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第 145 章 變法(2 / 2)

所謂“內修守備”就是重點是加強北邊防務,提高軍事抗衡能力。為此他便相繼起用在東南抗倭立大功的譚綸、戚繼光、王祟古、方逢時、李成梁等著名邊將,主持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和遼東邊務。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張居正奏請明穆宗賦予邊將更多主動權,賦予將領們“專斷”的權力。

而在積極操練兵馬、提高軍隊戰鬥力的同時,又大力加固增設城防,修築明長城,提高大明的軍事實力。”

““外示羈糜”就是在“內修守備”的前提下,力爭改善漢蒙關係,並積極加強友好往來,畢竟大明的情況不好,實在不適合打仗,所以他選擇議和為主。

可以說,在張居正執政以及其後的二三十年間,北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永樂帝麵色平靜,他心裡是歎息的,和談永遠是一時的,還是要把豺狼打怕才行,但是他也明白,那個時候是沒辦法打了。

好在不是屈辱求和,他也能接受。

【“而後張居正開始清查土地,增加稅收。

他實行了一條鞭法,把租賦,徭役,雜稅折合成銀兩收稅,實行貨幣銀本位製。可以說,推行一條鞭法,整頓賦役製度,扭轉財政危機,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

“在當時,由於土地兼並、隱漏,人口逃亡流失,戶田二籍混亂失真,朝廷控製的田畝、人丁日益短縮,財源祜竭。

由此,張居正才推行一條鞭法,即清丈土地,擴大征收麵,使賦稅相對均平。

合並賦役,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並一起征收,同時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

將過去按戶、丁出辦徭役,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

賦役負擔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麥以外的,一律折收銀兩;

農民及各種負擔力役戶可以出錢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應;

還有廢除了原來通過糧長、裡長辦理征解賦役的“民收民解”製,改為“官收官解”製。

樁樁件件,可以說真的有為百姓考慮。”

“除此之外,他還決定修繕水利,因為江南南糧北運,以漕運為便。

但由於正統以後,黃河屢屢潰決,給漕運帶來了很大困難。

隆慶、萬曆之際,由於黃河潰決,運道堵塞,雖然曾經恢複過海運,但以失敗告終。

於是為了疏浚入海河道,張居正采納了潘季訓的意見,用一年半時間,修築黃河到淮河的堤壩,有效地抑製了黃河泛濫,使漕運暢通,同時使得多年的棄地複變為良田。

潘季訓的治河辦法,對其後數百年都具有深刻影響。”

“就這樣,在張居正的積極變法下,當時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可以說是做到了國富民豐。

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更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張居正不由自主露出一個淡淡的笑容 ,這就是他最後的收獲嗎?

國富民豐。他為這個詞而歡欣鼓舞,他願意繼續為此而努力,做得更好。

【“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朝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複和發展,也使得本來十分腐敗的明朝政治有了轉機。

但與此同時,改革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皇帝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

“這本該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可就在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禦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萬曆命潘致仕。

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

有人問,人已經死了還能怎麼失寵。

當然可以,但是言官把矛頭指向張居正。

萬曆於是下令將張居正抄家,並削儘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而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皇帝在輿論的壓力下才中止進一步的迫害。”

“看,死人才沒辦法做什麼,活人是可以儘情的報複的,所以死人也可以失寵啊。”】

張居正不露聲色,讓人看不出來心情。

其他朝臣卻都神色各異,這可是關乎到接下來的朝廷局勢,說不得就有大變了。

【“經過十年改革,大明實現了短暫中興局麵。

張居正用高壓手段,自上而下實行改革,是自商鞅變法以後,又一次成功的改革,影響深遠,這也就是為什麼張居正被譽為明朝第一政治家。”

“至於人死政消什麼的,唉,想開點就一切都是浮雲。”】

張居正臉皮一抽,這恐怕很難看開吧。

商鞅不由看了眼大王,他因為不會人死政消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