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時的情況之下,他們除了順從,又還能做什麼呢。
【那麼,楊貴妃在入宮之前嫁的又是何人呢?
知道唐玄宗前期後宮之中獨得盛寵,據說還為了她廢掉與自己共同創業的王皇後的那個武惠妃嗎?就是武則天的侄孫女的那位,這不重要,重點是,武惠妃是楊貴妃那個冤種前夫壽王李瑁的親媽啊。
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逝,據說唐玄宗為此鬱鬱寡歡,雖然後宮數量龐大,但是仍舊還是覺得少了那麼一個貼心人。
嗯,於是轉頭就盯上了人親兒L媳婦。
李隆基那廝是會搞動態平衡的。】
尚在人世的武惠妃:???
這樣的“獨得盛寵”真是讓人如鯁在喉啊。
雖然早就已經看明白了自己這個共枕人是什麼人,但是直接讓她接受了這麼大的信息量,武惠妃還是覺得自己腦子嗡嗡的。
而且……
其他的都不重要,既然聖人能夠在自己去後毫不留情亦毫不猶豫地豪奪自己的兒L媳,那豈不是正說明了聖人根本沒有將自己兒L子立為儲君的意思?
武惠妃也從來不是笨人,隻稍一思索,便相通了其中因果。
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她突然就想起了天幕剛剛說的,給秦公畫大餅的周平王。
所以他們聖人這也算是一直在給她畫大餅嗎?
【哦,這個壽王瑁,還被史書記載說寵冠諸王。
原來是這麼個“寵冠諸王”法啊。
那確實挺彆具一格的。
據說李隆基一直屬意將太子之位傳給他,但是總是由於這個或者那個原因沒有成行。
這就見仁見智了,我尋思李隆基也不是什麼傀儡帝王啊,如果後來是,那也是他自己作出來的嘛。
用腳想都知道李隆基那種人不可能是真心想立武家的女兒L為後,更不可能讓武家女兒L的兒L子當太子的好吧。】
李隆基:???
天幕你跟他說說清楚,什麼叫後來是?!
而武周朝的李隆基顯然就沒有這種仔細推敲天幕字裡行間意思的機會了。
武則天慢悠悠地放下手中的杯盞,“哦?是這樣嗎?”
她武家女兒L的兒L子怎麼了?
你們身上,誰不曾流著她武家的血?
如果不曾流著,那你們也沒必要留著浪費地盤了。
李隆基自然是大氣也不敢出,惶恐道:“臣自不敢有如此想法。”
【但是畢竟是親兒L媳婦,雖然我大唐一貫“包羅萬象”,但直接迎兒L媳婦進宮當自己的妃嬪這種離了大譜的事情,那還是需要迂回一下的。
不過好在我們大唐還有一項針對各種情況的“緊急預案”。
遇事不決,道觀佛寺。
在唐朝,道觀佛寺承受了他們本不該承受的重量啊。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道觀佛寺的各種靈活運用的花活。
咱就是說,什麼道觀佛寺,我大唐py的一環罷了。
為了順利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唐玄宗以為母親竇太後祈福為理由,下令讓時任壽王妃的楊氏出家為女道,是為“太真”。
為什麼沒人反抗?
開什麼玩笑呢,還拿不拿我們剛剛創下一日殺三子記錄的唐玄宗手裡的刀當回事了?
三位皇子的血還沒乾透呢。】
一日殺三子?
武則天輕哼一聲。
那些忠
心於李唐的所謂“忠臣”們又有什麼臉一直背地裡詆毀她手段狠辣?
你們自己人也一點都不遑多讓啊。
不過……
“入道觀再接入宮中?倒是熟練得很啊。”
武則天的聲音喜怒難辨,跪拜在她腳下的李隆基自然冷汗直流。
其他朝代的人那叫一個看熱鬨不嫌事大。
好一個“包羅萬象”的大唐。
包羅萬象是這麼用的嗎?
但是竟然還莫名覺得有點合理是怎麼回事?
【既然出了家,那便是斬斷了塵緣,什麼婚姻,不存在的。於是唐玄宗立馬給壽王找了位新王妃。
在新王妃被冊封不久之後,楊太真道人立馬還俗,即可被封為貴妃,當時已是天寶四年,李隆基這個時候已經六十歲了。
你們可以差三歲,可以差三千歲,但你們怎麼能差三十多歲呢!
直到這裡,才終於走完了《長恨歌》之中的“一朝選在帝王側”的部分。
咱就是說,詩人是懂時間大法的,這個一朝可真夠久遠的。】
白居易:……
這個嘛,那個嘛,就是加了億點點的修飾這樣。
再說了,誰家正經人了解曆史從詩裡了解啊!
意會一下不行嗎?
麻煩著重理解一下詩中的重點,賞析一下用詞這樣。
楊玉環也無言以對。
經天幕回顧過往種種,唯餘一聲輕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