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三太子智鬥皇阿瑪(1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4224 字 10個月前

大清順治四年六月十日午後,就在大清皇阿瑪多爾袞揮軍追擊薑瓖,即將大獲全勝,重創薑瓖所部的時候,鑲黃旗漢軍的好奴才趙廷臣和範文程的兒子範承謨正站在解州城北門城樓,喉嚨發乾的看著眼前的景象。

解池鹽田所在的解州州城的北麵,人喊馬嘶,一片沸騰,官道上人頭湧動,長槍如林,密密麻麻的明軍官兵順著官道急速推進,如同從呂梁山上一路滾湧而來的山洪,不可阻擋。這支大軍的前鋒,大約2000騎兵昨日就抵達了長樂鎮。長樂鎮上有明軍的內應,趁亂打開了城門,讓明軍一擁而入。在占據長樂鎮後,解州州城和專管鹽田事務的司鹽城之間的聯絡就岌岌可危了——長樂鎮位於這兩座城堡之間。

所以駐守在司鹽城的山西巡鹽禦史範承謨立即就帶著鹽丁和一個營(牛錄)的正綠旗兵丁撤到了解州,和解州知州趙廷臣彙合。

趙廷臣是鑲黃旗漢軍出身——他是“奸二代”,所以被選入國子監鍍金,不久前又被任命為解州知州。

對了,現在大清國沒有麵向普通漢人讀書人的科舉了!漢人要想入仕,就得先投旗。

也不一定要投老八旗,入正綠旗也是投旗。在多爾袞設正綠旗的時候,就把所有投靠大清後既不在旗又不在西(在平西王門下)的漢官,統統編入了正綠旗。

所以大清現在沒有不在旗的官員!

要做官就得先入旗,入了旗才有資格當兵立功,才能考舉人考國子監,才能去各部衙門當筆帖士......而入旗,哪怕是投老八旗為奴(正綠旗沒有包衣奴才,入旗就是正丁),現在也越來越難了。因為投旗為奴後就不再給朝廷納糧當差,朝廷當然不希望普通漢人都投旗了。

如果漢人都投了旗,大清朝可就要散架了——如果所有的人口土地都分給十個旗了,國家不就一分為十了?

而在旗還不在旗的標誌就是那根金錢鼠辮子了,這辮子可不是隨便就能留起來的!

現在留法不留頭的法令當然是沒有的,不過卻有一個“私自剃發罪”,剃了頭留一根金錢鼠尾模樣的辮子是九旗大老爺的標誌,普通的屁民怎麼可以剃發結辮?是要冒充旗下大爺去走私販私坑蒙拐騙嗎?

所以“私自剃發”在如今的大清國是要剁腦殼的!

沒有資格剃發結辮的屁民,不管原來是士大夫還是貧下中農,現在一律都計口授田,老老實實的種地交稅服徭役......沒有例外!

而在大清順治四年六月十日午後的解州城內,腦袋後麵有資格垂一根金錢鼠尾的男子,不過區區千數......範承謨和趙廷臣能夠依靠的,也就是這點人了。

雖然大清朝在解州也搞了計口授田,但是解州的百姓需要承擔的也就是納糧和去解池鹽田服徭役罷了,是不需要承擔兵役的,而且也沒有什麼地主武裝。

靠著鹽池和解州城的駐軍(總共1000)以及一些不留剃發的衙役捕快,解州一帶的土寇山賊是不敢造次的,可是現在來到的卻是呂梁山三太子的大兵,而且數量極多!

六月十日一整個下午,都有部隊陸續抵達,人數不下三萬!

他們可不是尋常的烏合之眾,而是接受過正規訓練,裝備精良,而且素質還相當不錯的精兵。上呂梁山的都是什麼人?都是山西這塊的地主、富農、奸商,他們的子弟也就成了呂梁山明軍(又稱三太子軍)官兵的主要來源——他們現在沒地方考科舉,不當兵還能當什麼?

所以呂梁山明軍官兵的識字率擺在當今天下那是絕對數第一的!

看著一隊隊整整齊齊的明軍,在軍官的指揮下有序展開,在解州城外的女鹽池邊安營紮寨。

站在範承謨身邊的趙廷臣連呼吸都急促起來了:“覲公兄,這股明軍怎麼那麼嚴整?他們真的是從呂梁山上下來的?”

“應該是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