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古以來被命名為男性賽道的皇位爭奪賽中奪冠, 武皇的阻礙無疑巨大。
即使大唐是北周走來的,經曆百年的動蕩,吸納了少數民族豪放不羈的血脈, 擁有了開放的社會風氣
但這並不構成武皇登基的必要條件。
這僅僅是武皇登基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條件。
一切都得靠她自己努力。】
仙幕這句話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此人登基, 萬人矚目。
長孫皇後嘴唇緊抿, 心情沉重, 道:“需要打敗朝廷中肉眼可見的對手, 更需要突破內心的認知, 打敗肉眼看不見的規則。”
她需要藐視舊秩序, 建立新秩序。
她甚至不僅僅代表著她自己, 她會被認為是千年來,千萬女性的代表。
就如同她這個皇後一樣, 皇後之尊,天下之母, 唯有謹言慎行, 才能讓天下女子不被輕視。
這代表或許不是她們自己想代的, 但世間之人絕對會賦予她們這份代表。
李世民緊握長孫氏的手。
總覺得媳婦兒現在心情有點沉重。
牽手手。
【而萬眾矚目之下。
武曌這個皇帝能夠受到後世許多人的推崇, 可見她當得是合格的,甚至在很多人心中,某程度來說她還是優秀的。
就是那種即使有些人覺得《教材純屬胡說八道》《武周乃亂政》, 也不得不承認,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 下啟開元盛世的曆史地位。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1」
日月淩空,普照大地。
武皇之威,普照顯慶五年660年到神龍元年705年的華夏大地,激勵此後千年無數女性崛起。】
“掌權四十五年?”
李世民牽著長孫皇後的手驚歎, 道:“吾掌權都未三十年,此人就已掌權四十年了。”
一時間,他不知該說小兒子廢物還是說這周皇厲害。
李世民眼中出現感興趣的色彩。
一個能打破千年頑固認知的人,一個未知的新帝。
這人的意誌力得多堅強啊。
其他人的興致不遜於李世民。
他們很好奇這女子能走多遠。
這其中,在場的皇後、公主和不在場的宮妃、世家女、農家女們更是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光聽名頭就能激勵吾等,無法想象此人為帝若優異,得多激人。”
她們眼中異彩連連。
期待值拉滿。
四十多年的掌權生涯,這人做到了皇帝應該承擔的一切了嗎?
【掌權四十五年,實際上武皇登基為帝才十五年。
那為何說她掌權四十五年呢?因為唐高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登基後,獨自統治的時間隻有十一年。
之後,顯慶五年660年,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
整個大唐進入了660年-683年為期二十三年的二聖臨朝時期。
683年-690年的七年預備稱帝時期,690年-705年十五年的武周時期「1」。】
【那個在貞觀十一年初入皇宮就鋒芒畢露,說出獅子驄肥壯任性無人能馴,當逐步以鐵鞭擊之,鐵棍敲首,匕首割喉馴服的十四歲姑娘,在這個掌權時期表現得心狠手辣,但能治國「1」。】
關注到解決李家遺傳病風疾刻不容緩還不到兩秒,在場的諸人就不可避免的被仙幕展示出來的女娃子吸引到了。
“此事雖小,但能見之誌。”
“以小見大,此女今後行事心狠手辣但能決事。”
長孫無忌總結:“此人行事風格真不像李家人。”
是的,在場諸人一下子就能看明白。
李家皇帝行事,太上皇李淵和太宗李世民,包括第三任皇帝李治,性情中其實都帶著非常明顯的‘仁’。
雖不知真‘仁’假‘仁’,但表現出來的總歸是仁善之帝。
但這人的表現……
魏征:“倒是與秦皇漢武一樣心狠。”
這人執政的行事作風不知是不是也會延續這種風格。
如果真是這種執政風格的話,在場的官員們不由得打了一個激靈,脊背發涼。
秦皇的軍國統治,漢武的告緡酷吏,都不是好想與的。
【想贏皇帝爭奪戰,先贏皇後爭奪戰,那年被認為不可能立為皇後的小媽武則天登基後位,成為唐高宗李治的心尖尖。
被譽為成功男人身後,更優秀的女人,光環滿天飛的女人,武則天從不輸人。
皇帝生病,皇後頂上。
顯慶五年(660年)武則天開始接觸朝政。
武皇這個有魄力的皇後,從未喊苦喊累。
並且,在上了兩天班之後,她驚奇的發現,蒼天呐,她這班啊,竟然能比李治上的還好!】
在場臣子:“???”
一個在後宮蹉跎了十幾年的女子執政,能比皇帝培養多年的皇子好???
