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和勳貴們想要利用稅收不平等的空子搞進寄製,吞占民田是不大可能的——不管誰當戶部尚書,從戶部要錢的事兒都不會容易!
地方的田稅、商稅、礦稅等等,又逐步和地方官員的收入以及地方衙門的預算還有編製掛上了勾。
而且州(屬州,相當於縣)縣以下(含州縣)的官員通常由本地人擔任(州縣以上通常都是外任),收稅多寡,直接關係到本地官僚集團的利益,也沒有少收的動力。
至於吞占公田的難度就更大了,因為經過幾輪檢地,公田、隱田都是已經入魚鱗圖冊,而且還有隸屬戶部的衙門負責招標放租。招標放租的過程不敢說沒有**和貓膩,但是侵占吞並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埋葬了以權分地的“土地進寄製”後,朱慈烺又開始逐步推動土地的合理流轉......在大明的資本主義製度下,阻止土地流轉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經濟的。
畢竟經營土地也是一門有風險的生意,是生意就有賠有賺,賠的人退出,賺得人接盤,產業慢慢集中,那是大勢所趨。
照理說朱慈烺不應該乾涉土地經營,但是通過北伐戰爭和遼東戰爭,大明朝廷獲得了大量的北方“無主之地”。
這部分土地中的一部分又被做成土地券,用於支付軍費......而土地券的兌現,又充滿玄機了。
這是一次在北方建立大農業的機會——大農業通常出現在小麥產區,因為小麥田是旱田,可以使用高效率的馬耕。而且在17世紀時,旱田的產量不太穩定,對於小農生產非常不利。所以更有利於建立大型農莊......
所以對北方“無主土地”的處置和土地券的交易,就是以促進大農莊的出現為目的的。
這個過程雖然有點黑暗——所謂“無主”,其實就是對北方地主階級的剝奪!而土地券的波動,又造成了許多炒家破產和許多持有土地券的軍人低價賣出......不過,朱慈烺想要的結果,基本上還是出現了。
當然了,土地的集中,也和大明開始進入殖民和資本主義的時代有關。前者提供了失地農民和貴族官僚家庭的“非長男”去海外尋求機會的可能,後者則讓東南一帶的大城市有了吸收這部分人口的可能性。
而大明農業的進步,又有力的支持了工商業,特彆是東南工商業重鎮的發展——現在天朝帝國的經濟,就是圍繞著大明東南的工商業運行的!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相當良性的循環,使得大明乃至整個天朝文明的經濟,都有了一點欣欣向榮。
哦,也不是整個天朝文明都向榮,還是有一點地方發展的不大理想的,就是那個自稱大順朝的流寇所統治的區域。
從各個渠道送到朱皇帝手中,關於大順帝國經濟發展的情報,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大順帝國的經濟正在明顯走下坡,而且他們正麵臨這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一場出乎他們意料,同時又無法克服的危機。
所以朱慈烺在得知了李繼成大掠印度,並且滿載而回的消息後,就下定決心,拉開了流寇政權滅亡的序幕......
就在這時,一陣皮靴敲打船板的聲音傳到了朱皇帝的耳邊,他回頭看了一眼,發現是司禮監掌印黃小寶快步走了過來,而且一臉喜色。
“陛下,好消息!”黃小寶道,“剛剛收到水師快哨船送來的600裡加急,雲貴川總督衙門報告說逆賊李過病亡了!”
朱慈烺輕輕點頭,笑了笑:“他倒是善終了......福氣不錯啊,可以舒舒服服埋到地下去了!”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