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 章 太宗上位計【三十】(1 / 2)

【太平興國四年,也就是趙光義登基的第四年,其國內統治初步平穩下來,但是到底上位過程伴隨著片片疑雲,雖然臣子們嘴上不說,但心裡不犯嘀咕是不可能的。

趙光義迫切地需要能夠證明自己水平的功績。

他便將目光放到了北漢身上,若是將北漢拿下,扣掉燕雲十六州,那怎麼不算是統一中原了呢,這可是“太|祖也不能實現的功業”!】

趙光義雖然能夠聽出天幕語氣之中的嘲諷,但是……

怎麼不算呢?

那遼國如今愈發強盛,連他哥在位的時候都沒能染指燕雲,他打不下來不是也很正常嗎?

不管事先北漢已經如何孱弱,但是,就是在他手上打下來的嘛,怎麼不能算是他的功業呢?

當然了,在臣子的麵前,他可是萬不會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的。

“先帝徙其人而空其地,是為首功。”

但是言語之中的用詞也得謹慎,雖然有他哥的功勞,但是隻是首功而已哦。

趙匡胤:……

什麼叫是他也不能實現的功業?

趙匡胤忍不住望向殿內隱隱綽綽,隻能露出一個角來的,自己日夜皆要細細觀摩的輿圖,想到經過自己的一番奮鬥已然半死不活的北漢。

若不是這什麼暴斃而亡,他如何可能拿不下北漢?

那不是已經是他大宋的囊中之物了嗎?

給他注意一下,沒有和不能是兩個概念!

更生氣了怎麼辦。

李世民一時之間也沉默了。

好一個扣掉燕雲十六州,就算統一中原了。

國土與統一這種事情,還能這麼算的嗎?

李世民今日又大開了一次眼界。

【當然,我們知道,在宋太宗即位之前,趙匡胤秉持著先南後北的戰略,先收複比較好打的南方,而後再騰出手來收拾北邊。

而北漢能夠成為除了遼國之外的最後的一根釘子,自然也有其獨到之處。

北漢雖然隻偏居一隅,但是軍隊卻十分悍勇,與遼國形成犄角之勢,彼此呼應救援都十分便捷,其所處之地更是易守難攻,顯然是先南後北之中那個極難打的“北”。

可是……

北漢難打又關趙光義什麼事呢?】

原本順著天幕在思考這北漢看起來也確實有其難打之處,雖然這趙光義聽起來不是很靠譜的樣子,但是能打下北漢來,也證明他還是有點本事的,雖然不多。

但是天幕山路十八彎地一個轉折,一時之間竟然差點沒反應過來。

什麼叫北漢難打跟趙光義無關?

不是他打下來的北漢嗎?

世上怎會有如此清奇的情況呢?

隻有明朝的朱棣,完全不曾被迷惑。

這就是開卷考的底氣啊。

【畢竟在他滅北漢之前,他哥已經三征過北漢了,可是將北

漢給消耗的不輕。

更是在第二次征討北漢之時,將北漢境內的居民大量遷徙,可以說,基本上是將北漢的地都給犁了一遍了。

雖然北漢名義上還沒有滅亡,但是離滅國也隻有咫尺之遙了,等到趙光義上位之後,所麵對的北漢,其實隻剩下了一個空殼而已。

摘桃大師宋朝版的名號,趙光義當之無愧。

畢竟要是連這樣的北漢都打不下來,那還是洗洗睡吧。

趙光義當然信心十足,並且決定禦駕親征!】

李世民:……

怎麼在他後麵的太宗,有一個算一個都能禦駕親征啊?

怎麼連這個趙光義都能禦駕親征?

這真的合理嗎?

他不服!他也要禦駕親征!

趙匡胤在收聽這個天幕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竟然會成為那個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典型代表。

那是他的北漢!他的江山!

竟然全都成了趙光義的功績了?

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天幕已然將趙光義之種種行為暴露在了自己的麵前,且不管原本的未來會如何推演,但是……

他得先從這個趙光義身上找補回來以泄他心頭之恨才行。

【宋朝才剛建國多少年啊,雖然已經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但比起之後的積弊,如今的宋軍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對上遼軍也不算虛,一麵截斷了前來增援北漢的遼國數萬軍隊,另外一麵兵分四路攻打太原。

最終求援無望的北漢投降宋朝,北漢滅亡。

如果趙光義就此光榮回鑾,即便可能會有些許不和諧的聲音說他撿漏,但是這顯然是一場當之無愧的勝利。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郭進大敗遼國援軍的事跡讓宋太宗覺得自家軍隊戰無不勝,還是因為北漢君主的投降讓宋太宗原地飄起,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是個征戰的好手,於是他立馬決定一鼓作氣,直取燕雲。

隻能說,奔著自己高梁河車神的封神戰役就一路狂奔而去了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