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見到唐朝的極盛之世了!”
在場的人渾然忘記了一開始的悲傷, 麵色漲紅,由衷期待仙幕所說的唐朝極盛之世,
“原來那個開創唐朝盛世的帝王名叫李隆基啊。”
李世民心跳如擂鼓, 緊張激動的。
“之前就有聽到仙幕說到玄宗之名, 這還是第一次聽到玄宗之名。”
“上玄降鑒, 方建隆基。建盛世之基業, 此子名字果然有盛世之風!”李世民很滿意這個後輩的名字, 隻覺得其中滿含大唐對大唐的祝福。
其他臣子也很緊張, 前麵給予他們的打擊太大了, 他們現在急需盛世來刺激下他們對大唐的期待。
“就是仙幕介紹這人所說的話有點奇怪。”程咬金手撐下巴, 砸吧著口中的吃食說道:“怎麼會說‘怕他不來,又怕他來太久’難道這其中有何深意?”
坐他身邊的尉遲敬德想破腦袋也沒想到, 道:“未來之事,若無仙幕透露吾等可不知。”但不知也不妨礙他們心中對這件事情的猜想。
尉遲敬德道:“這一定也是個人生經曆很波折的帝王吧, 要不然怎麼能讓仙幕做出這種評價。”
李世民在一旁肯定尉遲敬德的說法, 道:“雖不知此人真實年歲, 但按照仙幕所言大致可知此子出生時當是周朝政權最為鼎盛的時期, 身為李唐皇室的他定然受到外部壓迫,成年後熬到周皇駕崩,本以為柳暗花明, 但韋後篡位,他行政變……”
又是一個以皇後之身篡唐的人。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 皇族女性力量被武皇登基激發後爭奪皇位寶座的人那可多了不止一倍, 一個個都想向武皇‘致敬’,沒見坐在後位上韋後也想向皇帝寶座發起衝擊嘛。
就是這些人中聰明人沒幾個。
皇位哪是那麼容易就能攀上的,周皇有野心,聰慧穩健, 知曉暗中拉攏大臣,培養勢力的重要性,在各方麵到位後才循序漸登上皇位。
但這個這個韋後行事就荒唐多了,連周皇都不敢謀害皇帝她竟然膨脹到毒殺皇帝,可見沒帶什麼腦子。
而沒帶腦子想攀登皇位的人應該不知這一個。
李世民覺得,複唐後應該是混亂過一陣的。
玄宗的登基應該也沒那麼順利。
就是不知這份波折,是入盛世前波折,還是盛世後波折?
多種可能性讓李世民有很多的問題。
他想知道大唐的極盛是多盛,同時好奇玄宗的波折是什麼樣子的,,才能讓仙幕發出不想這人‘來太久’的感慨。
仙幕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期待,開口道:
【李隆基是誰,這是一個神奇的男子。
多神奇呢?】
【他出生於唐朝宮闈多事之秋。
降生那年伯父被廢,老父親被立為皇帝。
身為一出生老父親就能登基的好大兒,李隆基本來應該被叫做福星,備受寵愛。
加上身上藝術細菌爆棚,或許這份榮寵可以讓他做個真正意義上的梨園創始人,閒散王爺,擁有醉生夢死的資本。】
【但可惜,朝堂上是年逾花甲的親奶奶在臨朝稱製、專斷軍政,彆說他,年富力強的的老父親都隻能被終日幽居彆殿。
於是,如若沒有什麼意外,在彆殿混吃等死的頹廢風才應該是他的最終歸宿。】
仙幕這話讓眾人狂點頭,對對對,本來應該是這樣子的。
現實就是如此殘忍。
【但就這混亂的時局,躺平是不可能讓人躺平的。
酷吏政治刮起的大風注定了他不能鹹魚,因為身為唐氏宗室在這個改朝換代的武周一朝就是最原始的罪。
不慎就會被迫害。】
【老父親被誣告,老母親被誣殺,年幼喪母的他隻能由妾室撫養,隨波逐流,被過繼,被廢,被囚禁,被降封。
與一眾兄弟‘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李隆基的童年一出李世民就眉頭直皺。
“這童年真慘,比朕慘…… ”
意識到老父親就在身邊,李世民緘口。
李淵直白地衝李世民橫了一眼:“你當吾死了?吾在你幼時可沒有做這種混事。”
其他臣子樂見老大吃癟。
不過說實在的,他們老大的童年確實無虞,唯一會對他本人造成嚴重影響的也不過是被封為天策上將後的那段歲月,被太上皇和前太子排擠的歲月。
現在想想,當年他們老大猶疑不決是否政變不就是因為童年時和老父親、兄弟關係處得太好了以至於下不去手嘛。
“不知道這些童年變故會給這個玄宗皇帝帶來什麼。”
臣子們猜測。
這個創造盛世的皇帝會是什麼樣子的性格?
