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犬戎之禍以及整個東遷過程之中,秦襄公作戰得力,立下了大功,平王遷都的過程之中,更是仰賴於秦國軍隊的保護,畢竟那個時候,周王朝還處在兩王並立的局麵之中呢,大家也不是非周平王不可啊是吧。
正是憑借此等戰功,秦襄公被提升為諸侯王,不過周平王也是很雞賊的,給秦襄公畫了個大餅。
看見岐山以西地區那被西戎攻占的大片肥沃的土地了嗎?隻要你打下來,那就是你的封國啦。
周平王是會開空頭支票的。
不久之後,秦國果然攻占了岐山以西之
地,從此開始了其輝煌閃耀的征程。】
周平王:……
雖然不明白什麼叫空頭支票。
但是大餅他還是能聽懂的,又說他“畫”大餅,結合上下文豈不是在說他許諾了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給秦襄公?
這不廢話嗎?
看他像是手裡有多少屬於自己的土地的天子嗎?
不過……
他記得,之前說一統了天下,推翻了他周朝的,是不是就是秦國的子孫後代來著?
周平王接受程度還算良好。
至少比起其他那些咄咄逼人的諸侯,秦公還是更好接受一點。
當然,他也不會忘了後期的“秦王?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們會變成什麼樣的。
但是問題不大,關心不了後世子孫一點。
【雖然也分屬於周朝,但是東周的天子們顯然沒有什麼排麵,哪怕是後世之人盤點禍國妖妃的時候,誰還能記得東都還有個周天子呢,更何況是周天子的姬妾,那更是nbcs啦。
畢竟東周分兩段,一段是春秋,一段是戰國嘛。
總之就是跟周王室沒什麼關係就是了。
在這一時期赫赫有名的妖妃人選,當之無愧應是引發了春秋時期晉國的驪姬之亂的女主角啦。
這位也是因為戰敗被顯出的“戰利品”,顯然為後世之人開創了另一種模板。】
東周的列位天子表示,有些時候,一些大實話實在也沒有必要廣而告之。
雖然明麵上並不該為此感到欣喜的諸侯王,聽到天幕如此說,還是忍不住微微扯了扯嘴角。
沒錯,如今才是他們的主場!
周天子麼,當個乖乖為他們賜胙肉的“和平使者”就夠了。
而處在晉國,剛剛成功搞定了晉公三位公子,並恰好歸屬於驪戎部族,原本還聽天幕這種有意思的解讀感到津津有味,並對於天幕觀點十分認同的驪姬:……
已經猜到自己大概率是這個驪姬的不二人選的她忍不住皺了皺眉。
怎麼偏偏在這個時候?
不對,應該說,晉公怎麼今天還沒死?
畢竟糊弄晉公也是要廢掉不少心力的,雖然她有把握,但是到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晉公累了,讓殿內的樂者再儘些心力吧。”
【妺喜、妲己和褒姒都隻留下了傳說和隻言片語,我們對於其本人存在的真實性甚至都不能得以確認,更遑論探究她們的真實想法與動機。
而與她們不同的,是正式邁入有史時代的驪姬。
雖然在男性敘述視角之下,我們也隻能得到碎片化的故事,但顯然,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這個女子的野心與手段。
驪姬通過控製和糊弄晉獻公以參與朝政,體驗到了權力的快樂。
而若是想要繼續擁有權力,那麼必須要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下一任國君。
為此,她離間晉獻公與三位兒子之間的關係,致使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
、夷吾流亡國外十九年。
值得一提的是,加上驪姬與其妹的兒子,這五個兒子之中,竟然隻有太子申生沒當過晉公呢。雖然其中有兩個每個人隻有一張單月體驗卡,但也算是當過了嘛。】
?本作者梨遙提醒您最全的《開局給秦皇漢武惡補科學[直播]》儘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驪姬聞言便是神色一凝。
重耳、夷吾?
