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的涅槃重生和令人豔羨的命中注定,故事裡的人在這個故事裡始終都認真地愛著應該愛或者想要愛的人,又或者是認真地去愛著自己。
因此這部電影講述的不僅僅是愛情、感情,更是命運和選擇。
這個核心主旨,在方寧和衛邵軍的那一段攤牌離婚劇情裡,描繪得最為淋漓儘致——
現實生活中如男主角“衛邵軍”這樣的人,大多都會選擇埋葬那艱難歲月的相依相伴,然後自欺欺人地在看似平穩美滿的婚姻裡,繼續生活下去。
即使那些殘忍的真相被揭露,很多人也還是會在艱難的抉擇中,選擇這樣的自欺欺人——不止是“衛邵軍”,大多數“方寧”亦是如此,寧願沉浸在虛假的夢裡,抱著已經回不去的舊時光和就這麼度過一生。
因此程賀生設計女二號“方寧”這個角色,乃是在另一個層麵上描繪一個曾經發生過卻又最終回不去的故事——在不願自欺欺人地麵對殘忍真相之後,總會有許多人沉溺在一段關係裡死纏爛打。
但其實,這些死纏爛打的人並非是真的要討一個所謂的公道,而隻是想讓對方說一句“我也難過的”。
那些因為去大城市追夢而分開的愛侶,並非沒有曾經發生過屬於他們的故事,隻是他們的故事發生在更純真更虛浮更迷茫的年紀和社會,所以就會在更新鮮更刺激更現實的新環境和新時代的雙重衝擊下,最終就無奈成為了回不去的舊事。
但這樣的舊事是不曾發生過嗎?
那些曾經沒有雜質的感情雖然沒有堅持下去,就代表它不是真的嗎?
不是的,曾經一起走過的路那麼長,曾經親近到彼此仿佛親人一樣,卻最終在漸行漸遠的時光裡無奈分離,無論是誰,都是會感覺到難過的。
甚至乎,他們還曾經互相在信中稱呼對方為“親愛的某某”——正是因為愛以及曾經深愛過,所以衛邵軍會把來港城拚搏得到的一切都留給方寧,因為他來港城最初的目標,就是為了娶方寧這個“理想”。
現在理想破滅,他也放開了因這個理想而得到的一切。
而方寧亦是因為她曾經那麼深愛過男主角,即使麵對真相時是那麼的無奈和悲傷,但她還是選擇放他走,然後將所有力氣放到了“愛自己”這一邊,堅強地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程賀生雖然受限於商業衝擊的限製,將本來想要的男女主角最終緣慳一麵的文藝性悲劇結尾改成了帶著留白的重逢;但在副線的兩個主角上,他卻始終貫徹著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點——所以落難大佬為了意氣和尊嚴最終橫死街頭,而純潔美好的初戀以溫柔為鋒,最後終得以涅槃重生。
再者,“方寧”那涅槃重生的人生,亦是對應著出來闖蕩的女主角“呂遙”,所相對的另一個暫時留在原地的人生。
但新時代的到來,已經是在逐漸明亮的世界裡,一步步地去讓那些憑短暫愛意度過餘生的遺憾悲劇不再重演。
同樣作為另一個人生的隱藏主角,程賀生便在這條線的大片留白之中,給予所有的“方寧”一縷希望曙光。
“呂遙”的詳細描繪,描繪出了一個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人,讓人感覺極其真實到她仿佛就活在你和我的身邊;而“方寧”的簡略留白,則是寄望於所有受限時代卻又有機會超越時代束縛的現實故事裡,有人能在這樣的未知留白中儘情揮灑筆墨,書寫出獨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所以,這一條描繪著另一個人生的暗線,其實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影子女主角,隻有最完美純粹的美麗,才能展現出它真正的模樣。”程賀生如是說道,“因為它在這個現實的故事裡,寄生於現實但又超脫了現實,要在比其他人更簡短的副線戲份裡實現這個角色的完整和精彩,是遠比其它有錯誤有遺憾但顯得那麼‘真實’的主線角色更難……”
他出生在漂泊的家庭裡,雖然父親沒有成為故事裡的男主角,但他亦見多了如女二號那樣的悲情女性。
這個電影說是文藝,其實亦屈服在時代浪潮之中,摻雜了一半的商業性質。
不過即使如此,他卻還是想要再一次挑戰自我,在“小愛”之中講述“大城”以及“大時代”的故事,並且為那些曾經為之歎息過無數次的悲情故人描述一個全新的人生。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在真實的人生裡,自己是“衛邵軍”或者“呂遙”——不知道該不該說,其實在現實之中,更多人都是處在“方寧”的位置上。
這是一部誕生於一個無比獨特的回歸時期的影片,編劇和他在感情故事裡賦予隱藏在枝葉角落的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的野心,是必須要由最合適的演員來展現。
否則,就是隻能選擇刪改,留下原本已經足以成為故事但卻會讓創作者淡淡遺憾惋惜的核心主乾,忍痛砍掉那些幻想卻又理想的暗影枝節。
“如果它不能實現,我就寧願舍棄這一條線,也不願看到它被簡陋地呈現於世人眼前。”
然而,他卻在前來試鏡女主角的李思詩的眼裡眸間,看到了這種獨屬於女二號的“涅槃重生”的鋒芒與溫柔。
不知道李思詩為何年紀輕輕卻能擁有這種神奇而矛盾的感覺,程賀生在這段時間裡翻查了不少李思詩的相關資料和影像,這才是依稀得出一個似真似假的結論,認為她是因為不幸的童年和大起大落的人生才最終造就這種難得的神韻……
就像是所有故事都有著冥冥中注定一般,他恍神從編劇簡單的描寫裡感悟到了舊時記憶,然後用淺淡的筆觸去勾勒出“方寧”的留白人生;而在即將要妥協地刪改掉這個角色的劇情之前,又在迷茫中碰到了天賜給他的一個最合適演員人選。
“那麼——你喜歡這個‘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