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太原的陳永福這些日子的確在準備突圍。他放棄太原的原因是李自成再一次算錯了人心!
他在山西的“仁政”沒有買到想要的人心,反而為他樹立了一個強敵——晉商!
之前大同明軍勾結清軍對付大順,就有晉商從中促成的因素。稍後入侵太原府的清軍可以從當地獲得大量補給,也少不了晉商的功勞。再後來吳三桂南下奔襲洛陽,也有晉商沿途提供糧草。而現在陳永福駐守的太原府城同樣因為晉商的破壞,鬨得人心惶惶。
從十月下旬開始,各種各樣的謠言就在陳永福的軍中流傳,什麼李自成兵敗身死,大順朝已經亡國。什麼大清和大明已經達成議和,黃河為界,平分天下。什麼太原城內出來叛徒,很快就要開城投降。還有什麼清軍在汾河上遊築壩蓄水,很快就要水漫太原城......
陳永福被這些謠言搞得心煩意亂,而且太原周圍的大順軍據點也的確一個個都被清軍拔除,最後把太原城變成了一座孤城。
孤城終究不守啊!
而進入十一月,太原城內的情況更糟!城內的一處大糧倉發生大火,燒毀了一萬多石米麵。損失並不大,但是人心卻慌亂起來,城內的居民都瘋了一樣搶購糧食。
更讓陳永福擔心的是,城外的清軍似乎得到了山西士紳的有力支持!從十月下旬開始,就有大量的民伕在清軍的監督下開始在太原城外挖掘長壕!
在這種情況下,苦守太原就是白白丟掉部隊了。
而且因為吳三桂所部三萬人的離去,圍困太原的清軍人數隻剩下了三萬。雖然都是八旗勁旅,但是人數終究太少,不足以圍死太原這樣的大城。所以突圍成功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大提升了。
到了十二月初五、初六這兩天,太原左近的氣溫忽熱驟降,城西的汾河河麵上結了堅兵,足可以跑馬了。
陳永福毫不猶豫的就抓住了這個河麵剛剛結冰,清軍還沒來得及調整包圍圈的機會,和李若星、韓文銓一起率部突圍。突圍成功後,大軍就分成兩路。陳永福率主力往西南方的交城而去,而李若星、韓文銓則率部西進,進了呂梁大山。
而圍城的清軍則兵分三路,一路由多鐸親率,追擊向西南方向逃竄的陳永福,順便奪取汾州和平陽府;一路由多羅貝勒尼堪率領,留守太原;一路則由阿濟格率領,北上代州,出雁門關攻打大同府——根據多爾袞的計劃,阿濟格抵達大同府後,將會替代久戰無功的豪格,成為大同方麵清軍的主帥。
在多爾袞想來,豪格、鼇拜也非無能之輩,正藍旗、鑲黃旗的精兵也不是吃素的。怎麼可能真的久戰無功?所以大同府不過就是即將成熟的果實,阿濟格就是去摘果子的......大同的代藩說穿了就是明朝的大同邊軍,能有多大的戰鬥力?
可是此時的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都沒有想到,他們和大明代藩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而且大清王朝和大明代藩鬥爭的主戰場,也根本不在大同府,而是在呂梁大山上......
......
十二月初八,在一片風雪當中,百餘名皮袍貂帽的王府護衛,簇擁著年少的大明代藩王朱慈炯一行人,大步走出了壯麗的王城。十三歲的代王比幾個月前剛剛抵達大同時長高了不少,身板也厚實了一些,穿著盔甲,披著披風大步而走,還真有一點名將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