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第 117 章 宋末三傑(2 / 2)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不如也。”李白低低一歎。

那些很喜歡評論天幕所說的詩詞的人也都久久不語,這樣的詩,這樣的情景,還有什麼點評的必要嗎?

每一個看見這首的詩的人,誰能不動容呢?

【“文字是有魅力的,詩詞的魅力更是流淌華夏幾千年,刻入魂與骨。”

“當時元軍主帥張弘範看後也不禁動容,最後笑著將其收藏,竟然不再逼文天祥,而這首詩也因此保存流傳於後世。

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元軍置宴犒軍,張弘範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儘到了,若能改變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

文天祥含淚說:“國家淪亡卻不能補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降臣王積翁說:“南人中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於是派王積翁去傳達聖旨,可文天祥不願意,便也不強求。

“當時元朝對文天祥的態度是,想殺了舍不得,想放了又忌憚他的威望怕他在地方起事,於是就那麼僵持著,而文天祥始終不改其誌。

要知道,元朝上到皇帝,下到朝臣都有很多人欣賞文天祥,如果文天祥願意投降,功名利祿頃刻間就可以得到。

可是,世界上還有比功名利祿更加重要,於文天祥而言,那是氣節、是忠君愛國、是尊嚴、是他所熱愛的民族......”

“最後,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對他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

有人建議答應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同意,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但文天祥已經死了。”

“文天祥使敵人都為之敬佩歎惋,可於他而言,在宋朝滅亡的那一天,他其實就該以身殉國了。”

“在他死前一年,他就寫下正氣歌。

……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

李一垂眸,悲憫道:

“在齊國有舍命記史的太史簡,在晉國有堅持正義的董狐筆,在秦朝有為民除暴的張良椎,在漢朝有赤膽忠心的蘇武節。它還是寧死不降的嚴將軍的頭,拚死抵抗的嵇侍中流下的血,張睢陽誓死殺敵而咬碎的牙齒,顏常山仗義罵賊而被割掉的舌頭。”

“……管寧高潔的品格勝過冰雪,諸葛亮死而後已的忠貞讓鬼神哭泣……這些浩然之氣充斥天地間,他們正氣凜然不可侵犯並且萬古長存。

……可恨我不能殺敵,身在牢獄之中,陰冷潮濕的牢獄不能使我痛苦,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先賢們雖然已經遠去,卻永遠活在我心裡。”

李一長長一歎,“每次讀正氣歌,我都備受震撼。他們雖然死了,卻永遠激勵著後人。

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還有一位是張世傑,他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名氣,可是,他也同樣的忠貞愛國,奉獻所有。

當時張弘範讓張世傑的外甥他前去招降張世傑,張世傑曆數古代的君臣,說:“我知道投降了,不僅能生存而且能富貴,但是我為皇帝死的誌向是不能動搖的。”

二月二十日,張弘範等人攻打崖山,張世傑戰敗,退保衛王所乘坐的船。

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死後,張世傑還想侍奉楊太後尋求趙氏的後代而立位,再圖後舉。

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

那個時候,天氣很不好,也許連上天都為這樣的悲壯而哭了吧。

當時將士勸張世傑登岸,張世傑說了句:“不必了。”然後登上柁樓,露香祝道:“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儘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

我還沒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敵兵退,再另立趙氏以存祀啊。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啊!”

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溺卒於平章山下。

他沒有和小皇帝帝一起葬身海底,可是,他們都身在華夏大地,死在哪裡不能重逢呢?”

“宋末三傑,每一個都無愧於國,都儘忠而死。他們欣然赴死,給這個國家留下最後的尊嚴和剛烈。

也許很多人都投降了,選擇了榮華富貴,選擇了生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那麼“識時務”,也有很多人和他們一樣,為國赴死,無怨無悔。”

“有人說宋朝是雪鄉二聖,是完顏構,覺得宋朝就是爛就是沒救了。

可是宋朝也是嶽飛,是宋末三傑,是甘願殉國的十萬軍民。”

“我怒其不為,恨其不爭,可也哀其不幸。

敵人固然強大,可是捫心自問,真的沒有抵抗之力嗎?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

“宋朝的曆代皇帝,你們真的要辜負這些殉國的臣民嗎?

他們那麼好,把一顆顆炙熱的心捧在你們麵前啊,真的能無視嗎?”】

趙匡胤閉上眼睛,可臉龐卻有淚水滑落,一滴一滴,他雙手捂住臉,可是身體仍然不住的顫抖。

“不會。”他帶著鼻音的聲音滿是堅定,“這一次,一定不會。”

他以大宋開國皇帝的身份發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