我們不信!
臣子們不信,但還處在荊州府的小武則天對此則深信不疑。
她眼中神采飛揚,腦中已經幻想出自己未來若能執掌天下為民請命的激動場景了。
“雖不知這女子是武家的哪一任女子,但觀仙幕之語,此人為皇也做得了明君。”
小武則天並非體會不出仙幕所講的武皇就是她。
她體會出來了,甚至覺得此女子就是她,畢竟在場的婢女隻能看到此女子名為周皇,隻有她能看到這女子真名為武則天。
但仙幕沒有肯定地說她就是武則天,她怎能隨意認領。
即使如此,也掩蓋不住她內心大大的期待。
她期待自己也能如武皇一般創下基業。
如果……
如果這人的文治武功也厲害的話,她甚至想同這人比肩,甚至超過她。
【班上的好,升職快,很快的,上元元年(674年)武皇就與李治並稱天皇天後。
直接在文治武功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政治上為皇帝進諫文治十二事;掌權後由上至下推進農業生產,在農業為本的古代國策上玩出自己的花樣,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地方官吏重要考核標準,升獎田疇墾辟之人,罰為政苛濫之人,光修繕或新建的水利就有一百五十多處,甚至還延攬農學家,集百家經驗,編撰《兆人本業記》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1」
經濟上薄賦斂、息乾戈、省力役;
軍事上平定營州等內亂,還有吐蕃、突厥等也先後臣服,歸降武周。收龜茲、疏勒、於闐、碎葉等安西四鎮,安西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複。「1」】
“…… 尚可。”
李世民矜持道。
他的那個坑爹三兒子應該也可以做到。
其他臣子看李世民這麼反應了,立刻附和道:“確實確實,隻是合格水平而已!”
雖然他們彆扭得想承認,此女子確實做到了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一切。
不過……
“確實是尚可,無甚驚豔之處。”
“對呀,平平無奇,不足為奇,華夏曆史將近五百位皇帝,一半都能做到這些事情,所以周皇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稱不上優秀。”
在場的臣子們惋惜,有種期待值被拉到天上,但卻不上不下之感。
“不對。”蕭瑀覺得不對,“也不是半數的皇帝都能夠做到。”
他道:“備受稱讚的文景二帝,中興宣帝所做的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並非尚可。”
蕭瑀覺得自己的同僚們真愛自欺欺人,直接掀開同僚們的鵪鶉布。
“實際上這些要是全部都能做到,‘明君’這個稱讚,也是當得起的。”
房玄齡申請加入掀鵪鶉布行列。
房玄齡:“許多君主可做不到讓吐蕃、突厥臣服歸降,所以這周皇,確實可撐得上治國之才名頭。”
就是他很不爽,吐蕃、突厥到周朝竟然再次叛變壯大,安西甚至一度流入外邦之手。
一群叛逆仔。
不過他也能理解,吐蕃在高宗時反叛,突厥趁李唐改朝換代之時獨立,再正常不過了。
被這麼一說,臣子們心中更不是滋味了,明君嗎?好像也可以,就是要承認這人是明君會有些勉強啊。
裴寂是真覺得這女皇也就這樣子:“如果此女皇隻有這點本事,頂多就是普通明君吧。”
【當然,武皇最令人交口稱讚的不是上麵這些,畢竟上麵這些很多皇帝都能夠做到。
武皇真正被人稱讚,並且令人敬佩的是: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
她與太宗一樣敬重直言敢諫的臣民,如魏征那種人在的治下定能活得如魚得水。
廣開言路,隨時接納天下表疏。
麵對臣子的進諫,武皇能采則采,不能采也無虞。
即使諫官們有時情緒激動,偶有言語冒犯,有容人之量的武皇也是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不似李治這個皇帝在位期間無人敢諫,在武周一朝,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1」】
仙幕展示出在武皇時期的一件事情,一個叫駱賓王的人寫了一則《討武曌檄》。
眾人凝眼看去,第一眼就皺緊眉頭了,因為上麵的話皆非好話。
其中所講的偽臨朝,穢亂春宮的話他們自己代入一下就想生氣了。
更彆說什麼人神同嫉,天地不容的鬼話。
然後他們就見仙幕展示出來的武則天見了卻毫無怒氣,果然如仙幕一開始所言那般加以寬容,隻誇這人所寫之言有如貫珠,事昭理辨,甚至當著眾人的麵惋惜這人有如此大才,卻流落不遇。
在場的臣子:“…… ”
???這熟悉的畫風是怎麼回事???
剛剛還覺得無甚驚豔的裴寂等老人一時間呆楞,這周皇若是能夠做到與貞觀一致,那還能說平平無奇嗎?
