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頓時了然。
原來在說遷都之事。
不僅是外患問題,國內如今南北之間矛盾對立如此尖銳,天子若再一直坐鎮南方,對中原的掌控終究是不足的。
他爹不是也一直琢磨著要遷都嘛。
他給不過是換了個選址而已!
要乾就乾一票大的。
他要把京城遷到北京去!
在永樂元年將自己的龍興之地改名為北京之時,他便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決定,隻是當時政局不穩,他須得徹底平穩南方政局之後再行議定此事,但這是他必要做出的決策。
【朱棣做出的選擇是遷都。實際上,定都南京並不是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時期理想的選址,因為華夏曆史上的敵人大多在西北等方向,距離南京路途實在漫長,消息及補給皆傳遞不暢,很容易反應遲緩。
朱元璋也不是沒想過要遷都。
自洪武二年,朱元璋就開始研究起了遷都問題,隻不過一直也沒騰出手來敲定到底往哪裡遷,不過朱元璋還是比較偏向於長安或者洛陽,洪武二十四年,還派太子朱標前往巡視,不過回來之後沒多久就病逝了。
晚年經喪子之痛的朱元璋便沒有繼續推行。
沒有關係,咱Judy替他遷。】
朱元璋:……
怎麼總覺得這個天幕憋著壞呢。
原來標兒竟然是在巡視完關、洛之後病逝的?
難道是因為路途過於辛苦了嗎?
他自然是有遷都之念的。
如今他雖新建國家,但是建都於江左之地終非長久之途,還得是往關中遷上一遷,以圖控製西北。
不過他個人還是比較偏向於漢唐的故都啦。
畢竟開封嘛,是個四戰之地,還得是長安和洛陽看起來比較堅固一些,且比較吉利。
他可不希望他大明的後代也整出個靖康之難。
嘿嘿,沒錯,他是給咱爹遷的!
怎麼不算是完成他爹的夙願呢,他可真是個孝順的好大兒。雖然從準備遷都到真正落實,腦子裡連他爹的影子也沒出現一個。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嘛。
【但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搗鼓了二十多年,沒遷,而等朱棣從暗示可能要遷都,到明示想要遷都,再到最後遷都,也足足花了十九年。
永樂元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隱隱有遷都的預兆,但在明朝嘛,多整幾個什麼京什麼都不能證明什麼,畢竟洪武朝不還三都並存嗎?
用了四年,朱棣開始營建故宮。
朝野反對之聲自然不小,但是朱棣的決心那是異常堅決。
永樂五年,畢竟他的發妻徐皇後病逝,為了體現自己的決心,朱棣並沒有將她葬在南京,而是選擇妥善保存其遺體,並加緊在北京周邊勘探陵墓選址,並於永樂七年親自北上,敲定了長陵的選址。
也是昭告天下,這個都,他judy是遷定了。
永樂十一年,長陵修建完畢,朱棣親自隨同徐皇後靈柩一起北上,將徐皇後安葬於長陵,並在北京舉辦了會試和殿試。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朱棣頒布遷都詔書,於永樂十九年元旦成功入住新家。】
朱元璋:???
他三都並存怎麼了?
這不是剛建國正在研究新都城的選址嗎?
再說了,他有點故土之思怎麼了,還不行咱開國皇帝有點特權,將自己的龍興之地封個國都的名號了?
老四那小子都直接將都城建回去了,也沒見你們多說什麼啊。
這世道,怎會如此!
朱棣忍不住回想起了永樂五年之事。
當時朝野之中反對遷都的聲浪還是很大的,恰逢皇後薨逝,群臣們皆以為自己找到了什麼天賜良機,妄圖阻攔他的腳步。
他對自己那兒子還能心裡沒點數?
隻要他與皇後都埋在這南京,就算是自己遷都走了,朱高熾那小子也絕對轉頭就遷回來,他豈不是白白謀劃了這麼長時間?
這可是他絕不能容忍的。
【搬了家就是好啊。
北京距離蒙古高原,那是真的近啊,從此,judy過上了年年去蒙古高原晃悠一圈,仿佛年節走親戚的美好生活。
永樂朝的最後三次北征正是發生於永樂二十年之後,年年一次,十分平均。
直到明成祖朱棣駕崩於回鑾途中,永樂五大征才隨同這位帝王的離世而一起結束了。】
一語成讖的某個武將撓了撓頭。
嘿,這明朝皇帝還真將家建到這麼北邊去了?
朱棣:……
誰去蒙古高原走親戚啊!
反正離得近,又花不了幾個軍餉,那不去白不去。
這都遷得值得啊。
想來西北那些人恨得牙都癢了吧。
就是想欣賞你們這無能狂怒,隻能忍氣吞聲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