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俗世浮華(76)二更(1 / 2)

沒你就不行 林木兒 8123 字 7個月前

俗世浮華(76)

這個成果是有突破性的!這個成果的意義也是不可估量了。當然了, 這個成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簡直不可想象。

白展眉的論文不僅刊登在了國內頂級的專業刊物上,便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材料學專業刊物, 也刊登了這篇論文。

這消息一傳出來, 瞬間點爆了網絡。國家媒體以及多家電視台都在報道, 更是約著想采訪她,但是很難。她隻給國家媒體騰出了一個小時的采訪時間。

人家記者問說, “怎麼會想到用仙人掌去做材料?它的用途一般都是食用和藥用, 若是還有,那便是綠化觀賞的價值了!園林師將仙人掌做出各種造型來, 美化我們的環境,我覺得這些, 就足以算是發揮了仙人掌的屬性了。您又怎麼會想到做這個?”

白展眉點頭, “是!我也一直就是那麼想的。其實在墨西哥, 人家也能做類似的產品,我在雜誌上看過相關的報道。當時我沒往心裡去, 因為做材料,也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因地製宜。在咱們國內,仙人掌這種東西呢,幾乎是能保證使用的。食用的不多,藥用的每年也就那麼一些量,有固定的種植區域……那麼,對咱們而言, 材料若是不方便,舍棄咱們的傳統作物大麵積耕種仙人掌,我不覺得這有什麼意義。換言之, 我們做不了無米之炊。想要做熟這頓飯,借彆人家的米,花費代價買彆人家的生米,如果比買蒸好的米飯還貴,那我有什麼必要去買這生米呢?除非我比對方做的好吃好看耐餓。若是沒有比彆人強,我覺得這是沒有意義的。

很多科學家不是沒有這樣的科研能力,反之,比我強的人很多。可沒有選擇這個方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家沒有這樣的‘米’來供他做這樣一碗飯。可恰巧,機緣巧合,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國家是有這樣的‘米’的,而且有足夠的適合這種‘米’生長的荒地。”

她就說起了給吳桐做她需要的農藥噴灑需要的噴頭材料,提起了她其實是想看看孫女,結果兒媳婦在實驗室,正在研究仙人掌。又說了之前吳桐提出的,想要一種能降解的無汙染的協助滴灌的東西,“……她提到了仙人掌,我才猛然間把那麼一件事給想起來了。我也才知道,在大漠戈壁種植著仙人掌。仙人掌給人的印象,它的大部分品種都是不能耐嚴寒的,我當時也以為,他們是在類似於坑棚這樣的地方種植……可我去了才知道,所有的種植都是露天的。農研所的趙所長,研究仙人掌、培植仙人掌,已經有三十年了。而在更早之前,建國之後,還有一批農學家,在戈壁荒漠了,以犧牲了七人的代價,找到了戈壁仙人掌……”

說著,就拿起了一個掛墜,掛墜的裡麵,是個小小的,隻有一顆牙齒大小的仙人掌,“這是趙所送我的,我將它做成了掛墜。這是他三十年前種的仙人掌繁育出的後代,三十年之後,我掛墜裡的仙人掌能把預留的這一點點空間長滿就不錯了。他們就是用這種仙人掌培育,六十年之後的今天,才有了產量還算可觀的耐寒仙人掌。所以,我覺得這個研究,最該采訪的不是我,而是那位趙所,還有那些沉睡在戈壁裡,再也沒有回來的人……沒有他們,我便沒有這把米來做這碗飯。”

節目並沒有播出,但從白展眉的話裡,知道了這背後還有這麼許多的故事,人家又怎麼可能不去宿城。

就是很突然的,跟誰也沒打招呼,人家來了。

林雨桐正跟馬向南通電話,馬向南說今年肯定不可能大麵積投產,但是可以試著產出,問林雨桐在那裡全麵實驗合適。

戈壁這邊有專門的農場基地,麵積還不小,可以在這這邊實驗。但她也提議,“如果可以,可以跟其他的一些農場或是基地,甚至是農戶,簽訂協議試一試,各種氣候條件,各種作物都嘗試一下,觀察一下,若是確實可以,明年再大麵積的推……”

正說著呢,王玫敲門進來了,“頭兒,有人要采訪,趙所不在。”

那給趙所打電話呀!“不是還有幾位副所嗎?”

