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金榜題名爭捉婿(1 / 2)

第427章 金榜題名爭捉婿

旬休日,

偷得浮生半日閒。

最近太忙,想好好在家休息一下,結果學生們又來拜見。

今日放榜。

有武懷玉弟子之名的幾個學生裡,參加了今年科考的也就李義府和上官儀,雖然該投的行卷也投過了,該打的招呼也打了,而且武懷玉也很相信他們的才華,

但兩人明顯還是很緊張。

這是他們第一次科舉,人生第一次總是不免緊張,尤其是對才十五歲的李義府來說。

“都放輕鬆,我已經派人去尚書省,唱名放榜就會回來稟報的。”

大唐的科舉一年一次,今年仍是開六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秀才科考試最難,尤其是若考生成績不行,還會追究推薦者,所以有時一年一個都錄不了,最多的時候一年也就錄三個。

沒點真材實料的,還真不敢報秀才科。

除了這個比較特殊的秀才科,明經、進士兩科含金量最高,隋朝時明經科分成四等,進士分兩等,明經科取的就是通九經的經生,一般能通個三五經,基本上能中,但因為魏晉以來,經學傳家,都是那些名門士族掌握了經學,所以明經科對於士族名門子弟來說,他們天生優勢,比較好考,而普通學生通一二經都難。

相對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倒是沒有那麼多經學上的限製,偏向策論詩賦等,這個就比較考文才。

大唐立國以來,雖說明經科依然還是第一熱門科,甚至明經甲等的,授官也比進士科的高,但不少舉子現在還是已經慢慢傾向進士,因為考中進士,會讓人覺得更有本事。

上官儀和李義府都是考的進士科。

“我昨天還見過杜正倫,”懷玉對二人微微一笑。

兩人明白其意,隻是沒出榜還是有點不放心。

杜正倫是本次科舉的主考官,他是吏部考功司的員外郎,一個從六品官,甚至都不是考功司的主官郎中。

但隋唐以來,對於科舉取士本就是補充,每年取的人也不多,甚至考試往往就是走個過場,名單早就在考試之前就定了的。

所以派個從六品官主持,也就很正常了。

杜正倫是隋朝秀才科出身,而且他三兄弟,都考中了隋朝的秀才,可謂是天下有名。

不過杜正倫三兄弟的仕途一般,比不過隋朝時進士出身的房玄齡杜如晦他們。

而且杜正倫出身洹水杜氏,跟京兆杜氏同出一祖,但支係較遠,這就跟安陸許氏也出自高陽許氏一樣。

杜正倫兄弟三個考中秀才後,也一時風光,便曾經請求與京兆杜氏同譜,可高高在上的京兆杜氏卻瞧不起他們,直接拒絕了。

被杜氏拒絕的杜正倫兄弟,雖說心中怨恨,可沒能得到京兆杜氏這樣的門閥相助,他們的仕途也確實一般。他入唐後做過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後來進秦王府文學館。

但並沒能進十八學士之列,因為他不是學士。

後來武懷玉向皇帝舉薦了杜正倫,之後魏征也舉薦他,皇帝特提為兵部員外郎,再轉吏部考功員外郎。

老杜也是那種知道感恩的人。

當初他年輕氣盛,一門三秀才,就直接上京兆杜氏,提出同譜聯宗,可人家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這些年沉浮,也讓他明白,光有才華是不行的。

就如來濟來恒兄弟倆,武德末的進士,如今卻也都是六品,還都是清要的東宮、秘書省職,來濟兄弟朝中有人,秦瓊是他們義父,武懷玉是他們義兄,武懷玉弄出來的京報,讓來濟主持,可是讓他在皇帝麵前露臉不少。

武懷玉的舉薦,他很感激,逢年過節也都會來拜訪。

這次武懷玉的弟子要科舉,武懷玉也沒清高,很直接的把兩人的作品拿給他看,還引兩人見過他,杜正倫當場出題,讓他們作賦,李義府和上官儀都是提筆立成,又讓兩人擬諸雜文筆十餘條,也都是立刻完成。

杜正倫也是直歎兩人高才。

事後,杜正倫也是對武懷玉表示,他這兩弟子這次肯定能中進士。

唐代的舉子,取得資格後,要先向吏部投省卷,也稱公卷,再向權貴們投行卷,朝廷也允許公薦和通榜,就是直接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

這種情況,公薦往往也成為私薦。

甚至考試就完全淪為了過場,考前往往就已經出了名單,有的已經走通門路,但沒本事的考生,則還會請槍手代自己考試。

考試也沒後世明清那麼嚴格,不會關起來幾天幾夜,嚴格搜查什麼的,就連考卷也是不糊名的。

貴者以勢托,富者以財托,親故者以情托。

大唐的科舉錄士,純粹就是個小補充,相比起門蔭入仕等所取數量,太微不足道了,從上到下,也沒幾個真正很在意。

真正有門路的,其實也不用通過這渠道。

這本身就是留給那些沒落舊士族,以及庶族地主們的一個出仕機會,真正的門閥貴族,他們不需要這機會。

主官考杜正倫,也根本決定不了能錄取誰,他不過就是個主持考試,走程序的人。

真正能決定的是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這些權臣,甚至如武懷玉都能內定幾個名額。

“喝茶,不急。”

一壺茶還沒喝完。

宇文成都大步進來,“阿郎,喜報。”

“吏部淡墨榜出來了,阿郎兩位門生皆進士榜有名。”

“泥金貼子呢,送到了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