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大致講一下南宋的皇帝, 前麵說過,趙構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讓皇帝之位回到趙匡胤一脈上,他選擇趙匡胤的後代為繼承人。
而宋孝宗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最賢明的皇帝, 史家譽之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也就是說他是所有所有南朝皇帝中最厲害的那個,這個評價無疑是非常高的,當然, 如果客觀公正來說, 最字可能有爭議, 但最厲害的南朝皇帝之一還是沒問題的。”】
孫群劉裕等人都有些不服氣, 這南宋爛成那副樣子, 出現個厲害點的皇帝就誇的沒邊,過分了哈。
還是天幕說話公道。
宋孝宗卻情緒低落, 崖山之戰……若是他再堅持一點,宋朝也不會落得如此地步, 君臣跳海殉國, 十萬軍民跟隨。
既有這樣的勇氣, 連死亡都不畏懼,不如再繼續與那蒙古對戰呢?十萬人, 哪怕是一個殺一個蒙古人,也足以回本啊。
可是,他又有什麼資格說這樣的話,連他自己都放棄北伐了, 不是嗎?
【“宋孝宗本人也曾經是支持北伐的,但是在北伐失敗,又有太上皇趙構的拖後腿,最後才放棄北伐, 儘管如此,對內依然是勵精圖治,創下了“乾淳之治”。
而且宋孝宗和很多皇帝不一樣,沒有那麼死抓著權勢不放手,晚年覺得自己老了,就退位給太子,給太子留下一個國庫充盈又安定的國家。
可惜這個太子不咋地,繼位之初,也有點誌向,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
可以看出宋孝宗是有教好的,但是誰知道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他爹,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
在位不過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就逐漸消失,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在往後這個皇帝,能力也沒有很出色,但是他一度打壓投降派,雖然抗金意誌不是很堅定,但是比起那些渣渣也算不錯了,而且也聽得進臣子的諫言。
宋理宗的話,他也是嗣子,親政之初立誌中興,采取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
他搞政治有一手,但是軍事實力很不行,打金打金輸了,而且很不幸的,在他這一朝蒙古全麵入侵宋朝。
雖然沒有亡國,但是他晚年沉湎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
下一任皇帝,他又是過繼的。”
說道這裡,李一吐槽道:“看見了,過度女色對子嗣的影響有多大,奉勸一句,愛惜身體吧,彆老是玩女人了。
不怕早死,也不怕斷子絕孫的請繼續隨意。”】
一堆三妻四妾的男人覺得自己也不算沉迷女色吧???
【“這之後的皇帝也不必再說了,因為南宋沒救了,開始走向末路了。”
“平心而論,南宋滅亡主要是積弊已久,而皇帝無能,敵人又過分強大,要說皇帝多暴虐,多天怒人怨倒是沒有。
但還是那句話,當皇帝,菜就是原罪。”
“儘管皇位回歸趙匡胤一脈後,前幾任皇帝都有過勵精圖治和北伐的意願,但最後北伐也因為各種因素都以失敗告終。
不知道是南宋氣數已儘,還是皇帝和朝廷都無有識人之明,反正在宋孝宗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有名的武將。
前幾個皇帝還肯掙紮一把,後麵的乾脆躺平,最後就是逢王朝末年一定會有的幼帝出現了。”】
趙匡胤眼神凶猛的盯著兩個兒子,這也是沒用的廢物!
趙德昭和趙德芳:......有點不好的預感。
【李一麵帶憐惜之色道:“他一定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可陸秀夫背著他跳入海中的時候,他肯定很害怕,畢竟海裡是那麼冰冷和漆黑......”】
陸秀夫下意識看向小皇帝,他抓著他的衣袖,看著他的眼神是那麼信賴。
陸秀夫眼眶一紅,他癡長陛下三十多載,也不過庸碌之徒,如今國家亡了,他們如何能苟活呢?
陸秀夫柔聲道:“陛下,彆怕。”
趙昺搖搖頭,依然稚氣的聲音裡卻滿是堅定,“您說我是皇帝,我不怕的。”他不能怕,因為他是大宋皇帝。
【“大宋最後又出現了剛烈的君王與臣子,當時君臣流亡海濱,大小政事都疏於治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臣下說話還自稱為奴。
可是每當群臣朝會的時候,陸秀夫仍端持著手板,儼然像過去上朝一樣,哪怕這種時候,他依然還想維護一個國家的尊嚴。
陸秀夫並不是什麼多愁善感的人,可哪怕是他,在這樣的時候,也會不禁淒然淚下。
他隻能用朝衣拭淚,可衣服都濕透了,左右的人為他所感染,無不悲痛欲絕。
當時群臣不是沒想跑,左右國家都滅亡了。
可是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在,他該怎麼辦呢。古人中曾有過僅憑借一旅即成就中興的,而我們現今百官都在,還有數萬軍隊,上天如果還沒想滅絕大宋,難道就不能憑此振興國家嗎?”
於是與眾大臣共同擁立衛王。
至元十六年二月的一天晚上,當時天氣不好,宋末三傑中的張世傑派小船到宋主那裡,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劃乘機突圍。
但陸秀夫想到靖康之恥,他害怕被人出賣,或被俘辱,他死不足道,可難道還要讓皇帝遭遇徽欽二帝那樣的恥辱嗎?於是他固執著不肯帶小皇帝上船。
後崖山被攻破,陸秀夫護衛小皇帝的船一起逃走,而張世傑、蘇劉義則各自逃生去了。
陸秀夫考慮到難以逃脫,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衛王赴海而死,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
在華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陸秀夫也是抱幼主壯烈蹈海、以死殉國的愛國丞相。”
李一沉重道:“而彼時,和陸秀夫同榜中了進士的他的同僚文天祥也被俘虜,當時有人勸文天祥寫信給同僚勸降,他被數番威逼之下,寫下了《過零丁洋》。”
李一默了默,才緩緩開口:
“辛苦遭逢起一經,乾戈寥落四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