是像他的曾祖父太宗陛下有勇有謀,全方麵發展,還是像他爺爺唐高宗一樣仁善但軟弱,又或者像周皇一樣聰慧過人?
【這樣的人生成年人都受不了更何況幼年李隆基,多少能把人整成心裡變態或者偏執狂。
所以被囚禁了七年還被放出來的李隆基注定不是平凡人,注定了他不會普通。
李隆基,對權利還是有了不一樣的情愫。
童年的陰影告訴他,有權利和沒權利是不一樣的,做案板上的隻能任人宰割的魚兒隻會給人帶來絕望。】
【於是唐隆政變後乾掉韋後集團擁有了皇位繼承權。
先天之變乾掉了強有力的對手“宰相七人,四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的姑姑太平公主掌握了政權。「1」】
【皇權穩固,任用賢能,整頓朝綱。
或許李隆基不是一定要開創盛世,但很不好意思,李隆基早年虛心納諫的優秀本質,在加上時代的力量和賢臣的力量,確實做到了推動著一個盛世徐徐展開。】
李世民緊張地咽了下口水,雙目炯炯有神,期待盛世。
其他臣子則爆發出竊竊私語:“看來是一個和太宗、周皇一樣的人物啊!”
“是啊是啊,是一個懂得虛心納諫的帝王。”
天知道他們這些賢臣多喜歡懂得虛心納諫的帝王啊,懂得虛心納諫至少不會自己一條道走到黑,帶著整個帝國撞南牆。
【那時,奪得皇位之後治國這一難題就被擺在台麵上。
治國什麼最為重要?
在於‘治’
誰治?
人治。
老祖宗太宗的成功例子近在眼前。
爺爺奶奶輩的經驗教訓親眼看過。
精通治國方略的唐玄宗知道了用人乃治國根本這一真理。】
親口被仙幕說出來的感覺總歸是一樣的。
代表著這人真的在施行‘治吏’之策。
老祖宗李世民嘴角上翹,拍手稱讚,道:“此子若能有此覺悟,這吏治,穩了!”
其他文臣這下子瓜子也不磕了,目光炯炯有神。
房玄齡道:“此君隻要得陛下您在吏治上的一分真傳,就可再現清明吏治!”
房玄齡不說虛的,世間隻要有皇帝有識人之明。善於納諫,哪裡會愁吏治不夠清明。
其他臣子瘋狂點頭,超級認同。
所以這也是一個同他們陛下一樣會治人之君吧,是吧是吧!
【李隆基虛心納諫的品質後和老祖宗的積累,讓他擁有眾多賢臣。
《唐紀》稱:唐世賢相,前稱太宗房、杜,後稱玄宗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四人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蘇轍《曆代論·姚崇論》稱:姚崇善應變成務,宋璟善守法持正。
姚有為尚通,宋有守尚法。
至於其他人,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魏知古、蘇頲、劉幽求…… 眾人各其所長,玄宗委之為政。
雖誌操不同,然通曉治國方略,協心輔佐,儘心操勞國事
四夷來寇,驅之而已;
百姓富饒,稅之而已。
是他們讓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1」
【這些人,皆骨鯁大臣,皆良相。】
【這時的唐玄宗,賢臣左右,威至在已。】
這麼多的賢臣,本看得李世民都眼饞了。
這裡頭又冒出來幾個被仙幕著重點出來的出挑人物。
被仙幕著重提出來的姚崇、宋璟,這些應該就是這些賢才裡最為出挑的吧?
李世民雙目放光,這是伯樂看到千裡馬的光。
李世民:有個性,他喜歡。
但得不到……
其他人可沒有李世民那麼眼饞,他們聽到仙幕的第一句話後,就瞄向房玄齡。
程咬金撞了撞房玄齡的肩膀,調侃道:“四大賢相啊,嘿嘿嘿。”
唐朝四大賢相之一房玄齡本人:“=v=”
“咳咳。”房玄齡不好意思地含蓄微笑,謙虛道:“都是後輩不知事瞎評的,在座諸位可和房某不相上下,在各職上皆為能臣賢臣。”
臉上想要客氣,但實際說出的話卻沒有客氣。
啊他就確實是賢臣啊,客氣什麼啊!至於謙虛說‘比不上在座諸位’?