今兒該李所值班,但李所在基地。

嗯!李建不怎麼來單位了,說是在基地,就隻當他在基地好了。

“其他幾位副所都開會去了,農委的會……”

林雨桐就起身,“叫喬主任先去安排吃飯,接待人家。”完了又問,“哪個級彆的媒體?”

“國家級彆的!喬主任說他沒接待過,特意叫人來問了。”

“這個點肯定沒吃飯,跟喬主任說,就咱們的食堂。四菜一湯就可以了!一頓飯的工夫,趙所他們也該回來了。”

成吧!

趙所跟所裡的領導,真就是開了一半的會議,跟領導說了一聲之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來的。

記者要采訪什麼?自然是要采訪一個小小的仙人掌這六十年來在戈壁大漠裡的演變。小小的五十畝的基地,一個不到半畝大的陽光房院落,就是一個科研人員半生的所有。

趙所說,“沒有先輩的努力,便沒有這一園的仙人掌。沒有後輩想著為之努力,這一園的仙人掌也隻是仙人掌。我最驕傲的不是成果終於要轉化了,而是,一代一代,其誌不滅。這是我們農業的未來!”

林雨桐沒有露麵,人家也沒有要求采訪她。但在一周之後的節目上,電視屏幕上,主持人這麼說道:“老一代的科學家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矢誌不渝的堅持,為我們的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趙所這一代中堅力量,接過這麵大旗,才有了我們農業的今天。而將來,也有許多像是吳桐一樣的新人,繼續奮戰在艱苦的一線,繼續為我們的農業努力奮鬥著……”

節目上沒有林雨桐,可‘吳桐’這個名字卻像是一根線,把兩邊連接了起來。也確實是,沒有她的各種想法,便沒有白女士的靈光一現。

因著能替代塑料,這樣的新聞怎麼能不火爆。

然後白女士、趙所以及很多很多的科研人員,被大家所知道。而林雨桐和四爺的名字赫然在列。

林雨桐就不說了,四爺呢?是因為肖寶怡。肖寶怡忙什麼呢?忙的不就是油汙泥種小麥嗎?小規模的種植,就在研究所後麵的小園子裡。人家采訪的時候看見了,問了,然後鏡頭就進了節目。大家才知道,農業的生產、環境的保護、戈壁的綠化,是需要各行各業相配合的。

網絡這個環境就是這樣的,這麼一發酵,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個東西。

比如,把白女士、四爺還有桐桐單獨摘出來。

白女士就不說了,無汙染材料的研發上,她算得上是國內第一人了。結果人家的兒子呢,先是改造采油設備,而後又主持研發了汙油泥處理。就是人家的兒媳婦也不一樣了,催熟劑賣到了國外,新的防曬劑馬上大批量投產。

這是什麼嗎?這是一家仨搞科研的呀。

各種的溢美之詞,各種的媒體蜂擁而至。白女士進實驗室了,不接受采訪,公司有公關團隊幫著安排這件事。四爺也不接受采訪,那種大單位,人家說要采訪得通過組織,那也不是什麼媒體人家都接待的。隻有桐桐這邊,就是一小小的研究所,看門的大爺也沒有識人的眼睛呀。人家采訪的人又不會把目的寫在臉上,隻說要找吳桐,大爺就叫登記,然後指了地方,還叮囑人家,“……進門之後有大廳,大廳裡一般有人,要是沒看見,彆瞎跑,他們弄的那些東西鬨不好都有毒呢,光是氣味一般人都受不了……”

噯!知道了。

然後按照指點,就看到了一棟特彆老的建築。一腳踏進去,像是進了中醫院的藥房。藥味特彆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