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軍主要是步兵,雖然有火器之利,但是因為缺乏挽馬,明軍的炮兵必須依賴水路機動。一旦遠離水道,明軍的炮兵優勢多半就不存在了。
此外,明軍的克難模範軍的數量並不多。
現在克難新軍在賬麵上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四十多萬,但是其中半數是新兵,主要是從跟著朱慈烺南下討飯的北人難民中募集的。
這部分新兵現在分駐各地,一邊進行訓練,一邊維持治安。他們實際上是用於維持統治的“內衛軍”——朱慈烺的朝廷一年收那麼多稅,而且又削弱了士紳地主的力量,自然要承擔更多的統治成本了。
所以現在南明朝廷直轄八省的地方官府規模都較大,花費也比較多——兩成的公田是官員的職田,地方商稅還和朝廷分成,分給地方的部分也都用來維持官府運轉。
而在餘下老兵當中,又有約半數以團為單位駐守各地。真正具有較強野戰能力的隻有不到十二萬人,其中的主力編成了七個師,另外有一些獨立的騎兵團、炮兵團。
而且洪興皇帝也不能把這七個師都拉出去,總得留一個看家啊!
因此能用於北伐的精兵也就是十萬上下......的確沒有數量上的優勢。
吳襄又分析道:“東虜財少糧薄,又無海路河道之利,運轉困難,因而利在速決。而我朝人多財豐,又有水路之利,水師之便,因此利在持久。所以三五年間北伐功成,收複關內還是很有把握的。
至於張獻忠......虛熱鬨而已,實則不堪一擊,咱們不必太把他當回事兒,更不必為此提前興兵。”
朱慈烺輕輕點頭,吳襄的分析也不是全無道理。曆史上的張獻忠麵對入川的清軍很快就撲了......而這次他取了洛陽稱帝,就擱在多爾袞的嘴邊上。多爾袞可以迅速調集十幾萬九旗大軍去撲滅他,張獻忠怎麼可能成氣候?
這家夥是過把癮就死!
“其實早點北伐也沒什麼,”李岩提出了不同意見,“山東、淮北那邊已經準備就緒了,隨時能夠開動。前一段時間我去視察過山東、淮北諸軍了,還算不錯......沿著運河步步為營沒有問題。
遼東、遼西那邊稍差一點,但是一個師也能上去......取寧遠也許不夠,但是遼西、遼東沿岸廢棄的城堡眾多,隨便占據幾個也能大造聲勢。”
這話也有道理啊!
雖然多爾袞又開始經營東北老家了,但是東北那麼大,他能派出去的人口又那麼少,所以沿海的“危險地帶”非常荒蕪,隻有少數重要城堡才有駐軍。明軍要找一個離海岸很近,又沒有什麼兵力駐守的堡壘一點都不難。
占據以後經營一番,就能成為大明在遼東、遼西的支撐點了......
“吳國勇,你怎麼看?”朱慈烺又把問題拋給了右軍師吳國勇。
“皇爺,”吳國勇瞄了一眼越老越膽小的吳襄,笑著道,“張獻忠是塚中枯骨,可是他的部眾不少,東虜真能一擊而破之?戰事一旦遷延日久,機會就真來了。”
朱慈烺點點頭,心想:張獻忠如果真的和曆史上一樣,一打就死,那麼李定國那幫人正好收用了......
他又將目光轉向了首輔魏藻德,魏藻德搖搖頭,“皇爺,也需要提防張獻忠兵敗後竄入南陽、汝寧、襄陽等府為禍。
另外,吳三桂多半會趁著張獻忠兵敗襲取西安。朝廷不如屯重兵於南陽,一來防備獻賊;二來接應吳三桂反正。”
“首輔,依你之見,朝廷要不要立即北伐討虜?”禮部尚書錢謙益這時突然插了句話。
魏藻德瞥了他一眼,“不必立即北伐,當靜觀河洛之變局。”
錢謙益又問:“那麼多爾袞屠大同之罪還問不問了?大同府城內的十餘萬忠義之民,難道全都白死了嗎?朝廷如果不能立即明詔討虜,北地南望王師之千萬庶黎豈不是要灰心失望之極了?北地人心,還能收拾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