這種話怎麼可能會出現在他口中,這不純純的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嘛!
所以都是能臣都是能臣,都是能夠千古流芳的賢臣!
至於唐朝四大賢相嘛……
咳咳,能把他和如晦並列放在一起的名號他不想拱手讓人,他和如晦並列就好。
極少‘貪心’的房玄齡‘貪心’了一次,就是很想留下和杜如晦並列的名號。
【賢臣積聚離不開唐玄宗本人的謙虛和虛心納諫。
畢竟要是皇帝死驕傲,那臣子基本上就會出現唐高宗時期出現的‘臣子相對無言’的窘況。
所以唐玄宗建製諫官,恢複諫議,學習老祖宗傾聽臣子們的想法。麵對臣子提出的好建議更是如獲至寶,比如姚崇在當宰相前提出的十事要說就真成為了唐玄宗前期的行事準則。】
李世民看得眼饞,其他臣子倒是不會饞,他們隻是膜拜。
看到視頻中的姚崇麵對玄宗升官的旨意竟還能鎮定自若的要求玄宗答應他十個要求。
臣子們直接拜服了。
虞世南敬佩道:“麵對宰相之位,能堅守本心,確實不易。”
魏征默默讚同,道:“而且這人所提出的十事要說簡單明了,針對時政,非妄言,確實有穩定政局、整頓吏治、改善財政之奇效。”
隻看這其中的部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1」就能知曉都不是瞎說的,都是切實可行。
至於再次被仙幕拉出來鞭屍的小李治:“……”
本人已死,有事燒紙,勿念。
李淵拍了小家夥的豬腦袋:“看看,這皇帝做得不夠好就是會被抓出來使勁念叨。”
李治默默地把頭埋進身邊的李淵肩頭,自閉了。
李淵肩頭傳來小家夥的悶聲回複:“嗯,孫兒現在知道了。”
李淵歎氣,絮絮叨叨:“這都是耶耶的經驗之談啊,你看耶耶這太子沒選好,開國皇帝沒做好,不就是經常被仙幕拉出來鞭打。”
怕是不止仙幕所展示出來的這些,在他不知道的地方閒言碎語更多吧。
李淵頭疼,這嘴碎的人哦。
李世民看祖孫兩人情緒皆低落,出聲一起安慰道:“帝王是君,但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不足之處,人不足影響一地,但君不足卻會影響一國,影響千萬人,而一個虛心納諫的帝王能最大限度的彌補不足。”
李淵默默點頭,他的這個兒子就做得很好。
李治默默領悟這個早就應該領悟的話。
【在唐玄宗與治國小分隊的隊員們君臣一體,上下同心,輪番上陣,花樣炫技的情況下,整個大唐政局不再混亂,大唐風氣為之一新。
農業、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國際性商業大都市在大唐國土上如花綻放,不止長安、洛陽、成都、揚州這四座國際性大都市,其他地方外邦本地人也是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在玄宗和官員們的支持下,互市與海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大唐的商人們甚至自己衍生出了金融機構櫃房。「2」】
【沒有意外的,前期的積累,加上現在改革和開放雙頭齊下,大唐軍事文化政治經濟終於達到了巔峰時期。】
【改革花開,李唐王朝特有的博大開放胸襟,終結一盛世之果,獨領風騷。】
【華夏百姓們在千盼萬盼中迎來了中國曆史上最輝煌樂章裡的最強音——開元盛世!】
【若你有幸給它評價,對於那段時光相信你不會吝嗇好詞好句
《通典》記載:“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穀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
“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麵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
記載: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開元盛世,是一個四海之內,無論高山還是絕壑,都用耒耜給耕滿成田地的時代,那個時代糧食充足,那個時代物價低廉,那個時代豐果滿滿,那個時代基層糧食儲備根本不用擔心,因為‘公私倉廩俱豐實’,因為‘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4」
糧食的倉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可謂是最上等。】
李世民的嘴角大大上揚。
看盛世看什麼?看的就是百姓吃飽穿暖,看的就是百姓糧食充沛。
“到開元果然人口也增長了,連小城都有萬戶人口。”
更彆提他們看得很舒爽的稻米和粟米了。
稻米飽滿圓潤,粟米光滑明亮,豐收之年,豐收之年啊!
