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好靠兒子打江山又有什麼用啊,不是自己的本事終究不是自己的。
堂堂一個開國皇帝,對於朝臣的掌控力微弱到了這種程度,隻能說,沒有現在立刻馬上大笑出聲,是自己最後的一點良心。
李世民忍不住輕咳一聲。
哎,這話說的,他既然有把握通知他們,自然就有那個不被暴露的自信。
再說了,即便是真的去禦前告狀,他也沒有什麼好怕的。
他父皇敢動他嗎?
不行,要低調,不能飄。
但方才天幕有句話說的甚有道理。他的權勢已到如此地步,為何他阿耶就不能直接把太子之位給他呢?還得辛苦自己勞碌一場?
算了,自己奔波一場也好,聽天幕的意思,自己登基之後,他阿耶還好端端地活了好幾年呢。
當太子哪有當天子痛快啊。
本來就活得不夠久了,再多當兩年太子,怕不是要被他阿耶氣得再少活上幾年。
以孝治國,以孝治國。
李世民察覺了自己心裡大不敬的想法,趕緊默默念了幾遍。
【當然,李淵心裡應該也是有數的,他雖然能力不行,但是也不至於真的愚蠢到這一份上,或者說,之前隻是他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端水吧。
又或者,他原本就是想著能端一天是一天,不行了再說,反正按照他對自己兒子的了解,自己的榮華富貴肯定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看看《舊唐書》的記載,我個人偏向於李淵對於這一天的到來接受程度十分良好,應該並非是毫無思想準備。】
李世民堪堪保持了自己良好的修養。
他覺得天幕說的有道理,按照他阿耶的性格,搞不好還真是那麼想的。
【玄武門之變發生之時,李淵正泛舟於海池,李世民一方麵在玄武門設兵伏擊,另一方麵也派尉遲敬德佩甲持矛前往李淵處,李淵見狀先是大驚,詢問尉遲敬德的來意。
尉遲敬德則義正言辭地表示,太子與齊王叛亂,李世民正發兵誅之,派自己過來保護李淵。
李淵當時的反應是“高祖意乃安。”
誒,於是李淵就這麼平靜地接受了這一事實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此刻已然是麵如死灰。
知道他爹不靠譜,沒想到會這麼不靠譜啊!
還真是死兒子不死貧道啊。
是了,反正跟李世民直接相爭的是自己又不是他,說到底自己與老二都是他的兒子,無論心裡怎麼想,至少在麵上還是得給個體麵。
所以倒黴的果然就隻有他一個是嗎?
想想如今李世民那已然衝天的權勢,如今又有這天幕做保,閉著眼都知道李世民會怎麼做。
他還不想死啊!
【比李淵更平靜地是身邊陪侍的裴寂等人,在李淵詢問該怎麼辦的時候,陳叔達與蕭瑀更是直接表示:“秦王功蓋天下,率土歸心,不如委之以國務。”
李淵聽罷,直接道:“善!此亦吾之夙誌也。”
於是三天之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淵詔令傳位於太子,自己退位當了太上皇,李世民遂即皇帝位,時年二十八歲,是為唐太宗。】
蕭瑀此刻正好在李淵身邊,頓時感受到了來自李淵的凝視。
頓時額頭有些冒汗。
啊這,陛下看我做什麼。
如今天幕所說的場麵,不正是陛下您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若是您早點下定決心,改立了太子,也就改立了,搞不好後世人還會誇讚您一聲有識人之明呢。
畢竟觀漢朝曆史,還是得立賢啊!
現在嘛……
蕭瑀在心中默默嘀咕,恐怕現在便是陛下想要改立太子也晚了。
誰家知道了自己能馬上做皇帝,還願意當太子的啊。
秦王他又不傻。
再說了,陛下您有什麼好怪罪他的,要不是他給台階給的夠快,能讓您成功接上後麵那句話嘛。
當然,這話嘛,他自然不會同李淵道。
“天幕所說局勢已然如此,臣亦無能為力啊。”
李淵:……
【曆史會永遠銘記這一場看起來甚至泛善可陳的政變,甚至將其寫入曆史教科書之中,並不是因為這是唐朝的第一場宮廷政變,也不是因為這場政變有多麼轟轟烈烈,比這更慘烈的政變俯拾皆是。
它能穩坐第一把交椅,不過是因為,這是貞觀之治之前的一次小小的插曲。
也不過是因為這是唐太宗這位對華夏曆史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君王上位的前奏,因此被賦予了額外的意義。
所以說,菜才是原罪啊。】
菜?
什麼菜?
沒明白,不過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句“貞觀之治”啊!
能被稱得上xx之治的,毫無疑問,保底是個國泰民安的治世啊!
剛剛登基的李世民看著各地的奏報,頓時乾勁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