫氏歎氣,她也無奈,長子犯昏,次子犯蠢,期盼著幼子能好些,未曾想幼子直接滅國。

她……

長孫氏撫摸著幼子的腦袋,柔聲道:“天降神音,給予治兒極往知來契機,治兒可珍惜此契機,彌補未來之缺,至於原定未來所發生之事…… ”

比起期期艾艾,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時止損,彌補未來。

李治何嘗不懂母後的意思,但……

真委屈啊。

“治兒未來真像仙幕所說那般不堪嗎?”他私底下也曾偷偷想過未來若是能登基為帝會如何做,雖然隻是妄想但在他的想象中自己應當是同父皇一樣的賢君,怎現在就突然變成昏庸帝王?

李治:“……”哇的一下子哭出來!

雖然仙幕還沒有開始批評,但他好像已經感受到那種慘不忍睹的感覺了。

“若要橫向比較,名義上的唐三世李治,實際上的唐二世李治比之秦二世胡亥,隋二世煬帝強,但比之文景二帝,那就是拍馬不及。”

其他界麵,許久沒有出聲的朱元璋等人靜立。

“連我們太子都比不上。”徐達等人對朱標這個太子那真是滿意得很,隻覺得沒人可以比得上太子,這個李治在史書上所記載的所作所為,實在不是什麼賢能之君,至少比不上他自封的‘聖君’名頭。

朱元璋毫不矜持地笑了。

他的太子自然是最好的。

不過……

“不過做太宗的繼任者確實幸運。”朱元璋不得不說他自己也羨慕,“自古以來有大作為的皇帝譬如秦始皇漢武帝,皆易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民不聊生,財政匱乏,導致繼任者隻接手國力漂浮的虛架子。”

“如漢文帝與漢景帝,宋仁宗,確實是賢明之君,善撫民,愛民力,但一昧服軟,外敵環伺。”

“唐太宗的貞觀嘛…… ”

朱元璋饞了。

那是什麼搭配啊,超強的個人文治武功,君臣相輔相成,文治養國的同時武德充沛。

貞觀君臣,內外皆宜。

李治是真幸運啊,可以說是千百年來最幸運的繼任皇帝了。

不過,想到就這樣子李唐也能夠被李治搞到改朝換代……

朱元璋很認同仙幕的話,李治,確實有點兒問題。

【難評的原因與李治背後那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女人有關。

對,就是那個在傳說中比李治更優秀百倍,光環滿天飛的女人。】

李世民等人,更好奇了。

“治兒雖非完美,但觀前期所為也算是明君,這個女子,難道是能與鄧太後相媲美的賢後?”

眾人暗中猜測,一個女子,比在任的皇上還優秀,不知得優秀成什麼樣子。

【關係很大又不是很大,很大是因為高宗時期真可謂是先強後拉,之後一路下拉,拉到整天被黑。

私人私德和政績得失滿滿的黑鍋,總得有一個人背黑鍋,所以往往是武皇陛下與唐高宗換著背這黑鍋。】

【不大是因為,有些人認為這些鍋李治自己一個人背也是可以的,畢竟他是源頭。】

【畢竟,他的所作所為,有時候挺讓人嫌棄的。】

重頭戲來臨,在場的人皆嚴陣以待,準備迎接來自未來的認知刷新。

一個被他們所有人評價為溫和寬厚的皇子,一個以仁孝登基的太子,過分還能過分到哪裡去?

【高宗即位之初,承貞觀餘蔭,遵太宗成規,武將多材,文官多賢,獲降附突厥之效力,所以前半葉開疆辟地,有永徽之政可比美貞觀,甚至能過於太宗。「1」

時也勢也,非高宗之力量所致。】

【唐朝對外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然其衰機亦肇於是時。「1」】

【所以到了高宗後半程。

一眾貞觀遺臣老的老,死的死,貶的貶,廢的廢,考驗唐高宗真正能力的時候到了。】

【有人說高宗性本庸弱之君,失之於柔懦。

說他乃無權之君,才多行禦人之術。

說他乃色迷心竅之君,被亂花漸欲迷了眼。

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勳舊,斥忠良。

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儘,其賢士大夫死者十八九。「1」

甚至批評到唐太宗。

太宗昧於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問之長孫,卒用仁弱昏童,終毒流天下,貽禍邦家。「1」

太宗明明立李治太子後已知曉高宗過於仁弱,為何還要立高宗為儲君?】

李世民呐呐不言。

這…… 是他和觀音婢最後一個得用的孩子了,不用他用誰?

李世民眼底是藏不住的苦澀。

唯有仁孝幼子登基,不羈的嫡長子和謀嫡的嫡次子才有活命的機會……

治兒的皇後登基啊,萬一,萬一治兒也沒有想到呢?

女皇登基前所未有,誰能料到世間竟然會有女皇登基。

李世民順便也知曉未來那皇後登基為何沒人阻止,原來竟是因為“唐之宗室戕殺殆儘,其賢士大夫死者十八九。”

人都快死絕了,那還能阻止得了彆人怎麼登基?

