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這個先秦,接下來的兩個小展廳,那顯然就是wuli政哥的地盤咯。】
【首先就是秦帝國的建立,抬頭看看這地圖,亮著燈的區域便是秦帝國一統天下的時候的版圖,這麼看還挺有感覺的。】
?梨遙提醒您《開局給秦皇漢武惡補科學[直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陝曆博這個展品及背景介紹的布局還蠻有意思的,簡直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幾件秦始皇功績的具象化表現。】
【因為不太好給秦直道挖一段過來,就給個文字介紹,秦五尺道的遺跡如今仍舊在某些地方留有殘跡。】
【這邊的展品嘛,上頭的展板是秦統一文字的演進示例介紹,下頭就是在地方統一度量衡所使用的器具。】
【上麵密密麻麻地刻著文字,正是皇帝對於具體度量衡的相關詔命,親手刻的是不可能的了,就不知道秦朝有沒有漢初皇帝親自寫詔書的優良傳統啊,如果能有就好了,也好讓我們看看政哥的文采嘛,不能跟管理員比也得給我們點論據反駁下略輸文采的論點嘛。】
始皇帝:……
且不說李斯這麼好用不用白不用,他一天那麼多道詔令,每個都自己寫,是想累死他嗎?
這種統一度量衡的具體細則,當然是他給大方向,具體的操作由丞相等人研究後給他個可行性方案後呈上來給他過目了。
而且,實在是對於天幕的過度熱情敬而遠之。
始皇帝默默決定減少自己親自寫詔書的數量,他可不想被人拿著去墳頭念,著實有點離譜。
【展館之中陳列了不少秦朝時期的文物,最為顯眼的,那當然還得是這個啦。】
【鐺鐺鐺鐺鐺,瞧,這是什麼,這可是兩千多年前的秦劍誒!】
【目前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秦劍普遍比山東六國同時期出土的劍要更長,最長的甚至有120cm,超越了一般青銅冶煉的極限,很有可能是秦人在發展的過程中發明了一種更新的鍛造技術,也即多段收縮法。】
【還有圖片中的複原秦弩,是秦軍能夠所向披靡的一大戰略武器。】
【除了變法更製激發民間活力之外,又有更加先進的技術外掛,秦國會成為戰國的那個天選之國也並不意外。不是曆史選擇了秦國,而是秦國成就了曆史。】
始皇帝目前已經沒有多少心情去聽天幕說什麼曆史什麼秦國的了。
他見到眼前已然鏽跡斑斑的秦劍,心頭已然警鈴大作。
這點不詳的預感在天幕又一次強調他秦劍的尺寸之時達到了頂峰。
實在不是他本人多疑,主要是天幕著實可以稱得上一句劣跡斑斑了。
果不其然,下一秒,便看到天幕一邊湊上去,一遍笑盈盈地開了口。
【這就是王負劍現場的見證者嗎?】
【確實是長了億點,再加上原本存在的花裡胡哨的劍鞘,的確沒那麼好拔,如果是越王勾踐劍那種短劍,指不定早拔出來了,嘖嘖,隻能說,秦劍背負了太多故事啊。】
始皇
帝:……
明明是朕背負得更多吧。
?梨遙的作品《開局給秦皇漢武惡補科學[直播]》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
他自明日起,就要開始佩短劍!
但是秦劍也是萬萬不能或缺的,擺一把在自己的座位旁邊,方便他抽取。
秦朝百官:陛下,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補救措施可能得由秦王政來做呢。
算了,他們還是閉嘴為妙。
【當然,這些擺放出來的秦劍中還有幾把,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沒錯,就是那邊那把鏽跡明顯與其他不同的,我們都知道,所謂青銅劍,其實並不是青銅色的,其原本在未生鏽之前是金光燦燦的,不過鏽跡是青色,故而得名青銅。】
【而那邊的那把生鏽後,其鏽跡是暗紅色。問個初中知識,什麼金屬的鏽跡是紅色來著。】
【沒錯,鐵嘛。】
【因而與旁邊展櫃的紅色鏽跡的農具一樣,這把劍也是鐵質的。】
【也即在秦朝之時,鐵製器械與軍備開始逐步邁入曆史的舞台,雖然數量還遠沒有青銅器龐大,但一個新武器時代的來臨已然吹響了號角,漢朝以後,青銅器結束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始皇帝對於天幕那個時代的學塾之中教授的內容是愈發好奇了。
為何天幕會覺得何種金屬鏽蝕後為何種顏色理當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呢。
在他看來,恐怕朝中的那些官員們也未必能夠知曉。
始皇帝默默卷了卷自己手中的竹簡。
嗯,所以一定是大秦的官員的學識還不夠,得加課,確信。
大秦的官員們簡直欲哭無淚。
不是,他們知道這個乾嘛?
