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華(77)
不答應?
武後抬起頭來, 看桐桐,“桐兒,我是你阿娘。”
桐桐點頭, 而後歎了一聲,“阿娘,兒也就是仗著您是阿娘,這才敢說這個話。”
李治心裡一鬆, 桐桐就是這樣, 她會示弱!會臉不紅心不跳的給對方臉上貼金。皇後此刻哪裡是誰的母親?她沒把她當做是賢兒的母親, 連太子都能廢黜恨不能一殺了之, 那一個鎮國公主, 還不是養在身邊的孩子,她此刻能是一個慈母嗎?能叫事情就因為一句阿娘而功虧一簣嗎?
不可能的!
但桐桐不硬頂著去揭這個臉麵, 事情再血淋淋,她樂意給上麵蓋在一層遮羞布。這其實是一個成熟的政客該有的樣子。
一萬次的遺憾,桐兒若是跟賢兒易地而處, 今兒,就不是皇後廢了賢兒,而是桐兒將皇後逼回後宮。
他沒言語, 也沒再為賢兒說什麼話。事到了如今, 自己希望賢兒為太子本就奢望!皇後沒有留絲毫退路,她是不會再叫賢兒做太子的,她得防著賢兒反噬。自己之前不答應廢太子, 為的也不過是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能保住賢兒的性命。
他攥住兒子的手,不叫他說話。
今兒你皇姐為你爭取到什麼,你就先領受什麼。最好是彆走遠, 留在京城最好,若不然,你這條命依舊是保不住的。
武後指了指邊上,“桐兒和英國公都坐吧。”
把四爺叫英國公?!
四爺馬上拱手,“您要這麼說,臣隻能回國公府了!今兒這旨意是宣給駙馬的,今兒來的也隻是駙馬!”
武後滿意的點頭,要的就是你這個態度。而後,她才看向女兒,“桐兒,鎮國公主,若無英國公府,何意鎮國呢?”
林雨桐就笑,“鎮國靠軍權嗎?不!鎮國靠的是兩個字,一個是‘公’,一個是‘正’。一心為公,不存私念,不求私情,以公心求公正,以正氣求公平,得來的是什麼?是人心!天下子民信鎮國公主,朝中大臣敬畏鎮國公主,我的話他們信!我說太子是被冤枉的,那明兒就有禦史敢撞死在大殿上也會為太子伸冤的。母後,兒靠的從來都不是軍權。”
武後的眼睛眯了起來,打量這個女兒。
桐桐露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來,“可是母後,兒不是所有時候都公正的!就拿這件事來說吧,兒若真公正,兒就該隱而不發,您不能今晚就殺了太子,對吧?您還是得叫人審問結案的,最好再把這件事做的跟真的似得,比如,把那些鎧甲弄去大街上,當著天下人的麵,給一把火燒了,然後坐實了太子意圖謀逆的罪名。這得是需要時間門的!這點時間門,兒若真公正,兒會做什麼呢?兒會登高一呼,告知天下真相。可兒……沒有這麼做,兒進宮了,兒坦誠的告訴阿娘,兒不答應!
在這事上,兒得說一句,兒是偏著母後的,兒並沒有做到絕對的公平。說實話,兒不懂母後非廢賢兒是什麼道理。其實,他才多大呀?二十來歲的人,上有父皇母後,下有同胞手足,他長的太順利了,吃的虧太少。再長幾歲,有父皇母後保駕護航幾年,他會成熟起來的!他和皇兄,比之史書上的許多儲君,好了何止一層?母後能贏,靠什麼呢?靠您是他的生身之母,他防備誰都沒防備您呐!兒屢次跟賢兒說,母後能走到如今,是如何的不容易。賢兒體諒您,可您這個最該我們信任的人,卻狠狠的捅了一刀來!
在明知道太子無大錯的情況下,兒選擇讓一個很好的太子被廢!那您說,兒所堅持的公平在哪裡呢?而今,兒不過是要求,給賢兒一個體麵的結果……阿娘,就連這個您也不願意嗎?”
武後沒言語,大殿裡靜悄悄。
上官婉兒擔憂的看了李賢一眼,這件事直到現在她都覺得是在做夢!她伺候在武後的身邊,但她卻並不知道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這會子,能保的也隻能是太子的命。
而在鎮國公主說完這番話之後,她知道,太子的命保住了。
鎮國公主很軟的話裡,其實有威脅的意思在裡麵的!她把她下一步要做什麼,給擺在了明麵上!她說今晚若是皇後不妥協,那麼除非她死,否則她就把真相公布出去!
是的!不管是百姓還是朝臣,都會信公主的!便是有些人懷疑,但反對皇後者呢?他們平日裡隻怕找不到借口攻訐皇後,而今有這樣的借口了,他們會衝在最前麵對皇後而來。
皇後不能隻圖眼前不想以後呀!今晚公主從慈恩寺回來,這瞞不住人!除非今晚就這麼把公主也給殺了!可公主是那麼好殺的?
其一:駙馬就是英國公,這不是說駙馬強調說今晚來的是駙馬,他就隻是駙馬。
其二:禁衛軍知道公主之能,真要叫他們把刀斧加在公主身上,禁衛軍不顧忌公主,也得顧忌聖人。公主若和聖人聯手,矛盾激化,皇後麵臨的可就不是功虧一簣了,而是滿盤皆輸。其實聖人未必不想跟公主聯合,但聖人更知道,公主是做女兒的,強迫女兒謀逆母親,公主也難從命。所以,聖人不逼迫,他希望取一個平衡。而皇後必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她不會把事情推向最糟糕的方向。
其三,公主勇武,逼急了,等侍衛進來之前,隻怕公主都有能耐把這一大殿的人殺了。
把這些因素都考量進去,她可以篤定,皇後必然會妥協的!
果然,皇後開口了!
皇後長長的歎了一聲,“本宮……也不知道所謂的謀逆到了哪種程度了。得到消息的時候,本宮是又驚又怒。”
林雨桐垂下眼瞼沒有說話!太子謀逆?說句實在話,聖人身體不好,還能活幾年?便是活著,大權也儘量朝太子傾斜,太子是吃飽了撐的,靠幾百幅鎧甲謀逆?便是太子看武後不順眼,那等他登基了,名正言順的要求太後歸權,這不是勝算更大?李賢隻是性子直,並不是腦子有問題,這樣的事情,你竟然說你又驚又怒?
東宮那地方,要麼從皇城內入東宮,要麼從延禧門入東宮,把手的那麼死,是怎麼把鎧甲運進去,還不驚動人的?
除非是搜查的時候順勢塞進去的!
真的!從太子的動機到太子這個所謂的謀反過程,糙的不能看。
武後將其歸結為當時又驚又怒,然後就把事給辦成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