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定了策略, 那就立馬堅決執行下去,這是劉邦集團最終能取得成功的一大訣竅。
在韓信整治完軍隊之後,漢軍便浩浩蕩蕩開始準備向關中進發,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三秦地區, 還定三秦不是空談。】
其實始皇帝剛剛就已經有所疑惑了。
這個三秦地區是什麼地區。
他秦國從始至終, 都隻有一個秦國啊。
【還好,張大腦雖然遠在韓國, 卻在隨韓王就國之前給劉邦留了一份大禮——向項羽爭取到了漢中之地。
漢中地區, 同東部的淮泗一般, 恰好位於南北分界線上, 大名鼎鼎的擋沙秦嶺便位於此地。是南北割據時期的必爭之地。
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漢朝從這裡發家, 蜀漢的覆亡, 從漢中失守開始,而南宋的顛覆,亦是從漢中潰敗開始一瀉千裡。
而中國軍事史上, 唯一一次從漢中反攻關中的勝利者, 便是我們兵仙韓信的這一場還定三秦之戰。】
一聊到打仗,韓信的這個腦子啊,它就不受控製地開始飛速思考起來,完全不受到任何關於心情的影響。
從漢中往關中打, 真有這麼難嗎?
他能奇襲成功, 自然是代價最小的最優解, 可若是當真硬碰硬,以漢水補給後勤,勝負亦未可知吧。
後世之人到底會不會打仗啊,放著,他來!
【所謂三秦, 便是故秦國投降的三位將領。而且,雖說是三秦,但實際上唯一的對手,也便隻有被項羽刻意封在緊鄰漢中的雍地的雍王章邯而已。
章邯唯一的職責,便正是遏製劉邦東出的大計。
所以,早在聽說漢軍開始蠢蠢欲動,有所動靜的時候,章邯以一個統帥的敏感,他便已預料到,這是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早已戒備起來。
所以,章邯不可謂不是一個嗅覺敏感的將領,而他做出的每一個決策,不能說是錯誤吧,甚至看起來還十分有章法,可圈可點。
可誰叫他的對手,是以詭吊行軍著稱的韓信呢。
不是本人太菜,是對手太變態啊。】
始皇帝終於得到了有關三秦原因的解答,始皇帝表示自己目前心態平和。
背叛嘛,他從小經曆得多了,章邯這種,灑灑水而已。
反而又是項羽又是韓信,甚至還有那個什麼劉邦和蕭何。
這些人都生長於他統治下的秦國,甚至還當過他秦國的官員,為何他對於這些天賦異稟之人是一個也沒發現?
都來給他秦國效力啊。
殺了多可惜,文官來鹹陽理政,武官去邊疆打匈奴,豈不美哉?
蒙恬正是缺少一個打奇襲戰的幫手,他覺得甚妙。
至於什麼叛秦,連李斯最終都會因為個人利益參與廢立之事,可見人心難測,本就如此,不如先壓榨了再說。
章邯聽到天幕給的信息,自己已經在心底盤算起來了。
漢中他熟啊,若想從漢中入關中,隻有五條道路。
儻駱路和褒斜路不過是陡峭小路,完全不能行軍,率先排除。
那便隻剩下子午,陳倉與祁山道。
祁山道太遠,大軍出行,補給定然跟不上。
而子午是官道,他大秦的直道便選擇了子午道,且是最近的道路,他定然更傾向於此條道路,但卻也絕不會忘記陳倉道。
聽天幕的意思,最終那個韓信正是選擇了陳倉道,可沒理由他沒預想到啊。
【雖然關於韓信這場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出山之戰幾經演繹,在文化史上都占據了一席之地,事實上,關於真正的戰爭本身,在史冊之上,我們隻能找到隻言片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史書比較喜歡淡化戰爭,宣揚“真善美”,饒是儒學剛發展起來的漢武朝,司馬遷下筆也已有了後世克製的風采,關於這場大戰的全部,加上前因後果,才短短四十五個字。
至於到底如何從漢中殺出這種頭等大事,更是輕描淡寫,隻有一句“從故道還”。
哪條故道,不確定。
怎麼還的,沒寫。
至於如今我們津津樂道的那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甚至被列入了三十六計之第八計的奇謀,實際上,其出處是元雜劇,並不是曆史本身。】
韓信:……
他沒找人修棧道啊。
反倒是陛下入蜀之前,讓人燒了子午道的棧道,便正是為了向項羽表露自己絕不出蜀的決心來著。
修棧道多麻煩,又費時費力,當然是選擇直接在子午道派奇兵突襲,更足以讓章邯混亂。
章邯沉默了。
原來是疑兵。
他上當了!
他是將帥之才,自然知道這樣一次決策的失誤是致命的。
【但根據其他史書中的隻言片語,我們還是能勉強拚湊出一些當時的場景,隻能說,元雜劇改編了,但是很有良心,隻改編了一點點。
四百年後,我們熱衷北伐的丞相正處於韓信當年的境地。
魏延同諸葛亮進言伐魏之道,其中重點提到“如韓信故事”。
建議諸葛亮兵分兩路,先著人率奇兵於子午道殺出,而後自己帶大軍從褒斜道而出。
可見,當時韓信應當確實采取了這樣的方法,這也的確是韓信的風格。
講求正道,用兵謹慎的諸葛丞相顯然是Hold不住這樣的法子的,因此他拒絕了這項提議,兢兢業業堂堂正正的北伐,五次北伐五次失利,最後隕落五丈原。
很可惜,但卻也並不難預測,畢竟五千年了,華夏也不過隻有這麼一位“兵仙”而已。】
諸葛亮還沒北伐,先知道了五次失利的結果,一時間沉默以對。
可是,他不擅長奇襲啊。
再者說了,現在的漢水跟四百年前的漢水,它不是一條漢水啊。
孫權聽罷,很是不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