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水災後的第個月,損失慘重的藕河鎮才漸漸恢複了生機。
鎮子上北側的溪客塢,是洪水首當其衝傾泄過來的地方,因為難民搭建的茅棚毫無防災能力,泥房也一衝就垮,這裡所住的人口又密集擁擠,即便靠近碼頭,出逃的舢板漁船也不夠用,因此傷亡失蹤的人數是最多的。
鎮子東側的藕眠巷,是本地鎮民常居之所,因沉夢河水貫穿全鎮,這裡的青瓦小樓多是沿水而立,但幸逢一年一度的祛晦節,即便是平日不愛出門的女子們,也難得互相邀約著出門過節了,水災突至,她們乘坐在漁船上便大大有了生還的可能,又有多數是擅於泅水的,如此便搭救了不少外來的女子。
鎮西有蓬籽窩,湖目坊,蓬籽窩多是小門小戶的攤販賣些煙火吃食、手工藝品、牲畜副產、糧米雜貨等等的群聚之所,湖目坊則更繁華一些,都是正經的門麵店鋪——有酒樓戲坊、裁縫布莊,驛站與各色雜鋪等,稱得上是五臟俱全。
如今鎮東鎮西都被水災毀的差不多了,急需災後重建,鎮西的湖目坊還稍好一些,因為酒樓之類的建築所用都是好木材,地基打的也堅實,於是便剩了一些樓地。
鎮南與這兩邊相比是受災最輕的,因為離岸邊最遠,這裡居住的都是一些富裕的門戶,還有鎮府府邸、衙門,鎮府與衙門所在之地叫作翠濃居,富裕門戶的府邸那一塊被稱作清蕸鄉,兩邊夾著一條南下進京的官道,交通上是最便利不過的。
謝靈一夜返貧,心灰意冷,渾渾噩噩地活了個月,但靠著鎮府發放的賑災米糧,和搭建作為鎮民暫居的茅棚與布帳,不知不覺也捱過了這個坎。
鎮內的災後重建需要人手,鎮上的木匠數量遠遠不夠,幸而賑災不止送糧,陸陸續續還有其他援助,僅木匠石匠就從京都撥來了許多,而原本的鎮民就負責給他們燒火做飯,做些後勤的活計。
謝靈便是其中一個,但她不單是為了讓藕河鎮早日恢複往昔的繁華,才做的後勤,而主要是為了重新賺錢。
現在的她身無分文,急需攢些體己,眼前正好有一個燒飯洗碗的活兒,她接了做些時日,以後也好順順當當地去酒樓打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