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反派(110)
遼國的軍製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特點, 它依舊是由宮帳軍、大首領部族軍、部族軍、五京鄉丁和屬國軍組成。
皇帝直屬的都是宮帳軍,就是所謂的禁衛,所轄大致兩萬人。
主力是大首領部族軍和部族軍, 這是以部族劃分的。他們依舊是依托部族,可部族是要在草原上生存的。所以, 每個部族都有所生活的地盤, 那對應的部族軍也就常住那一片, 並不能無指令隨便調動。
而五京鄉丁呢,這個五京指的是上京、中京、東京、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當然了,現在還有西京大同府,這五京不是同時建立的,是隨著局勢的變化而設置的。西京大同府是後來為了與大宋貿易而設置的,後來成為了遼國最重要的賦稅地之一。
這些大的城市, 各有職能。
上京建的最早,是都城。其他四個成了陪都。大遼的皇帝按照四時捺缽製度四處巡遊,這些陪都便更有了存在的價值。
所謂的四時捺缽,就是契丹民族的舊風俗。契丹是‘隨水草,逐寒暑,往來遊牧漁獵。’進而衍生出了皇帝四季在外遊獵,而朝廷的官員隨行的製度。朝廷隨著皇帝走, 他們把設置的行營叫‘捺缽’。後來呢, ‘捺缽’就慢慢固定了, 在各個陪都滯留的時間較長,也就更突顯了各個都城的意義。
都城一般都是皇族和後族駐守, 反正兩家聯姻,怎麼算都不是外人。
駐守在五京的多是鄉丁,戰時可抽調。
再就是屬國軍, 比如高麗是大遼的屬國,如果有必要,大遼可從高麗征調軍隊。
這麼一分的話,其實局勢很明顯了。
皇宮內的爭鬥,登基的隻要是太子,各個部落首領是持觀望態度的。他們便是來上京奔喪,首領們都在都城,可這種的,首領們帶的護衛人數是有嚴格規定的,肯定不能帶著部落軍來。先不說他們的態度是否曖昧不明,就算此時想團結一心的對抗外敵,派人回去調軍,時間上來得及嗎?
桐桐就是算定了,他們的主力軍來不及調動。
那剩下的就不是問題!
像是而今的四個都城,要征調,隻有上京的能征調出來。其他三個遠水解不了近渴。
屬國軍就更彆提了!
這麼一算,就會發現契機難得,且稍縱即逝。隻要抓住這個機會,就能兵臨城下。
心裡有了盤算,那就不能猶豫。稍微一猶豫,這個機會就錯過了。
這也就是桐桐敢深入大遼腹地的原因。
野利剛狼問:“王妃,打下上京,活捉了小皇帝。”
那就壞了,以後勢必不死不休的打個沒完沒了,這不是四爺和自己的目的。
那要如何?
淩空一箭,直取蕭孝先的咽喉!
城牆之上,站在帥位上的蕭孝先才一露頭,就被那麼遠射過來的一支箭給射中了。裨將跟在身側,看著躺在地上,已經沒了氣息的主帥,一把將箭簇拔下來。箭簇上刻著一個‘桐’字,正是那位雍王妃的箭。
這麼遠!
緊跟著,他們才覺得壞了,這弓|弩的射程不對!
對方用的是強弩,隻瞄城牆上的弓箭手。而自家的弓箭射不了那麼遠。
而今,關閉城門應敵顯然是不行的,除非出門迎敵。
開城門?
蕭耨斤看著被抬回來的蕭孝先,手不停的抖,她看向蕭孝友,“城內兩萬餘宮帳軍,拿不下城外一萬人?”
賬不是這麼算的!隻禦駕所在,護衛就需得一萬人。若是出了意外,怎麼辦?
所以能調動的加上鄉丁也不足兩萬。
正說著話呢,下麵又來報,“對方以火簇為攻,火|箭全射在北城。”
上京的城市布局,分北城和南城。北城主要是皇城,圍繞著皇城的是勳貴的房舍。南城主要是漢人居住的。南城之外,還有回鶻人居住的地方。而城市的中間有大量的空地,這是為了各個部族的貴族來的時候,能在空地上搭建氈帳。
也就是說,北城和中間地帶為契丹勳貴,南城人口密集住宅擁擠,是平民居所。
火|箭全落在北城,一個不慎,便是火燒連營。
就是燒不起來,可城裡一下子就亂了。
城外兵臨城下,城內百姓亂成一團,怎麼辦?
蕭耨斤也怕燒起來火勢控製不住,皇宮就在北城,難道要困死在皇城裡?
她說,“那衝出去呢,不留在上京。隻要出去,就能征調部族軍,雍郡的一萬人而已,休想走出大遼。”
蕭孝友皺眉,“娘娘,不能如此。這一旦出去了,焉知不會落入對方的陷阱?”真叫人給活捉了,怎麼辦?對方以火燒北城,不就是逼著大家都往城外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