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分彆於永樂八年、永樂十二年、永樂二十年、永樂二十一年、以及永樂二十二年進行了五次北伐, 被稱作:“五出漠北,三犁虜庭”。
也就是說,打了五次, 將漠北蒙古高原上的王庭犁了三個。
好在當時的蒙古高原上群雄並起, 王庭林立,不跟漢朝似的隻有一個, 咱judy主打的就是一個雨露均沾。
其中又以永樂十二年那次最為深入, 戰果也最豐碩。
一直打到了如今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附近, 大破瓦剌部,其部十餘位王子陣亡。
於是被威懾的阿魯台臣服明朝,次年,瓦剌馬哈木向明朝謝罪。
對於朱棣的軍事能力,見識過的老將都說朱棣牌統帥很好用,親測很好攢功績。
“料敵製勝,明見萬裡。”
“威震朔漠, 虜人不敢近塞。”
都是明初永樂朝的恢恢武功,而這其中,至少有80%是朱棣親自打出來的。】
劉徹與李世民:!!!
犁了三個?
他們要求不高, 不必犁三個,就努努力把王庭犁個三遍吧。
兩朝的武將們:……
雖然他們自己確實也有點蠢蠢欲動,但是,這個三年北征三次的頻率是認真的嗎?這是直接跑到塞外王庭去辦公了嗎?
永樂朝的老將們自然紛紛點頭。
他們當然承認了,在武事一途之上, 他們家陛下那絕對是每一項皆精且熟,他們自愧不如。
雖然自愧不如,但是有其他的戰術想法的時候還是要勇敢地跟陛下說呢!
萬一自己說對了呢。
【可能就是因為他曾祖父打得太順溜了,讓我們的叫門天子產生了一些錯覺, 於是光榮地成為了明朝唯一一個留學生。
俗話說的好嘛,明朝公主不和親,是皇帝親自去的。】
朱瞻基眼皮一跳。
已知,這位靖難成功,大殺四方的永樂皇帝是他親爺爺,那還能是哪個皇帝的曾祖父呢?
難道說,這個天幕每次提到就忍不住嫌棄嘲諷一番的所謂叫門天子,是他的兒子?
而他屬意哪個兒子,這還用天幕說嗎?簡直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事。
天幕這話什麼意思?
上一個被天幕說出國留學的,還是北宋的徽、欽二帝呢!
難道祁鎮他也被人打到京城來被擄走了?
左想想被他爺爺恨不能削平了的西北蠻族,右思思他爺爺留下來的那支精銳之師,甚至還有神機營這樣的大殺器,北宋那點子戰鬥力怎麼和他大明相提並論?
這不應當啊。
還有這個“叫門”,不會是……
朱瞻基不願相信,簡直是不敢細想。
這早已寫好的,打算不久之後昭告天下的封皇太子的詔書那突然就有點燙手了怎麼辦。
他雖然寵愛孫氏,疼愛其所出的皇子,但是……
那跟大明的江山社稷比起來,還是很有點差距在的。
永樂朝
朱棣:???
怎麼,還怪他本人太能打了是嗎?
不過嘛……
朱棣沉聲道:“宣皇太孫進宮來。”
他確實不知道這個曾孫是哪位,但是孫子是哪個他還是很能確定的。
都被嘲諷成親自和親的皇帝了,能是什麼好事嗎?
八成是好大喜功直接給人抓到漠北去了?
他沒有這樣沒出息的子孫。
一定要讓他孫子將這個曾孫掐滅在萌芽狀態,最好是連出生都不必了。
【除了大規模的軍事征伐之外,針對北方草原殘存勢力,朱棣那絕對是萬分上心,那是全方位地進行打擊,從軍事到經濟,從政治到外交,一套組合拳就是瘋狂掄,徹底分化瓦解了草原勢力,經過永樂一朝孜孜不倦地持續打擊,終於徹底結束了蒙古騎兵輝煌的時代。
那個曾經叱詫風雲的蒙古鐵騎,最終還是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朱棣表示,不用客氣,這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是蒙古應得的。
自己有這個能力,有正好有這個條件,此時不收拾蒙古各部,更待何時?
【而朱棣的眼光卻遠比這些看得更加長遠。
作為一名征戰沙場,統禦全局的統帥,朱棣自然能夠看到,自北京往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並無天險可守,一旦攻破北京,半壁江山頓時便會陷入一片混戰之中。
而作為一個從小飽讀史書的帝王,朱棣更是清楚。
自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以來,燕雲一帶已脫離中原掌控四百三十多年,而自靖康之恥之後兩百多年,華北平原也悉數歸外族統治。
自唐末至明初,華北大地一直淪陷在戰火之中,寸寸成焦土。許多漢唐的繁華的故城卻隻餘斷壁殘垣,漢王朝對於華北的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薄弱。
這也是朱元璋能夠由南向北打下天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作為一名擁有出色政治敏感性的帝王,朱棣清晰地認識到,也許隻有加強中央對華北等地區的再統治,才是應對來自蒙古高原地區層出不窮,從未停歇的遊牧民族的解決途徑。】
原來在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