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9章 朕真有天命,因為朕有大道!(1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4403 字 9個月前

.,

西苑,太液池。

一艘龍舟,這個時候正緩緩的駛向太液池中的瓊華島。

龍舟的艙房之內,坐著幾個道裝儒服的男子,分彆是大明皇帝朱由檢,皇太侄朱慈烺,新任的三位閣老陳奇瑜、洪承疇、孫傳庭,還有新任的殿前軍總鎮盧象升。

陳奇瑜、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四人,人手一個手抄本,都皺著眉頭在瞧著。

而朱由檢則捧著杯茶,在侃侃而談:“你們都是朕的老師,都是熟讀聖賢之書的儒士,當知道先聖所求之大道,並沒有傳給後世。先聖傳給我們的,僅僅是追求大道的理想以及何為大道......但是卻沒有給我們後人留下求道的門徑。

所以儒家後學都隻知有大道卻不知如何尋大道,因為大道難尋難求,才不得不退當個道德聖人或是在內心成聖。而道德聖人和內心成聖,並不是儒家真正的大道,而是大道難尋之後的逃避。”

所謂的“大道”,當然是追尋宇宙萬物的道,而不是如何當一個道德君子了......把怎麼“做人”抬到“道”的高度,那就是一種求道而不得的無奈之舉!

而以儒學、道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精髓,當然不是教後人怎麼做一個正人君子了。先秦諸子傳下的道,主要是怎麼幾條,一個是道法自然、格物致知什麼的.......也就的告訴後人,要去哪裡尋道。

方向很明確,但是方法......沒有!

一個是天人一和天人二,這是說天道或者天理和人世的關係。所謂天道和天理,就是萬物之源,造物之主。和西方天啟宗教說的神或者造物主,其實是類似的存在。但是對於天人到底是合一,還不合一,中國的先賢們並沒有達成統一意見,而是將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留待後人討論的題目。

也就是說,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理人欲,全都是可以質疑、可以討論、可以否定的東西。

還有一個則是敬鬼神而遠之——這一條其實也重要!

這直接堵死了“天主啟示”的路。

你不能來個什麼長翅膀的鳥人代表天主傳下一個什麼經的,然後誰不相信誰就是魔鬼啥的,在中國搞這套成不了主流。

天人感應誰提出的?董仲舒。很了不起的一代大儒,但是和上帝,和佛祖,和梵天什麼的,那是不能比的。

董仲舒......是可以批評的!朱熹也是可以批判的!哪怕孔子,一樣可以批判。

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好,傳統思想也罷......其實是非常容易接受近現代自然科學的!

在晚清西學東漸發生之後,儒家理學的城堡,在幾十年內土崩瓦解!

這個瓦解的速度,其實是非常非常快的,2000年的傳承,幾十年就瓦解了。還保守?還頑固?隻是在當時的一些人看來,還覺得不夠快,還覺得中國傳統太守舊,太冥頑不靈......這種想法還很有市場,其實已經說明問題了。

如果換成天方教、婆羅門教、上部座佛教這些作為思想的本源,嗬嗬......

當然了,晚清的西學和17世紀的西學不是一回事。前者可以碾壓東學,而後者還很不成熟。

所以朱慈烺才會搞出一個《子論格物篇》,來補上儒學缺少“格物工具”的缺陷。

而朱由檢當然熟讀過《子論格物篇》,也知道這部“孔子遺篇”將會開啟一個儒學大興的時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