所以,應該與治兒無關吧……

李世民不自覺的想為唯一看著還算爭氣的兒子找補。

治兒如此仁弱,應該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錯誤吧……

李世民:《應該》

【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

李勣對曰:“陛下所為儘善,群臣無得而諫。”】「1」

【李治一把年紀了,在疑惑為何沒人向他進諫,而臣子的回應是說李治已經做到儘善儘美,無從諫。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畢竟李治家的老父親知名盛世奠基人李世民同誌,臨到老還整天被諫,他這個小子倒是儘善儘美到無人進諫,可見理論上李治的治世應該比他老父親厲害多了。

所以李治真的如此儘善儘美?】

眾人的視線不由自主的看向李勣。

李勣:“……”

李世民心情複雜:“愛卿,你…… ”

李勣自知有錯,默默對李世民拱手做鵪鶉狀:“臣知錯…… ”

天知道,這個小皇帝怎麼可能儘善儘美到無錯!

臣子能夠說出皇帝無錯,那就是最大的錯!

李世民歎息:“不怪你,臣子不敢進諫,君主定然有責。”

就不知這責到底是什麼,才讓臣子們紛紛銷聲匿跡,不敢進諫。

李勣繼續鵪鶉,不敢講話。

【李治自然不可能儘善儘美,不提那混亂的太宗子孫幾乎無遺類,李唐改朝換代,皇帝更迭的事情。

咱們說其他的事情。】

【總的來說盛世的容錯性是很高的,從唯結果論來看高宗治下,初期而言確實可比美貞觀。

而看在貞觀到盛世的百年安樂之世的份上,許多人也覺得足以把夾雜在中間的這段混亂曆史,和李治的戰略決策錯誤粉飾成功德,加以傳頌。

是的,即使這個戰略性錯誤是指對外原本安穩的屬國叛亂,讓吐蕃借機成長為唐王朝至始至終的心腹大患。】

“吐蕃!”

吐蕃可不是什麼好相與的,它靠近河西走廊……

李世民雙眉緊簇,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其中的危險。

“脅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危矣。”他那個能夠下金雞蛋的絲綢之路啊,李世民感到陣陣心痛。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長安!

“但最致命的是長安危矣。”

要知道,河西走廊失守,那入中原可就和入無人之地一樣。

尉遲敬德等武將掩蓋不住內心的躁動:“怎麼會,怎麼就能讓吐蕃做大!”

他們壓製了吐蕃那麼久,甚至扶持吐穀渾與吐蕃抗衡,作為戰爭緩衝地,怎麼吐蕃還能作大?

房玄齡倒吸一口涼氣:“吐蕃做大,將會成為李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678年儀鳳三年,高宗派沒有將帥之才又懦怯的李敬玄率領十八萬唐軍與吐蕃將領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結果大敗,狼狽而逃「1」

但有一就有二,唐軍對戰吐蕃的失利不僅這一次。

儀鳳四年,吐蕃三萬軍進攻河源,再度戰敗「1」。

咱們二鳳好不容易打通的西域再次陷入窘境,因遭受吐蕃與突厥的侵擾而漸趨衰退。

到最後,吐蕃儘取吐穀渾舊地。等滅高麗的將領率大軍來討伐吐蕃之時,已錯過良機,吐蕃根本已固,主客易位,自然再次大敗。「1」

或許,在當時高宗隻想搞定他老父親沒有搞定的高麗來證明他比老父親強吧。

吐蕃算什麼?不算什麼。

於是,輕視龜茲,輕視吐蕃攻占吐穀渾。

李治繼承了李世民天可汗之名,但誰也不承認。

天山南北再次對李唐封閉,再次對李唐虎視眈眈,後期唐朝京城六陷,天子九遷的禍根就此埋下。

本來擁有李唐最大的河山到高宗死後領土麵積甚至不如貞觀年間。

高宗儒仁無遠略,實錘。】

李世民:“…… ”

李世民也看得一個兩個大:“難道他們就一直放任吐蕃做大不做任何措施?”要真是如此,那長安怎麼辦?西域怎麼辦?

“朕伐高句麗,雖未攻占高句麗,但其已元氣大傷,不足為懼,主攻高句麗所獲得之利益微乎其微,這孩子,怎麼也打起高句麗了。”

李世民都想到了李唐的士兵在攻略高麗的時候,吐蕃攻占吐穀渾,然後李唐出不起人的窘況了。

“軍事為政治讓路,實乃敗筆。”

看來這兒子,對外也拎不清。

未來若不解決,京城危矣,就比如那糟心的‘京城六陷,天子九遷’,一看就不是什麼好話。

蕭瑀終於掩蓋不住心中的不滿:“吐穀渾竟也被吐蕃搶走了,吐穀渾乃吾等扶持而起的屬國,一直以來就是李唐屬國,緩衝吐蕃。”

更彆提它對絲綢之路側翼的遮蔽作用。

其他人的擔憂更是顯露在臉上:“吐蕃兼並吐穀渾,那西域、河西、長安可皆在吐蕃威懾範圍之內。”

當年鬆讚乾布就曾打過吐穀渾的主意,但他們那時候可是清晰的認識到吐穀渾的作用,侯君集等人以步騎五萬相擊就讓這些吐蕃士兵引兵而退,遣使謝罪,而後他們隻不過恩威並施,就保留和平。

而高宗時期是多少人?是十八萬唐軍!