還有那看得人最舒爽的‘天下無貴物,米鬥至十三文,青齊穀鬥至五文。’
隻希望這些就如這首詩句所說,非各例,而是開元常態。
就是有個問題。
李世民與他的親親臣子們對視,有誌一同的認為這個‘憶昔開元全盛日’一句,用詞需要他們多家斟酌。
‘憶昔’可不是什麼好話。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開元盛世下,大唐舉國上下皆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繡幕裡閃爍著的紅燭像鬨市,施著的舞裙像天空彩霞。長安縱橫的大道連著小巷,四通八達,香車寶馬川流不患,絡繹不絕。「5」
盛唐,就是詩歌、書畫、樂舞等技藝都達到了巔峰輝煌。
歌舞升平下,大唐人人知書識禮,奮發圖強,人人皆愛書,人人皆讀書,三尺童子以不言文墨為恥,人人望著這片天地。
這盛世讓他們渴望施展才華、立身揚名,這片盛世也讓他們有機會施展才華。
他們鬥誌昂揚,滿懷信心,或步入仕途,力爭蟾宮折桂,雖白首窮經,也不後悔;或棄文競武,保家衛國,雖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
姚崇、宋璟等賢臣現世;柳公權、閻立本等書畫家出現;李白、杜甫、王維等泰鬥級詩人崛起。
他們歌頌盛世,投入盛世,建設盛世,如群星般照亮盛唐的夜空,將盛唐推向了高潮。
他們的意氣風發所留下的作品讓我們有幸一同窺見盛唐的風采。
盛唐氣象,這是一種整個社會充滿銳意進取,朝氣蓬勃的時代氛圍。】「1」
這些詩句的畫麵感十足,眾人恍若一同沉浸在仙幕所描述出來的歌舞升平之中,無法自拔。
為何無法自拔?因為那被沉浸的不是普通的夢,而是他們努努力,就觸手可及的盛世夢。
在他們的世界,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沒有一個時代敢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是盛世,就連備受推崇的文景二帝都隻是治世。
而他們現在感受的這個詩句中所描戶的可是盛世,是能問鼎華夏之巔,問鼎世界之巔的盛世。
這如何不叫他們想要沉浸呢?
通過詩句,他們窺見了一絲盛唐充滿銳意進取,朝氣蓬勃的時代氛圍。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你現在出門還得看黃道吉日,省得流年不利遇上豺狼虎豹,但在開元可不用,一切安好。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4」
沒有酷吏動亂,也沒有燒殺砍掠。
人人向往大唐,大唐文明當時世界文明裡排行第一。
在世界人的眼中,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大帝國,勢力南至越南北部、北達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烏茲彆克斯坦、東至吉林黑龍江。「1」】
【大唐是開放並蓄的大唐,它的包容性極強,在長安城中你可以看到眾多千裡之外的異域人士,還有許多他們不遠千裡帶來的東西——屬於西域、中東、歐洲等地的特產。
那時候聲威遠至西亞,外邦人蜂擁大唐,各國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個個都想成為‘唐人’。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
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山河晏晏,這就是盛唐氣象,盛世之景。】
眾人在仙幕的形容下,麵色緋紅,一片飄飄然之色,恍若醉酒。
“原來這就是盛世啊。”李世民想象著這盛世之景,終於懂得了盛世和治世的區彆。
臣子們也懂了。
原先他們不明白盛世和治世有什麼區彆。
但現在懂了。
程咬金道:“治世還需要努力,但盛世卻有種接著治世的力往上攀爬,終達巔峰的狀態。”
李世民認同,其他臣子也認同。
這是一種站立山巔,一覽眾山小,可以歇息片刻的狀態。
這是一種躺著就能受膜拜的狀態。
原來這就是盛世嘛?
終達巔峰了下麵要做什麼?
飄飄然間李世民抽出一點腦子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
到達山巔之後,好像就要……
嗯,不敢想不敢想,一定不會的不會的。
到達山巔後可以去攀爬下一個山巔啊。
…… 啊,那下一個山巔路在哪裡,怎麼攀爬……
這是一個問題。
【開元盛世,讓我們華夏在世界各民族的曆史書上留下了最燦爛的一筆,把它視為世界封建社會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輝煌盛世都不為過。】
【開元盛世,是能被世界每個國家的百姓都肯定的盛世巔峰。】
眾人心情激蕩,瘋狂讚同:“對對對!這就是盛唐!”