眾人的視線默默地看向李世民。
蕭瑀幽幽:“陛下,這難道就是您流落在外的正統繼承人。”
這行為熟悉到他們覺得這人就是另一個太宗,一比一複刻他們陛下的納諫之策。
李世民:“…… ”
好巧啊,諸位愛卿,吾也有這種感覺。
進諫可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明君手下定然多諫言,但他的親兒子一朝在抱怨‘無人進諫’,親兒媳一朝直言敢諫蔚然成風。
這是怎麼回事?
【“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1」
再接下來的執政生涯,她學起了聖君優秀模板李世民用實踐證明正確的治吏之策。
執法必嚴,嚴格考核州縣官吏。
違法必究,不論官位高低,貪官王枉法者一律嚴懲不貸。】
聽著這些話的臣子一陣頭暈目眩,隻覺得更加熟悉了。
這是透徹靈魂的熟悉感啊!
眾臣子:“不止納諫風格像陛下,就連治吏之策也像陛下!”
李世民嘴角上揚,隻覺得對這個之周皇又多滿意了一分。
他們這些先輩不怕後代學,就怕後代不學!這人善於學習並能實踐出來,實在優秀!
李世民在開心的同時有些可惜,可惜這人不是他李家的種啊,要不然衝這份學習能力,這繼承人,他滿意!
【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武皇陛下在治吏方麵可不是一比一複製粘貼貞觀一朝的治吏之策,她有自己獨特的發明,還不止一項。
納諫方式有創新。
製最早的銅匭,這個集未來檢舉箱、報冤盒、意見盒為一體的東西,武皇陛下早早的就做出來了。
這個銅匭,謀求仕途者可投之、言朝政得失者可投之、有冤抑者可投之、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可投之。「1」
廣納賢才的進賢機製有所創新
舊的臣子不滿她武皇又如何,她自己尋找人才。
創殿試、武舉、自舉、試官、糊名等製選才,許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向朝廷自薦才能,重賢愛能「1」。】
【“太後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1」
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勇有謀,多智略,精於內政。
當政四十餘年的時代,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可以說是盛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吾錯了。”要不是將軍的尊嚴在,尉遲敬德可以當場表演一個滑跪。
李世民:“…… 朕也覺得錯了。”
方才是誰說此人與他李唐的君王不像的???是誰!!!
這人於內政上的所作所為 ,明顯才是他李世民的正統繼承人!
短短的幾句話,他看到了一個於踩在貞觀肩膀上的明日之星嫋嫋升起。
廣納賢能,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廣開言路,明察善斷,有容人之量,有知人之明。
和高宗一朝的後期對比有點慘烈,這是什麼兒媳!這是天上掉下來的親閨女!
李世民惆悵,悲傷:怎麼就不是李家人呢。
魏征怕氣不死李世民,驚歎道:“周帝的許多政策,吾朝也有可借鑒之處!”
李世民:“…… ”嗚嗚嗚,是的。
造銅匭,殿試、武舉、自舉、試官、糊名等製,哪樣不是他們可以學習的?
魏征:“糊名防止營私舞弊還科舉以公正。殿試帝王親躬策士,天下學子真以天子為座師。周皇此舉可謂是完善了科舉之法。”
讓寒門子弟有更多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魏征好似看到許多寒門學習在科舉中冒頭。
長孫無忌思索了良久,讚同道:“臣思索良久,其中的‘試官’之法,也適用於吾朝!”
