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作為趙國邊境的守護神, 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扶搖直上的,相反, 李牧的仕途可謂坎坷。
這樣波折的提供者, 卻並不是遠方真正的敵人匈奴,而是來自趙宮廷。
有句話說得好啊,將軍最大的倚仗是君王, 將軍最大的掣肘, 也是君王。
這話放在李牧身上, 後半句得到了淋漓儘致的體現。】
有幸跟李牧有君臣之分的每一個趙王都覺得天幕在內涵自己。
怎麼他們就隻體現了後半句呢?
難道不是每個君王都是如此嗎?
天幕你自己推崇的秦國, 那秦王稷不也親手殺了自己的武安君嗎?
那既然如此,你還加前半句做什麼。
如果常柚能夠聽到,一定會非常自豪地回答道,那當然是為了拉踩和給極個彆的那些不殺良將反為良將提供最大後盾的那幾位發表揚的小紅花。
是吧, 某三位千古一帝。
【李牧的一生, 就是自己軍事才能與君王牽製扯皮的一生。
李牧深知, 對上匈奴訓練有素的騎兵毫無顧忌的侵擾,趙軍若每戰必迎, 勢必疲於奔命,難以取勝。而匈奴最為鋒利的武器,是他們一鼓作氣的欲望和所向披靡的傲氣, 一旦摧折, 勢必摧枯拉朽。
所以李牧決心采取堅壁清野, 保存趙軍實力並訓練趙軍對騎兵的應對方法,順便磋磨匈奴遠道而來的士氣。
可惜,匈奴的士氣還沒磋磨成功,趙孝成王先被磋磨成功了。】
趙孝成王:???
某天幕寡人提醒你注意措辭。
什麼叫他被磋磨成功了啊。
你李牧在邊境一呆幾年, 作為一個大將軍愣是一戰都不打,參他的竹簡都快把的桌案給壓塌了,結果自己前去催促,李牧理都不理。
他作為君王的權威何在?
自要讓李牧回都述職嘛,後來不還是信任李牧,又讓李牧回去建立了如此一番連天幕都稱道的大事業嘛。
仍舊在趙都的其他武將撇了撇嘴。
您那是信任嘛,還不是因為其他人根本打不贏嘛。
【又是熟悉的理由,趙王認為李牧懼怕胡兵,不作為,將人召回國都待命,另換新將赴任。
新將非常符合趙王的心理預期,匈奴一來就積極迎戰,結果每戰都失敗,趙王實在受不了了,突然懷念起來之前雖然窩囊卻平靜不怎麼燒錢的李牧歲月,於是趕緊去找李牧。
李牧借機提出,自己定然還是要按之前的想法來的,趙孝成王已經沒了脾氣,自然百般應允。
而這顆冉冉升起的將星,終將在雁門關發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正是頂替李牧去雁門郡守衛之將軍恨不能立刻消失在朝堂之上。
雖然沒有點名批評吧。
但是全趙國朝堂誰不知道是他頂替的李牧?
他好似已經感受到了同僚幸災樂禍的眼神,以及上首王上譴責的目光。
那他就是打不過匈奴嘛,又有什麼辦法。
【李牧果然言出必行,繼續堅持以前的隻堅守不反擊的決策,耍了匈奴數年,匈奴果然認為趙國是可以任人拿捏的軟柿子,軍容也鬆懈下來。
這便是李牧構想多年的反攻時機。
李牧故意讓趙人漫山遍野地放牧,當然,我們也不要把匈奴想的太傻,人家先是小舉試探,李牧佯敗,且故意放些老弱病殘,讓匈奴誤以為趙軍皆是如此,於是單於率十萬大軍親征趙國。】
反正揍得是匈奴又不是自己,戰國諸位君王接受度十分良好。
始皇帝則更為遺憾。
若他曾祖真的滅了趙國就好了,這樣李牧便能為他所用,以他秦國的兵力和國力,哪還用得著如此迂回。
搞不好長城還能往外再修個幾百裡呢。
而衛青則十分羨慕。
你說匈奴怎麼就沒跟趙國學到點什麼呢。
什麼假裝放牧之類的,這樣說不定還能多俘獲些牛羊回來。
他的宏偉理想,那可是一戰就要收回之前他大漢皇帝曆代送給匈奴的牛羊總和啊。
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送的都不知道生了多少小牛羊了,都是他大漢的牛羊,他不過是取回來而已。
【就像長平之戰趙兵被包了餃子一樣,這一次,輪到了匈奴主力。
此一戰,匈奴十數萬軍隊被誅滅,李牧乘勝追擊,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匈奴單於隻好一路北逃,從此十數年,不敢犯趙邊城。】
這話聽得邯鄲百姓心情昂揚,但趙國君臣則表示。
誇李牧可以,但能不能彆提長平。
【平定邊境之後,李牧便成為了趙國第一大將,在朝中任職。但趙國畢竟已經衰弱,沒那麼多仗給李牧打,雖然期間李牧也斷斷續續跟燕國小打小鬨了幾次,但到底沒翻起什麼風浪。
接下來的重頭戲,終於快進到了咱政哥閃亮登場的那九年五戰的轟轟烈烈的滅趙大業了。
這是李牧的謝幕戰。
此刻李牧已成功熬死兩為趙王,如今在位的,是趙王遷,也即趙幽繆王。】
因為趙孝成王時期的李牧大部分時間都戍守在雁門郡,因此沒能聽到天幕。
但問題不大,這趙悼襄王時期的李牧不就聽上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