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朝的確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除了我們之前耳熟能詳的那些活躍於漢武政壇的SSR們之外,思想家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史學家司馬遷、農學家趙過,乃至於天文學家唐都與落下閎都活躍於這個時代。
除此之外,相聲的祖師爺東方朔,乃至於成語“覆水難收”典故出處之一的朱買臣都是漢武朝的臣子。
班固對於漢武時代之人才濟濟盛讚道:“漢之得人,於茲為盛”。
而這樣的誇讚,坦白來講,誇張的成分並不多。】
說到人才,劉徹可當真就一點都不困了。
他這輩子愛好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喜歡到處網羅人才。
不過……
相聲?那是何意?怎麼又與東方朔扯上關係了?
【這當然與漢武帝那堪稱是X光一樣精準冰冷的人才篩選眼光脫不開乾係,縱觀漢武一朝,漢武帝始終恪守著“有能者上,無能者下”這一鐵律。而且這個上下可不是相對意義上的上與下,刺激程度直逼跳樓機。
沒辦法,誰叫他們的頂頭上司是出了名的愛恨分明,賞罰都容易過當的漢武帝呢。
問,就是愛過。
就這還有人一直吐槽漢武帝任人唯親。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先決定任人,然後才親近的呢?
先後順序搞反了啊家人們。】
劉徹:……
雖然沒明白什麼叫X光,更不明白天幕為什麼要叫他的臣子們去跳樓,但天幕你說誰賞罰容易過當呢!
這事他可不認!
再說了,籠絡大才不應該是每個皇帝的必修課嗎?說這些。
要是連幾l個人才都不能讓他們對自己親近,這個皇帝算是白當了。
漢武朝眾人對於這個賞罰過當倒是沒有什麼異議,任人唯親?說他們家陛下啊。
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不過在偌大一個國家想要從茫茫人海之中篩選到合適的人選,隻靠一雙眼睛那顯然是不夠的。
畢竟去姐姐府上聽個曲就能收獲一個皇後,一個將軍這種事發生的概率,那即便是對於歐皇豬豬來說,也太過於渺茫了。
毫不意外地,製度小能手又一次大展身手,為了能夠儘可能多地發現人才,漢武帝又配套係統更新了一把漢朝官員選拔模式。
漢初以來的“任子”製漸漸銷聲匿跡。
其中最為有名的,那當然是自漢武朝開始逐漸完善和製度化並成為定製的察舉製。】
他們等的就是現在!
漢武朝之前的帝王們紛紛凝神靜氣。
感謝這個什麼漢武帝這麼喜歡總結歸納搞出一套,還真是方便你我他。
劉徹:???
謝謝,但是真的沒有想要方便你們的意思。
請付一下版權費好嗎?
【察舉製在漢武帝一番騰挪操作之下,被分為常科與特
科,所謂常科,顧名思義,那便是已經成為常製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
這其中,又以孝廉為重中之重,原因無他,漢朝好歹頂著個“以孝治國”的名頭在呢。
茂才嘛,首倡者也是漢武帝,這是一種類似於如今的中央選調生的存在,起步通常就是千石之官。不過在西漢的時候,茂才還不能算是常設科目,要到東漢之時,才漸漸與孝廉並稱。
而特科嘛,就是應國家特殊需要而增設的科目,這種擴招嘛,那當然是可遇而不可求了,簡而言之,碰運氣。
碰到像漢武帝這種比較熱衷於開特科的呢,人數就會多一些。
而特科之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我們的賢良文學。
因為是招聘特殊人才以符合Boss的需求,所以是要接受boss直麵的,也就是所謂之策問。
董仲舒與公孫弘皆屬於此列,由董仲舒之天人三策引發的後續反應延續千年。】
始皇帝忍不住在心中嘀咕。
什麼叫漢武帝這種比較熱衷於開特科的皇帝?
這世上還有他不熱衷的嗎?真是哪裡有熱鬨,哪裡就跑不了這個皇帝。
不過嘛……
東西如果有用,他大秦也不是不能納為己用。
他大秦正是缺治國人才的時候呢,作業先抄上再說。
【如果沒能成功遴選上,也不要灰心。漢武帝為了自己的預備役備選項多多益善,也是非常重視後備力量的儲備的。
漢武帝聽取董仲舒意見設太學,既然是國立學校,那當然會有畢業考試。
畢業考試會根據你的成績為你分科,如果你取得了甲科的優異成績,那麼恭喜你,你就會成為郎官,進皇宮當侍衛,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如果政府有需要,會擁有優先挑選權。
而如果你實力不足,隻得了乙科,那就隻能回鄉先做一個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