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關於趙匡胤之死, 還有一個流傳最廣,最讓人耳熟能詳的版本。
宋太|祖死於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
十九日晚,天降大雪, 趙匡胤召見趙光義入宮,遣散眾人,暢懷對酌。皇帝身邊的內侍隔著窗戶, 隻能遙遙看見燭影之下, 趙光義時不時離開酒席, 謙讓行禮,頗為讓人摸不清頭腦。
等宴飲結束, 殿外已然積雪深深, 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高聲呼喊:“好做, 好做”,而後解衣入寢。
待趙光義離開宮牆大內, 當夜四更,趙匡胤暴斃而亡。
次日清晨, 趙光義宣布即皇帝位。
這一充滿了戲劇性的一幕被成為“燭影斧聲”,是華夏曆史一大謎案之一。】
這個死法這麼刺激的嗎?
又是大雪, 又是燭影的,這氛圍感倒是拉得挺滿的嘛。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宋朝之前的王侯將相們都忍不住坐直了身體, 相互之間進行了一番熱鬨的討論。
這個什麼趙匡胤心也是真夠大的。
還遣散眾人,跟人暢飲對酌。
果然,還是得小心駛得萬年船呐。
趙匡胤則忍不住加重了聲音道:“暴斃而亡?前一夜還隻見了你?定然是你這個賊子所為!”
趙光義已然是兩股戰戰,隻好努力為自己辯駁。
“官家,臣冤枉呐。”
沒聽到天幕說了嗎,分明是他走後他哥才暴斃而亡的, 他根本不在現場嗎?
那定然不可能是自己動的手。
至少不可能是自己直接動的手。
那就還有點回旋的餘地。
反正咬死是不能認的。
【關於這個“好做”的理解,千餘年來,也是大家茶餘飯後的一大研究方向呢。
主要的理解方向有兩個。
一個說是你乾的好事!也就是說,趙匡胤死前已經察覺到了趙光義做的手腳,這是在斥罵他。
另一種說法認為趙匡胤的意思是讓趙光義好好乾,這豈不正說明趙匡胤想要傳位於趙光義嗎?
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呢。
兩個字理解出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
趙光義慌亂之下,也不知道是不是爆發的求生欲上線,使得他頓時抓到了其中的關竅,顧不得形象,趙光義膝行向前,高聲為自己辯駁:“官家,天幕這簡直是無稽之談。若真是如後世人第一種理解,愚弟犯下如此的禍事,百死莫贖,但是……
當日身處皇宮大內,官家又如此明鑒,又怎麼能逃脫官家的慧眼呢。若是官家有所察覺,罪臣又怎麼能順利離開這皇城大內呢。
且若真是第二種說法……”
還特意猶抱琵琶半遮麵地將後麵半句隱去,一副受了天大的構陷的委屈模樣。
趙匡胤冷冷地看著趙光義。
倒是會為自己開解。
趙匡胤也並不是沒有聽出這其中的問題。
不過嘛……
世上哪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趙匡胤可不是傻子。
頭一晚跟你暢飲,當夜就暴斃了,說跟你沒有任何關係,誰信呐。
他甚至覺得自己很可能比後人第一種想法所設想的還要憋屈。
他不會壓根就沒來得及想通這是誰動的手,就直接橫死了吧?
這世間還有比他還憋屈的開國之君嗎?
【作為曆史上的未解之謎,其討論點又怎麼會隻有這麼點呢。
對於書中所說的“柱斧”到底是什麼,大家也是興致勃勃。
許多人看見這個“斧”就直接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本著砍柴的斧頭就去了。
說趙光義一定是掄起斧頭照著趙匡胤就劈了過去。
要真是如此,那就不叫燭影斧聲了,乾脆叫血濺三尺吧。
要這點含金量就成了未解之謎,是不是有點太小瞧咱大華夏了?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趙匡胤:……
他興許當時是有些微醺,又興許沒有如今年輕力壯。
但他不是已經死了好嗎?
趙光義要真是這麼一斧頭給他掄過來,這還不讓他感受一下自己沙場磨練出來的武人體魄?
再說了……
你們後世人對他們大宋的皇宮究竟是有什麼誤解。
為什麼會認為他議事飲酒的宮殿裡麵會有斧頭啊!
反正已經登基了,沒有性命之憂的趙光義隻能說,感受到了自己從心底裡發出的靈魂疑問。
他看起來有這麼愚蠢又莽撞嗎?
他要真能用斧頭給他哥掄死,這皇帝真能輪得到他來當?
他是在開封有點勢力,但也不是這麼個有勢力法啊!
就便是如今他已然當了萬人之上的皇帝,難道輿情如何他又可以完全不用顧忌的嗎?
便是如今,他也不會掄起斧頭將政敵給砍了!
他才不是這種行事風格的皇帝!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柱斧有兩個意思,一個自然就是武士所用的那種,另外一個,則是文房用品,又稱玉斧。按照案件的發生背景來說,如果真有燭影斧聲,這個斧,應當大概率也是此種玉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