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 章 武帝文治【一】(2 / 2)

這真的合理嗎?

【實際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的說法,最早是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期文人的總結,其最早可追溯到在儒學已經成為官學,儒學氛圍十分濃重的東漢班固在《漢書》之中所說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而班固如此說的依據,也不過是引用董仲舒對漢武帝所提建議之中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作為一個成熟的皇帝,自然不會被儒學給忽悠瘸了,他當時選擇聽取董仲舒的建議,不過是因為儒學確實比較符合當時的需求,需要這麼一個殼子而已,但獨尊儒術,那是不可能獨尊的。

儒家嘛,搞點學問和禮儀,什麼君君臣臣是可以的,真指望從裡麵搗鼓出多少個善於治國的大儒,那他是從未肖想過的。

【但董仲舒最終總結的意見是“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罷黜百家的行為,雖然這是更加絕的一招,從此,儒學開始控製了選官,從而讓那些為了能夠在政壇上一展抱負的讀書人都逐漸拋棄了其他的學

科,轉而專心研究儒學??[]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不過這些也都是後話。

因為漢武帝的實際行為其實隻有表彰六經而已。

作為典型的實乾主義信奉者的劉家人,漢武帝本人那絕對是外儒內法,也即十分歡迎大家用儒學外衣包裹一下自己,但是對於儒家內核的接受度,那絕對是存疑的。】

這有什麼好存疑的,那當然是信了,但隻信對自己有利的那一點點咯。

之前他那個曾孫不是已經跟你們總結過了嗎?

他漢家的製度,霸王道雜之啊。

你以為人家從哪裡總結的,在他之前是黃老之術,那還不是從自己身上總結的?

一想到自己要背一千多年之後的鍋,原本對於自己是不是獨尊儒術並不在意的劉徹堅決開始抵製這口鍋扣到自己身上。

他隻有表彰了六經而已!

他要真的跟儒家走得如此之近,後世那些儒生又怎會如此咒罵朕!

還真是倒黴,兩邊挨罵呢。

他那個曾孫可真不會教育兒子,他記得之前天幕就說過,第一個被儒學忽悠瘸了的皇帝就是那個什麼漢宣帝的兒子來著吧。

【畢竟提出這個建議的董仲舒本人,並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他之所以能有如今這樣的存在感,說實在的,真的得謝謝多年來曆史教科書上的那句耳熟能詳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與其說漢武帝真正接受的董仲舒的意見是罷黜百家,不如說是其在漢武帝所問治國之天人三策之中的另一個回答,也即建立太學,改革人才選拔製度,這才是漢武帝真正采納的意見。

不久之後,漢武帝開設公立學校之先河,在中央設置太學,此外還下令在全國郡縣都設立學官,為漢朝的人才儲備做出了充分的貢獻。】

公立學堂嗎?

始皇帝若有所思。

倒也的確是個法子。

他之所以不得不在民間任用許多六國貴族舊人,也正是因為初步一統,並無多少本國識字之人才可以由上而下地進行管理。

如果能夠親自培養一批人才,再讓他們深入各地,再行培養,那對於昔日六國故地的控製,至少會比如今好上不少。

此外,那個什麼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也能拿來改良一下。

在學堂之中,隻教授他秦國所信奉之秦法,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為官所信奉的準則。

如此一來,想必也能與漢朝的那個儒學產生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

他所唯一欠缺的,那就是時間了。

畢竟他能夠將自己的政令如此堅決的推行下去,他的繼承人能行嗎?

他也不奢求能活到九十六,能跟那個漢武帝一樣活到七十也行啊。

【作為一個冷酷嚴格的人才篩選機器,漢武帝當然不會拒絕儒生,當然,前提得是有能力的儒生。最為著名的,還得是丞相公孫弘,作為漢武帝的丞相,公孫弘能夠以八十之高壽在相位病逝,不得不說,隻單單這一條,就足以使其傲視於漢武朝十三任丞相了。

但我還是得吐槽一句,你漢武朝姓公孫的是真的多啊。】

劉徹:……

天幕你怎麼連人家姓什麼都要管?

還有,他也不是專砍丞相啊,如果能夠順應帝心,他也不會無緣無故取人性命啊。

但這麼些年了,確實很難再找到一個跟公孫弘一樣順手的丞相了。

還是頗為讓人遺憾的。

漢武朝其他被嚇人叫醒的官員更是無語凝噎。

果然,後世人對於他們水深火熱的日子還真是一針見血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