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宋軒還擔心這樣弄,整個地窖是不是都會弄濕了,但轉念一想,反正後期還是得做好幾道防水防潮工作的,這點水分要不了多長時間便能給它弄乾。
“神使,有必要挖這麼深嗎?”
“有必要,當然有必要!”
挖了兩天才將這個兩米見方的洞挖成一米多深,石猛現在見到土就有些頭疼。
下麵挖的越深,地麵上的建築便不需要露出太多了。
整整用了三天時間,大家才將整個地穴挖到了宋軒想要的深度,差不多能有一人深。
洞穴挖出來了隻是最簡單,但也是最開始的一步,後續還得有大量的工作才行,首先就是得將整個洞穴因為挖掘時潑的水給烘乾。
這個倒是簡單,在地穴中央生起幾盆炭火就好。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防潮工作了。
雖然挖掘的泥土都是非常乾的,但到了雨季或者冬天的話,可就不好說了。
尤其是裝滿稻穀之後,可沒有層層的泥土阻隔,隻能宋軒設計出來的東西阻隔水汽。
首先便是得將洞穴四周的泥土弄光滑,除此之外,宋軒還讓石頭搬來了不少粘土,這些粘土被糊在了四周,而且都抹得非常平整,接著便是連著兩天的炙烤。
地穴也能充當的作用,除了頂部沒辦法封嚴實之外,效果也就比騰蛇辛苦建起來的磚窯差一些,一開始騰蛇的窯也是從山坡上挖洞造出來的。
四周宋軒可是讓石頭刷了好幾層草木灰水,燒出來後雖然效果沒有磚窯中的陶器那麼好,但大部分還是有那麼一層的,不過裂縫也依然很多,即便如此,這也能對濕氣起到很好的阻隔作用了,至於沒做好的部分隻能靠接下來的環節了。
在這之前宋軒首先用一些磚在上麵,按照地區的大小圍起來一圈半米多高的磚牆,上麵宋軒是準備讓石頭燒幾塊大一點的陶板拚接成一個蓋子,再往上便是傳統的木頭草棚了。
這些東西石頭和石班已經開始準備了,到時候等這邊一弄好便可以直接架起來。
由於本就在屋子當中,所以上麵的雨水肯定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即便如此多做幾層,肯定也是沒有壞處的。
接下來便是宋軒精心設計的多重防潮墊了。
鋪在最底下的便是厚厚的一層草木灰,足足有五六公分厚,四周則是用竹子打造了一個圍欄。
這次的圍欄和部落之前做的都不一樣,都是用三四厘米寬的竹板排起來的,中間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太多的縫隙,圍欄和四周也隻有五六厘米的距離,這空隙自然適用厚厚的草木灰來填補。
草木灰除了防潮功能強大之外,也能非常明顯的觀察到水汽的情況,例如現在這個季節,如果是在潮濕的地方的話。草木灰很快便結塊了,甚至都不用上手摸,打眼一看便能知道裡麵有沒有水分。
水汽想要進來的話,首先便得過這一關,相信隻要不是水直接潑上去,大部分的濕氣肯定都會被阻隔下來。
接下來便是編織好的茅草墊了,宋軒設想當中還是更傾向於稻草一些,主要還是稻草,相對來說更加容易獲取,收割水稻的時候順便就帶回來了。
但此時部落當中可沒有,去年那幾畝地的稻草幾乎都爛在了地裡麵,剩下的也被宋軒一把火燒成了肥料。
現在隻能用茅草來充當了,但作用都是相似的,而且現在這個地窖也隻是一個實驗性質的,主要還是觀察其防潮的能力。
宋軒也隻能挑部落冬人比較多的時候,才能讓大家來挖一挖,現在雨過天晴了,石猛他們自然是又跑了出去。
好在接下來的步驟並不需要太多的人,宋軒隨便叫上,兩人便能忙活得過來。
有了這一層茅草墊,基本上整個地窖已經成型了,接下來就等石花的獸皮了。
宋軒讓石花拚接出幾塊大的獸皮出來,到時候四麵各掛上一塊,底下再鋪上一塊。
稻子的話直接就可以倒在獸皮圍成的大包裹裡麵,獸皮也是有著非常強悍的防潮能力,隻要包裹得合適,甚至下雨天氣在外麵走上一圈裡麵的東西都不會淋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