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5章 阿瑪救命,阿瑪去哪兒了?(1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4023 字 9個月前

.,

大明崇禎六年四月初,遼西,小淩河。

火銃擊發的聲音如爆豆一般劈裡啪啦的亂響。明軍馬兵的三眼銃已經響成了一片,間或還有虎蹲炮和3斤野戰炮交相開火的聲音。

在小淩河南岸,在四月初二的白天降臨之後,大批的明軍騎兵就從他們的鬆山大營開了出來,撲向尚在後金軍控製下的小淩河南岸,以百騎為隊,同錦州派出的滿八旗、蒙八旗馬隊打在了一起。

這場發生在主力部隊展開之前的騎兵先鋒戰可不是隨便打著玩的,而是為了奪取周遭戰場主動權而戰的。獲勝的一方,將會成為小淩河周遭戰場的主宰,從而掌握主動。失敗的一方,則將會因為無法掌控戰場,無法對敵人展開有效偵查,無法遮蔽己方的行動和營地,從而陷入被動。

而此時明金雙方的騎兵都是走“雜活”路線的,沒有歐洲戰場上多見的專業化的衝擊騎兵。都是一些除了炮兵、工兵的活乾不了,其他隻要屬於陸軍的活兒,他們全都能乾的雜活騎兵......當然了,能不能把雜活乾得比較精就兩說了。

而之所以會這樣,當然也是東亞大陸戰場的需求所決定的。東亞大陸太遼闊,而且戰爭的高發地區又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向交彙的長城沿線,這一線地形開闊,遍布草原、大漠。

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雜活騎兵,就根本沒辦法在廣闊的戰場進行布署。而沒有雜活騎兵去乾偵查、搜索、傳令、驅逐、追擊、掩護等等的雜七雜八的工作,步兵就隻能被動的守在一個個孤立的據點當中,一點用處也沒有!

所以昂貴且難以在廣闊而複雜的戰場上單獨行動的重裝騎兵,在東亞大陸就很難發展壯大了。適應性比較強,而且用途廣泛的雜活騎兵,也就漸漸成為了騎兵的主流,甚至是一國軍隊的骨乾主力。

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後金所倚仗的八旗兵,其實就是一支雜活騎兵。這個時代八旗兵的核心,就是每個牛錄取10人的白甲兵和取40人的紅甲兵,這些全都是武藝高強,而且馬上馬下、結陣遊鬥等各種戰技戰術全能的勇士!

在朱由檢的黑槍騎兵出現之前,依靠這些精銳悍勇的白甲兵、紅甲兵,後金軍在大部分時候都能牢牢把握戰場主動權。不僅可以進退自如,還能把敵人變成瞎子、聾子。

在這種情況下取勝當然就比較容易了......戰與不戰的主動權在後金嘛,沒把握不打就是了,餘下的自然就是“戰必勝”了。

不過這種戰鬥力超強的白甲、紅甲數量卻是有限的,通常情況下,一個滿洲八旗的牛錄才有50個白甲和紅甲。而滿洲八旗的牛錄總數也就200多個,每個牛錄理論上能出50個白甲、紅甲,總數也就一萬多白甲、紅甲。

而這一萬多人,才是後金軍隊真正的骨乾!

在朱由檢出手奪取燕山和漠南草原之前,明軍和後金八旗兵直接接觸的戰場非常有限。隻有遼西走廊、金州半島,以及皮島附近這些地區存在接觸。而且雙方的接觸並不頻繁,大明一方除了毛文龍的軍隊之外,都不會主動出擊。而後金這邊也一直通過保留“緩衝區”,以減少雙方的日常接觸。

在這種情況下,一萬多白甲、紅甲完全夠用。

可是現在,由於燕山、大寧、遼西(營州兩衛)、信州等軍的出現,大明和後金接觸的戰線已經變得非常漫長。而且明軍在建立燕、寧防線後,已經開始轉守為攻,並且還發展出了非常紮手的“黑槍騎兵”。

所以滿洲八旗的一萬多白甲、紅甲兵根本就不夠用了,而且也消耗不起——武功再高,也怕黑槍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