他們又不鑄劍!
【嗯,因為秦帝國二世夭折嘛,所以建立的下一章就是覆滅。】
【這個小展廳的名字擁有一個浪漫又貼切的名字,也是關中八景之一,那就是——驪山夕照。】
【既是秦始皇的終點,也是秦帝國的謝幕。】
【雖然已經在兵馬俑博物館看到數量龐大的地下軍團了,但是這裡的文物還是能再看一看的嘛,選取的陪葬品內容和切入點還是比較新穎的,除了跽坐俑之外,還有1:1還原的青銅水禽。】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政哥的的確確是個手辦狂魔沒錯了。】
【而且愛好絕不局限在泥人雕塑俑上,金光燦燦的也很得他青睞的。】
【秦人工匠的技術也絕對高超,什麼材質都能刻畫得栩栩如生,寫實派大師名不虛傳。】
始皇帝覺得自己聽天幕聽了這麼久,那還是很有些進步的。
至少如今他早已能夠平靜地接受秦二世而亡的真相了。
畢竟他應該做的,是改變,是嘗試,這也一向是他所堅守的。
但如果能不要有事沒事就把他的駕崩和秦帝國的覆滅聯係在一起,並且再一次展示他的陪葬品就更好了。
不想再背更多的鍋了。
不過秦二世而亡的名號估摸著後世人
已經牢記於心了,不然遲早有一天,秦朝滅亡之時的那個秦王也得是他。
而且……
到底是哪個缺德的人給取的這個景觀名?
還關中八景之一?
是不是針對他們大秦?
【走過赳赳秦國,那便來到了漢朝,不過地方擺不下了,得先上個樓去二號廳。】
【單元名言簡意賅,一切儘在不言中:大漢雄風。】
【一進來就是漢朝一大標誌性物件,漢瓦。】
【漢朝人確實很喜歡燒製各種樣式的瓦當,尤其是文字瓦當,數量龐大,彆具特色,都“遠銷匈奴”了,秦磚漢瓦,名不虛傳。】
劉徹忍不住冷哼一聲。
要不是聽過之前的天幕,簡直是分分鐘又被天幕給繞進去的節奏。
天幕你再說一遍,那能叫遠銷匈奴嗎?
不過——
旁邊那香爐怎麼越看越眼熟呢。
【旁邊這個仍舊金光燦燦,雕刻精細的,便是鎏金銀竹節熏爐。這是一方長柄博山爐。博山爐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在兩漢魏晉的時候流行的很,頂上雕刻著海外仙山,擁有長生不老的美好寓意。】
【而這個博山爐能夠在一眾博山爐之中脫穎而出,成為陝曆博十八件鎮館之寶之一的原因呢,確實一方麵是因為其格外的精美,是目前出土的所有博山爐中最為精致的那個,藝術價值拉滿,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它的背景。】
【這可是實打實從茂陵那塊地裡挖出來的為數不算太多的寶貝之一呢。】
【而且它還是一件皇家用品。】
【雖然又是雕九條龍又是五段竹節,暗示的很明顯了,但是頂上刻著的“內者未央上臥”六個字更是實打實的鐵證。】
【不過雖然是皇家用品,但其所有者並非漢武帝本人,因為這是在茂陵一號墓中出土的,其同批出土的文物上有些還刻有“陽信家”的字樣,因而這個墓連同這個博山爐的主人,應當就是漢武帝的親姐姐陽信公主無疑了。】
【專家推測,這座博山爐應該便就是漢武帝送給自己姐姐的禮物之一。】
劉徹:阿姊墓被“考古”的消息還真是來得猝不及防啊。
送姐姐一點東西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嘛。
但不愧是他們朝工匠造的博山爐啊,就是比其他的博山爐好看,確信。
多送姐姐兩個好了。
陽信公主:一時不知道你送的是姐姐,還是陽信公主墓。
【漢朝的又一件鎮館之寶當然得是皇後之璽了,因為其發現的地點距離漢長陵僅有1000多米,因此它的主人很大概率應是皇後呂雉。】
【雕工的細致與這一看就很貴的玉自然不必再提,這可是漢朝皇後用璽的唯一出土文物,在璽印界也絕對是響當當的存在。】
呂雉:……
這轉折不需要給她一點緩衝的嗎?
好在這並非極貼心的璽印,不然她還真是要更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