十八萬唐軍竟然搶占不過一個吐穀渾,最後還敗落而逃。

眾人:“…… ”

將士還是那些將士,那看來問題就出在將領身上。

一個沒有將帥之才又懦怯將軍率領十八萬大軍。

他們其實很想說:這個晉王的識人能力,或許有待提高。

嗯是的,他們現在已經把否定,直接否定到晉王本人了。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李治是不太成功的,擁有太宗留下的基礎和紅利,沒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唐朝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沒有安穩守成,領土勢力完整性也不能保持,他老父親的格局和氣魄一點也沒有繼承到。

選士泛濫,亂封官。

“今選司取士傷濫,即日內外文武官一品至九品,凡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1」”

“文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階,始有泛階,服緋者滿朝矣。”「1」

喜愛改名,“龍朔二年更其名,鹹亨元年諸司及百官各複舊名。「1」”做無用功。

為一己之私,明目張膽削百官與臣子之利

“二月減百官一月俸,雍、同等十五州民錢,以作蓬萊宮。”「1」

用百官月俸和十五州民錢給自己修宮殿。

但最讓人心寒的不是上麵這些。】

李世民眼睛有淚花閃爍,聽到前麵覺得這個兒子還有一點點拯救的希望,但是看到後麵說是還有更讓人心寒的。

李世民:“…… ”

難道這個兒子還能做比這些更過分的事情???

【《唐紀》記載:五月首都霖雨,洛水溢,溺民居千餘家。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那時米鬥四百,比太宗時期直接翻了八十倍,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1」

七月,你們猜唐高宗在做什麼?】

李世民看到關中的情況早已遍體生寒。

人相食……

李世民身體顫抖。

人相食。

那時候皇帝在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應該去救災恤患,還能做什麼?

李世民…… 腦子突然不敢再亂想。

在亂想他怕直接抽小兒子。

畢竟那可是關中……

【七月,唐高宗在嵩山造宮殿。

《資治通鑒·唐紀·唐紀十九》記載:上欲遍封五嶽,七月,作奉天宮於嵩山南。監察禦史裡行李善感諫曰:“陛下封泰山,告太平,已與三皇、五帝比隆矣。但數年已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願陛下恭默思道以避災譴”「1」

所以為何前麵我們說無人敢進諫,因為自褚遂良、韓瑗死後,中外以言為諱,無敢逆唐高宗意直諫。「1」

等到李善感始諫,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但實際上麵對這場進諫,上雖不納。

為了唐高宗自己遍封五嶽的‘小夢想’,在關中“人相食”的時候,他繼續在嵩山造宮殿。】

“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人相食時他竟然欲遍封五嶽,作奉天宮於嵩山南。”

李世民雙目圓睜,氣到嘴唇發抖。

如果前頭軍事他可以說自己的兒子識人不明,但可以說是他自己留下的將領不夠多,但現在……

“臣子已說數年已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這愚蠢的皇帝竟然還有閒情雅致造宮殿??”

他這個兒子,前明後暗,前期的治世應當也離不開他留下的文臣吧。

李世民冷笑:“他老子連泰山都沒去封禪過,兒子竟就有遍封五嶽的‘小夢想’。”

這夢想,真‘小’啊,小到隻是一個人的想法。

這夢想,也真‘大’啊,大到需要一個民生艱難的國家財政來實現。

李世民算是看清了……

李世民看向在長孫皇後懷中瑟瑟發抖的李治,歎氣,眼底是掩蓋不住的疲倦:“長於深宮,無感民生之艱難,創業之艱辛,才能如此肆意妄為。”

沒想到啊,沒想到。

李世民沒想到自己一輩子愛民如子,臨到死了托付的繼任者竟是這種坐視百姓民不聊生,但卻膽敢準備封禪的蠢兒子。

【李世民臨死前就已經把什麼事情都安排好了,打壓下放李勣這種武德充沛的武將王炸給李治擢升提拔,曾經稱讚過的不喜得遼東囍得卿的名將薛仁貴放著不用,也留給小兒子等他提拔撿現成,更不要提留下來的長孫無忌褚等貞觀文臣了。「1」

怎麼說呢,就李唐這種基本盤,對內政治清明,群賢共集,集思廣益,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北邊草原四分五裂,相互牽製,西邊親唐的吐穀渾作為強有力的護持者扼守著吐蕃東進的路線,讓那個虎視眈眈的吐蕃壓製在青藏高原曬太陽,東邊的高麗經過太宗東征早已稀巴爛元氣大傷。

唐王朝作為超級強者在中間超然成為仲裁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