她先前對於晉公的這兩個兒子,雖然也有提防,但是到底還是將重點放在了太子申生的身上。
可如今天幕竟然告訴她,這兩個公子也都當過晉公?
而且天幕既然說她兒奚齊也做過國君的話,豈不更說明這兩個公子是犯上作亂?!
雖然他們二人已在流亡,看來也還是萬萬不能放鬆警惕的。
奔波在外的重耳與夷吾感到背後一涼。
但是其他聽到天幕之語的諸侯們顯然已經開始摩拳擦掌了。
流亡的,兩個,還是活著的未來晉公誒!
這不施展一番合理嗎?
【而史學界將這段故事定義為“驪姬之亂”,無外乎便是因為驪姬對於晉獻公這三個兒子秋風掃落葉一般無情,而後晉國又因大臣不服,兩個月之間,連殺驪姬姐妹的兩個兒子,驪姬便成為了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而已。
但實際上,俗話說的好,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難道活躍於曆史之中的那些男人們便會心慈手軟嗎?不,他們遠比驪姬的所作所為更加殘忍血腥,史書之中的斑斑血跡便是最好的印證。
而驪姬不過是運用自己的手腕與優勢以想要達成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而已。
這實在是一件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
驪姬聽到自己姐妹之後的結局,雖然為之一凜,但是卻也決計沒有退縮的想法。
如今對於她們姐妹而言,早已是你死我活的殊死爭鬥。
她所能做的,當然也隻剩下了一條路,那就是在敵人掐死她之前,儘可能多地先把敵人給乾掉。
而其他朝代的許多人紛紛炸開了鍋。
什麼?天幕竟然說驪姬此種霍亂朝綱的行為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還將驪姬的行為類比史書之中其他王侯將相的政變?
這能一樣嗎?
聽聞他們“高談闊論”的有些人終於忍不住了,又有哪裡不一樣呢?
不是一樣的背叛君主,霍亂朝廷嗎?
【而說晉國為此內亂數十年,就純屬誇張的手法了,畢竟驪姬所處的時期,前前後後,全是晉國的上升期。在驪姬之亂之後上位的公子重耳,更是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手下稱霸中原。
我們可以說驪姬與其子的政治水平或許沒有重耳高,但畢竟晉獻公的基因是很靈性的嘛,上限足夠高,下限也足夠低。
比不了晉文公,也不一定會比割讓國土的晉惠公還差嘛。
畢竟才兩個月,還一下換了兩個國君,能看出什麼驪姬的政治傾向來啊。
成王敗寇,失敗者的名聲不佳是毫不意外的結果,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驪姬是女子,便要背上“禍國殃民”,“斷送晉國”等誇張的字眼,那便也過於主觀了。】
驪姬才不屑一顧呢。
她既然決定爭上一爭,就從來沒想過什麼好聽的名聲。
畢竟名聲哪有實打實的權力重要?
他們既然如此詆毀她,豈不正說明自己的行為戳痛了這些男人了嗎?
禍國殃民又如何?她享受到就夠了。
這一次,就讓他們看看,晉國在她的手裡,也絕不會差。
畢竟誰真的因為一個春秋霸主的名頭就會願意乖乖將唾手可得的權勢拱手送給他人?
還是一個已經結了仇的敵人?
誰還真當晉國是自己的母國啊。
可以,但是真的沒有必要。
雖然看起來重耳確實手段頗強,但……
春秋霸主的名頭讓其他諸侯國聽到了,是福還是禍,那還真不好說呢。
畢竟各諸侯們雖然熱衷於收留各國流亡的公子並送回國內主持政事,但是他們可絕不是做慈善,他們看中的,當然是扶持之恩帶來的利益,自然也並沒有想送一個未來的霸主回國成為自己心腹大患的意思。
而天幕此刻將這個消息放出來,也正可以為她所用呢。
驪姬嘴角勾起了一個稍顯冰冷的弧度。
她死也要濺敵人一身血。
她不舒坦,彆人也彆想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