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健康沒有問題,”居爾居說,“他比大部分中年人都健康,而且隨時準備為蘇丹陛下效勞。”
“那好吧,讓他走一趟巴士拉。”女蘇丹同意了居爾居的意見。她知道這個穆罕默德.科普魯律的本事,這是個擺到任何地方都能乾出成績的官僚,如果不是年紀太大,女蘇丹都想讓他出任大維齊爾了。
......
世界很複雜,那裡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中國因為偏居在歐亞大陸的東方,不大容易陷進國際上的激烈鬥爭,而且還擁有絲綢、瓷器這兩樣在國際上很受歡迎的貿易品,所以是比較容易交上朋友的。
而奧斯曼帝國這個朋友,至少在目前是大明必交的,因為在巴士拉居住了一段時間的紀坤、李少遊發現這裡到處都是大明帝國急需的駿馬!
雖然大明帝國已經開始引進印度折耳馬,但是引入的數量卻始終達不到預期。
朱慈烺原本計劃逐年提升進口數量,至少要每年引入兩三百匹帶把的公馬和強壯的母馬,以便儘快形成種群。
但是實際上引進的數量卻沒有辦法逐年增加,而是出現了逐年遞減,而且質量也不如人意。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大明沒有和印度斯坦的帖木兒帝國直接進行交流——印度斯坦的帖木兒帝國是“蒙古世界”的一員,和大明這個“反蒙古”的國家終是敵對的。
而且,印度斯坦的帖木兒帝國根本不缺錢!
這個時代黃金流入印度,白銀流入中國,沙.賈汗和他的軍事貴族需要賣馬籌錢?
他們不怎麼賣馬,葡萄牙商人和荷蘭商人也沒地方去搞更多的折耳馬啊!
而被西方人排除出國際貿易體係的奧斯曼帝國,則是有的是阿拉伯馬,而且非常需要大明帝國的瓷器、絲綢和日本出產的漆器。
不過為奧斯曼帝國服務的六十多年的穆罕默德.科普魯律非常清楚,奧斯曼帝國和大明之間的貿易是很難開展的。
大明閉關鎖國,奧斯曼帝國可一直是開放的,要是這買賣容易,奧斯曼帝國的商人們早就做起來了!
“不,不,阿拉伯馬是不賣的。”在日漸蕭條的巴士拉港內的一所豪華宅邸內,胡子和眉毛都已經花白的穆罕默德.科普魯律對剛剛提出了買馬請求的紀坤、李少遊說。
他說的是土耳其語,現場有兩名翻譯,一名是阿拉伯人,他將土耳其語翻譯成了葡萄牙語,而另一名是從澳門雇用來的葡人,則將葡萄牙語翻譯成了漢語。
紀坤稍稍有些失望,但是看著眼前這個長得非常威嚴而且高大的老頭的表情,就知道對方還有話說,於是就注視著科普魯律。
科普魯律說:“如果兩個偉大的君主成為朋友,那就應該互相贈送禮物,而不是進行貿易。”
“帕夏,”紀坤問,“您的意思是,蘇丹陛下想和大明皇帝交朋友?”
“這難道不是您萬裡迢迢來的奧斯曼帝國的目的?”科普魯律笑著,“隻要中國皇帝和蘇丹陛下成為朋友,那麼雙方就能互贈禮物。比如蘇丹陛下贈給中國皇帝1000匹阿拉伯馬,而中國皇帝也可以回贈等價的絲綢和瓷器。
老頭子頓了頓,“哪怕是最凶殘的基督徒,也不至於在印度洋上攔截蘇丹送給大明皇帝的禮物吧?”
世界最強的奧斯曼帝國在印度洋上也夠憋屈的!自己的貿易船隊很難出去,貿易港口又日漸蕭條,而且還不能聯合印度的帖木兒帝國一塊兒和西洋人爭鬥——奧斯曼怎麼能和帖木兒聯手?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老頭子就想出了一個君主互贈禮物的貿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