“召集全國搜羅人才,進可被動選舉,退可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自舉。輔之殿試糊名,皇帝親自製舉、策問。”長孫無忌越想越覺得此女大才。
成績優異者,破格錄用,任以要職試官,試官,多好的一個東西啊。
“雖然存在範圍過廣,人數過多,不免有濫竽充數之輩渾水摸魚之險,但瑕不掩瑜,大體是絕佳之策,能尋找出許多才識之士與治國能臣。”
甚至其所創的武舉製也可借鑒。
仙幕上就列舉出周皇在其中所找到的治國能臣,像什麼狄仁傑、裴行儉,他們雖然並不知道這些人做了什麼,但也知道這人名能夠出現在史料中,定然也不是什麼無名小卒,定然也是治國能臣。
李世民肯定道:“此人確實可說是治國大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善用人之術。”
李世民看得更遠,這些事情不僅僅是仙幕表麵說的那般。
門閥無需這些進賢途徑,所以周皇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起來的人才背後,所扶植起來的多是寒門和庶族地主官僚,是能夠與門閥打對台的勢力,是被她這個伯樂提拔起來的千裡馬,忠於她的千裡馬。
這人在打擊門閥。
這不是李世民瞎想,而是他在仙幕介紹這些史料的時候在這其中還看到了一些周朝的騷操作,
修訂《氏族誌》,詔‘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
雖然史料中記載的這點他也在進行,但終歸是還沒有完全做到。
不過並不妨礙李世民覺得這法子很好。
他都已經可以想象到一堆庶族官僚升士族,未來的門閥士族冠冕皂隸,混為一談。
到那時,舊門閥士族與新士族為利益相鬥,互相製衡,朝廷漁翁得利。
“果然是個聰明的孩子。”李世民暗想。
李世民想到這更痛苦了,想直接給自家嫡三子換腦子了。
不過他也知道這不可能,最可能的就是找到此女子,加以重用。
其實仙幕所介紹的周皇並不隻是所說的這些,還有更多的是直接放史料。
比如這中間就夾雜著周皇精史籍詩文,廣涉文史,說到她本身也是頗有詩才,精於書法的才女。
無奈他們現在隻想看關於對方在文治武功上的功績,對這些文化上的東西一點興趣都沒。
不過……
“此人廣修百家典籍,倒是值得借鑒。”李世民道。
李世民也是個喜愛修書的修書狂,但他喜愛的是修史。
但自從仙幕說道他們家有遺傳病後他突然對修諸子百家史有了非常大的興趣。
他看到這周皇修的所謂華夏第一部國家藥典《新修本草》,突然覺得修諸子百家文學突然也不賴,還有那個華夏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文館詞林》,不正適合幼兒學習?
“到時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教化百姓,不可不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武皇陛下的登基史也並非一帆風順。】
【因王皇後於蕭淑妃內鬥而‘有幸’拉入王皇後陣營入宮的‘小媽’,身份幾乎難以見光。
懷有身孕還要與另外三人相鬥。
拚搏到二品昭儀之位,獨木的她要作為三方陣營後宮妃嬪以及她們背後的勢力互相爭寵,讒毀。
一朝不慎,是比回感業寺當白發尼姑更可怕的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與天鬥,與地爭,與人相殘。
在王皇後和蕭淑妃鬥得難舍難分之時
傳言中武則天舍棄長女安定思公主之命換取王皇後被棄。
積蓄外朝政治力量,拉攏利益同盟李治陛下。
廢王立武,改立皇後。
一擊斃命。
直接就讓王皇後,蕭淑妃身後的關隴集團,以及圍觀但話多的長孫無忌、褚遂良這等的元老大臣傻眼狗帶。】
仙幕展示出一個小視頻。
視頻中標注王、蕭等關隴集團的小人氣急敗壞,頭頂大字:王皇後的後台可是我們,你膽敢改立皇後?我也不乾了!
另一個頭頂長孫無忌等元老大臣名頭的小人更是氣到滿臉通紅,頭上的大字一顫一顫的:小李過分了,太宗時期的小小五品才人竟敢拉上後位,王皇後必須留下,她在吾在,她走吾走!
視頻最後,大寫的《一言為定,雙喜臨門》作為結束語。
元老大臣和關隴集團集體下線。
眾人的視線唰的一下子看向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長孫無忌蒙了,隻覺得今日起猛了眼瞎了。
他死了。
仙幕上清晰的顯示:顯慶四年659年,長孫無忌被誣謀反,唐高宗不與長孫無忌對質,便下詔抄沒長孫家家產,近支親屬流放為奴,削去長孫家中人的官職和封邑,流放黔州,其後長孫無忌直接就被奸佞小人逼到自縊而死,享年六十三。「1」
主要的不是他死了,他還是因為謀反而死!!!被逼自縊而死,而妻兒老小……
皆為奴婢。
其他人也處在驚訝當中。
房玄齡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長孫無忌的下場實在可怕!他道:“無忌,你…… 你未來竟然和這個女皇有如此多的淵源。”被誣謀反。
‘誣’之一字,很玄妙。
這人和周皇的緣分是虐緣,和唐高宗的緣確是狡兔死走狗烹之緣。
臣子們不怨周皇陛下,因為長孫無忌並不是周皇的人,甚至還是周皇的政敵。
他們隻是不解為何成年的李治為何會縱容周皇用此種荒唐的理由陷害長孫家。
長孫家可是他的外家,是鐵板釘釘的李治黨。
一時之間,在場的臣子無論大小,都有種飛鳥儘良弓藏之悲涼感。
曾經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最終落得滿身謀反的臟汙,被逼自縊而死。
長孫無忌雙眼通紅。
他前麵其實就算了下自己的生死年月,周皇為後時,自己應該正活著。
原先就好奇過自己應該不會允許此等女子為後,畢竟王皇後與他長孫家雖然沒有什麼利益關係,但自己的觀念定然無法忍受這種出生極差的皇後。
沒想到結局在這裡等著,他果然去世了。
因為諸多同僚都是病逝,他原以為自己也差不多,未曾想竟然死在一女子手中。
還死得如此淒慘,更連累到了家中老小。
長孫無忌麵色複雜的看向長孫皇後懷中麵色一片慘白的小李治,半響說不出話來。
他默默地對著李世民跪下,無聲委屈。
能說什麼,他不能說新皇做的不好,畢竟新皇想要掌權,打擊他長孫無忌,敲打門閥世家,順手打擊下他長孫家確實是一個非常明智加順手的活兒。
但……
這可是他長孫家千口人的性命啊!