【而創立這個極盛之唐的唐玄宗李隆基沒意外的被眾人奉上神壇。
當然,如果他不要活那麼久就更好了。】
飄飄然的大唐君臣們好似被一盆涼水潑醒。
他們滿頭問號:“???”
啥?
李世民與李淵對視,兩人一同脊背發涼。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又出意外了吧???
***
【眾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從685年出生到開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37年,都沒有什麼可以令人詬病之處。
但過了開元二十五年,隻要認識李隆基的人都得感歎一句:這李隆基哪哪都好,就是活得太老!多好的皇帝啊,可惜死晚了!
要是早死二十年絕對能稱得上一句千古一帝,配不上千古一帝的名頭,五百年一帝總能配一個。】
此刻,一個活在公元732年,正在紫微城應天門領受信安王李禕獻契丹俘虜的四十七歲李隆基隻覺得頭暈目眩!目眥欲裂!
他聽到了什麼!
後世之人覺得他活得太久了!
他可是登基不到十年就開創盛世的明君,這些人竟然說他活太久了!
蒼天呐,大地啊,這個突然出現的破屏幕在說什麼啊!
他才登基二十年,才活到四十七歲,竟然天降異象盼他早死!
李隆基匆匆和身邊的臣子麻溜地滾回皇城。
天降異象,不是預警就是禍。
他就看這鬼玩意兒到底是福是禍!
當然,急著回去的原因是因為,這屏幕竟然不隻是他自己能看到,而是直接安在他頭頂高處,五公裡內的人都能夠看到!
前麵一通誇能夠放任讓周邊的百姓們看到,慢悠悠啟程回宮,但現在這批駁之話卻不可以!得藏起來自己慢慢改!
渾然不知曾孫子也能夠看到仙幕的預警,李世民此刻透心涼,不是一個慘兮兮可以形容。
“朕就知道,就知道沒那麼簡單。”
李世民哭。
“朕單看到攀登巔峰的愜意,本以為開元攀登到盛世巔峰後是再創佳績,再攀高峰,怎就不敢想攀登巔峰後就是走下坡路,各回各家各找各祖宗呢。”
其實這個結局他也有想到過,但不想承認罷了。
畢竟承認後世的皇帝不知如何攀登另一個盛世高峰,還真的有點丟臉。
房玄齡見不得親愛的陛下傷心,勸慰道:“不怪陛下想不到,尋常人在興奮之餘也不想有此等晦氣想法。”就比如他,他就不想有此等晦氣想法。
李世民:“…… ”
道理他都懂,但並不妨礙此刻的難過。
難道攀登上第一個盛世之巔後,難以再攀登下一個盛世之巔嗎?
手工業、商業、農業高速發展,國力強盛、萬國來賀的盛世出現後,下一個能讓人攀登的盛世之巔又是長什麼樣子呢?
難道就一定得像曾孫子一樣被罵早死才是好皇帝?
所以他的曾孫子啊,在攀登完第一個盛世之巔後到底發生了什麼?真如他所料那般倒在盛世的山巔上嗎?
李世民靜待仙幕為他們帶來了開元盛世的結局。
仙幕不負眾望,這就來了。
【把自己的一輩子活成心電圖的行為藝術家李隆基,親手帶大唐進入盛世,也親手葬送了大唐盛世。】
【當年與姚崇拉勾勾說好一輩子做好皇帝的屠龍少年終撕毀了誓言變惡龍。】
【那年,‘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戰爭興起時唐玄宗和他的愛妃沉溺於歌舞當中,直至戰亂起,反賊的將士踏破中原反應過來。】「5」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儘,宗廟新除狐兔穴。’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布匹賣萬貫錢。洛陽的宮殿被焚燒殆儘,長安被吐蕃攻陷盤踞了半月,不久之後才被代宗收複。
‘傷心不忍問耆舊,複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
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舊事,就怕他們又從那場叛亂陷兩京說起,惹得彼此傷心。
小臣我愚鈍無所能,承蒙當初朝廷授職。望當今皇上能像周宣王恢複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那樣恢複江山社稷。】「4」
【盛唐不複存在了,即使後世詩人再殷殷期盼,也阻擋不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決定在盛唐之巔躺平。
也阻擋不了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的那場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的到來,那場災禍終歸是撕毀了盛唐最後一層遮羞布。】
猜測成為了現實,但是李世民一點開心的情緒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