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周瑜是被自己心上重視的知己活活氣死的。】
饒是周瑜聽了這話也實在是淡定不起來了。
氣……氣死的?
如何可能?
以他之才與誌向,絕對不可能為小事動容。
周瑜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能有什麼大事能讓他在前線直接破防。
莫非是趁他大軍在外,殺進京口將至尊害了?
這也絕不可能啊。
另外,就這還知己?你們後世之人玩得還挺複雜。
可憐老祖宗不理解,什麼叫相愛相殺。
【這就不得不提到周瑜遺書第三版,這一版比較簡潔明朗,就六個大字:“既生瑜,何生亮。”
一代名將周瑜發出此等慨然之言,死前不忘遠方知己。】
諸葛亮麵對四麵八方的視線,慌忙擺手。
不不不,這個一聽就不可能。
而且,莫說周將軍絕不可能說出此等之語,便是真的說了,他也實在沒在裡麵聽出任何纏綿之思。
倒是聽出了刻骨之恨。
【雖然在知己與君王之間,諸葛亮選擇了君王。可他從未對周瑜有過絲毫的忘懷,悲痛之下親赴東吳憑吊。說他悲痛欲絕,肝腸寸斷,說從此天下,再無知音。】
代入感很強的孫權已經身臨其境了。
“他還敢來憑吊?”
是怕死得不夠快嗎?
來的好,來一個他殺一個,來一對他殺一雙。
【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的來源,毫無疑問,是《三國演義》。
其實羅貫中寫這些情節,主要是為了通過反襯的方式,去刻畫描寫諸葛亮之神武聰慧。但文章寫出來就是給後世解讀的。
這不是妥妥的相愛相殺,知音因立場問題難以相守嗎?
大家忍不住打開了想象的翅膀,這可是雙頂流的知音故事啊!】
繼曹魏之後,羅貫中又上東吳追殺榜榜首。
寫的都是什麼糟心情節啊。
簡直不能忍!
【以上說的情節都是子虛烏有,但作為基本人人必讀的《三國演義》,這段深情又無情的跨國組合,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加巧合的是,每一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國人,先被《三國演義》洗腦一遍羽扇綸巾是諸葛亮,又被語文老師強行糾正錯誤觀念,羽扇綸巾是周瑜。
這是什麼時代強加的情侶裝啊。
遂二人愈發密不可分。
隻能說,都是緣分啊。】
周瑜和諸葛亮紛紛表示,這樣的緣分他們不想要。
從今天開始,他們要做時代弄潮兒,絕不穿特征明顯的服裝!
【說罷了這對跨國組合,我們將目光轉回三國主君的主場,更是精妙絕倫。
這一次,我們甚至不需要《三國演義》大情節的助興,隻靠他們幾個人在曆史上的言行舉止,種種巧合,便能演出一番大戲。
我表示,不愧是三國的君主啊,這就是不一樣。】
三國的三位表示自己心裡有點發虛。
但是隨即就釋然了。
再過分能有剛才那樣過分?
他們之間哪裡有跟自己家的臣公更熟?
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來。
隻要不提那個《三國演義》,想來便無大礙。
【不過,在講述三國主君們的故事之前,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位倒在三國之前的男人——袁紹啊。】
因為沒有成功建立政權的袁紹並沒有資格獲得一塊天幕。
但問題不大,少年袁紹此刻正在洛陽城中津津有味地看天幕,之前聽到孟德竟之後得如此功業,羨慕之餘,也有些許的豪情壯誌。
知道自己也絕非常人,但是介於這個主題原因,他其實也並不是很想出現在這裡。
隻是……
倒在三國之前?何意?
【沒錯,這對組合,便是袁紹和曹操的竹馬組。與大眾普遍認知不同,其實曹操和袁紹年少相知,關係很好。畢竟他們可都是東漢末年權勢之後啊。
前麵也說了,《世說新語》裡還記載了兩人一起去搶新娘的少年意氣故事,雖然這個故事真實性不高。
但他們不得反省一下,為什麼偏偏要編造是曹操跟袁紹,而不是跟彆人?
那肯定還得是有點什麼啊。】
你這不應該責怪寫書的人嗎?
為什麼反省的是他們啊?
他們真的沒乾這種事!
不過……
曹操看著天幕,也忍不住想起了年少往事。
他與本初,確實曾經關係還不錯,畢竟本初當時還是很受洛陽名士追捧的,長得也很有名士風範,他自然結交相識。
他二人都有清掃天下之誌,也算是意氣相投吧。
【但天下隻有一個天下,而英雄豪傑卻層出不窮,這對年少相投的竹馬組最後最終走向了決裂。
逐鹿北方,決一勝負,你死我活。
隻恨生不逢時,陰差陽錯。每一段故事的開頭都很明豔,結尾卻都令人唏噓。】
曹操表示,確實唏噓。
但是能得北方,建立如此功業,他便勉強替本初唏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