此次下跪李世民可不敢受,連忙起身準備寬慰幾句。
大舅子可是自己留給小兒子的鐵杆班底,怎麼就給大舅子廢掉了!!就為了個女子值得嗎!
仙幕仿佛感受到了此時殿中的沉悶和尷尬,默默放起來一個小視頻,視頻中講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全過程,以及相對應的史料。
看到史料,在場本還在為兔死狗烹而悲傷的臣子們差點把自己梗死。
他們無語地看向長孫無忌。
“長孫大人,你這是自己求死吧?”
“嫌棄自己活得太過滋潤你就直說,新皇登基都二十多歲的人了,你怎麼什麼都管?”
本心疼兄長的長孫皇後也氣笑了。
兄長不愧是兄長,前頭占滿了便宜才有後麵的災難臨頭。
被一群人懟的長孫無忌:“…… ”
隻見上麵的史料中完完全全展示出了李治登基之後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
李世民駕崩以後李治順利即位是真,但沒掌權也是真,若問為何沒掌權,自是因為親舅舅長孫無忌霸權,在朝中隻手遮天。
太宗陛下去世之後長孫無忌可飄了。
不滿長孫無忌的朝臣被解決一波,不滿的長孫無忌的皇親國戚再解決一波。
二十一歲登基的李治就像幼主一樣權不出皇宮,二十歲的人,活得像是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幼主一樣沒有自主權,甚至就連太子人選也選不了。
長孫無忌渾身一震,耳邊再次回蕩起當年妹妹勸誡自己放權的話。
他直接不假跪了,“啪”地一聲來個五體投地跪。
“陛下!臣愧對陛下!”
長孫無忌哀嚎,淚流滿麵。
什麼狡兔死走狗烹,未來的自己明顯是找死嘛!竟然敢把三省六部中不滿自己的人全部清洗了,如果不是準備自己登基,那等新皇能掙脫牢籠了,那一定會死啊!
起身到一半的李世民:…… 嗬。
原地半蹲,直接落座。
李世民原先還不懂為何李治要殺長孫無忌,畢竟長孫無忌應該是從頭到尾的李治黨才是,但是現在看明白了。
作為一個平等愛子的父親,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帝王,李世民知道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幫新皇度過權力交接最動蕩的前六年。
所以這些臣子,是他留給李治的。
但他也沒想到在他貞觀朝沉穩的大舅子在他死後那麼瘋狂啊!
廢王皇後是徹底掃清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貴族勢力和霸權元老的開胃菜吧?
李世民欲言又止:“輔機…… ”
隨即無言,拍了拍老兄弟的肩膀,此刻無聲勝有聲。
長孫無忌羞愧難言,怎能忘記貞觀元年,自己以盈滿為誡,以閒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時的謹慎呢!
【危機不僅僅來自外朝,枕邊人也不是好相與的。
比如身邊的政治盟友偶爾心血來潮想要想露兩手廢掉武則天,試圖進行一番“我說話還好使嗎”的實驗。】
【不過還好在寫廢後詔書的過程中,武則天培養的眼線發揮作用。
不用廢太多力氣,緊急趕來的武則天一通苦情戲表演就解決了問題,李治感動又恐後怨恚,一句:“上官儀教我!”
“廢後”的事情作罷,危機解除。】
【於是這場李治腦中出手意欲廢武則天為庶人,上官儀興致衝衝附和“皇後專橫,海內失望,應廢黜以順人心。”的鬨劇,以上官儀背鍋,被以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叛逆的罪名坑掉了全家作為結尾。形成了一個經典的賣隊友閉環。「1」】
正好就在殿中的上官儀麵色鐵青。
他累遷至秘書郎,專門起草詔諭,沒想到起草還起成了謀逆大罪,這罪還讓他全家處斬!
一個隻有他受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