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第184章 【唱經樓下】(1 / 2)

寒門貴女 戴山青 8036 字 10個月前

十天四場試考完, 考生們是已經完成任務了,趁著還沒正式放榜,還能狠狠放鬆一下,因為要等放榜, 那些外地考生也都沒有回去, 也在考完放榜前的日子在應天狠狠逛了一通。

應天舊宮一帶還有秦淮河一帶因為學子這幾天都出來紮堆放鬆, 天天熱鬨得不行, 天禧寺門口賣糕的小販這幾天掙得荷包鼓鼓, 尋常的糕隻要沾個“舉人糕”、“解元糕”的名, 學子或者他們家裡人看到了都會討個吉利買一點回去的。

祝翾這幾天已經吃了天禧寺外六個版本的“中舉糕”了, 祝蓮就是看了走不動的那種人,她家裡兩個考生呢,總是本著“來都來了”、“圖個吉利”的精神買這些回去討彩。

因為這些討口彩的東西買太多了,祝翾是早也啃糕晚也啃糕, 但是她還不能說太客觀的話反駁祝蓮的苦心。

祝蓮這時候這種迷信的勁特彆像大母孫紅玉,祝翾假如說什麼“中舉的必然都是學識厲害的, 而不是吃糕吃得多的”, 祝蓮反而會止住她,她生怕妹妹真因為說了這種話中了某種不得了的玄學而導致考不中。

住在祝翾巷子裡的那堆外地考生這幾天也出來打扮乾淨在外麵瀟灑了, 隻不過祝翾路過時聽他們說過可惜應天傳說中的“秦淮豔景”不再的話。

祝翾知道這些人在可惜什麼,曾經秦淮一帶秦樓楚館繁多,離學子們念書的地方又近,是前朝科舉之後的考生尋歡作樂、作詞作賦的聖地,然而太女掃了他們的興了,太女當年來應天之後,抵達秦淮第一件事就是徹底封鎖這些地方。

那些讀書人心裡向往的“秦淮豔景”從此便不複存在了,都說“書中自有顏如玉”, 可是這些“顏如玉”們不會再出現在秦淮附近等待才子們的駕臨了。

之前鄉試也有考生因為太想找“顏如玉”,就結群去了某些地下的類似場所尋快活,這群考生被發現了的下場自然是被剝奪本次鄉試考試資格、剝奪以往所有功名並且終身不可再參加科舉。

以往這樣殘酷的例子擺在讀書人眼前,所以住在祝翾巷子裡那群讀書人也就是嘴上可惜罷了,誰也不敢去冒險拿自己前途賭快活。

但是應天本身的繁華也足夠吸引第一次來的外地考生們這幾天在這流連忘返了,祝翾因為外麵這幾天全是人,反而是懶得出門的,天天悶家裡練刀練劍練匕首打太極,這段時間為了備考鄉試太久沒有鍛煉一下武力了,祝翾打算補回來。

然而內簾的考官與閱卷官們就沒有考生們快活了,尤其是兩位主考官,當初從京師領了主考的任命就奔赴了應天,一到應天,就直接進了貢院被關著出卷子,內簾的那道門不到放榜是一隻腳都不許踏出去的。

重重官兵們包圍著閱卷重地,太女確立之後進行了完整的科舉改革,允許女子參考隻是其中一個步驟,還有一項很重要的閱卷改革——賦分製。

從前科舉不賦分,考生成績還有一部分靠主考官個人喜好的加成,大家都揣摩主考心思重首場,忽略後麵的幾場。

但是這次全國鄉試都要求賦分了,以最後總分成績高低決定錄取名次。

鄉試四門一共六百分。

第一天七道經義題一共一百九十分,三道四書題每道三十分,四道五經每道二十五分。

第二天總分一百三十分,五道判每道十五分,詔詔表選做題二十五分,論三十分。

第三天五篇策,一篇總分三十分,總分一百五十分。

第四天理學綜合題總分一百三十分。

考官封閉出題時還要提前寫出所有的官方參考答案,一起編寫出明確且嚴謹的賦分參考書,各房閱卷官以賦分參考書給分扣分,這樣既可以大大提高閱卷效率,又可以更加精確公平地給出具體的舉人名額。

最後也更能選舉出更全能的人才,雖然第一場依舊是重中之重的,但是後麵場次因為被賦分了也不可能再變成“走過場”的項目。

賦分參考書的編寫也不能摻合太多主考官自己的學問傾向,比如第一天經義題的“三月不知肉味”這題雖然大部分考官都傾向更大眾的讚美說的觀點,但是也不代表考生以傷心說的角度破題就是錯的。

顧知秋寫了兩個版本的例文,然後吩咐下麵考官無論是讚美說和傷心說,隻要按照“賦分參考書”的標準能夠答出踩分點,就能給出第一層的基本分。

閱卷的各個班房裡堆滿了考生們匿名的試卷,考官們按照賦分原則在精細給分,都答在點上給出所有的“基礎送分點”,然後再按照字跡、文筆、邏輯結構等角度進行加減。

給出高分或低分的試卷都要在試卷上寫下明確給高分或低分的批語與理由,答得不好的卷子上給出的批語都是“破題混亂”、“語序不通”、“聖人言引用錯誤”、“立意偏題”等話。

答得好的卷子上批語便是“破題精確”、“音節和暢”、“自然渾成”,寫得特彆好的卷子上麵的批語更是很長一段,恨不得每句都下筆誇一下。

每房第一輪閱卷完畢,就把自己這房分數最高的那幾十張卷子上承給主考官,每科基本隻有分數最高的前四百份卷子能到主考官們跟前再進行第二輪更細致的重新核分估分。

主考官又在會自己覺得精彩的高分卷子寫下更多批語,倘若某考號的匿名考生有兩科卷子能到主考官跟前,那麼他另外沒到主考官跟前的兩科卷子也要按照考號翻找出來,再經過一輪複核流程更嚴細的批改。

內簾考官們因為考試期間一直被看守在裡麵寫賦分標準細則,所以隻認考號不認人,這一場鄉試出現了一位非常吊詭的考生,是考號為甲場申巷光字號的考生。

考場內分甲乙丙丁等場,每場內有巷,巷按照子醜寅卯為序排,巷內具體位置以千字文編號。

這位甲場申巷光字號的考生在沒正式算總分的情況下就已經被敲定成了解元,因為每科送到主考官跟前的試卷經過複核之後的單科頭名都是此考號的學生。

主考官驗到第三場的時候終於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然後一對考號,終於忍不住道:“怎麼第一算下來又是這個甲申光?”

每場第一確定下來時,書吏都是唱名:“甲場申巷光字號為首卷!”

為了細致嚴謹,這位“甲申光”的卷子又被所有考官與同考官再核了一遍,最後在各種嚴格的扣分要求下,依舊得到了五百八十四的高分。

核驗完的所有卷子都要交與內場文吏登記考號與總分,這一場的舉人第一百八十名的總分為四百八十五分,這就意味著南直隸這次鄉試舉人過線分為四百八十五分,第一的“甲申光”總分竟然足足高了過線分將近一百分。

等所有人分數登記完畢,確認無誤之後,考官們終於開始了拆封考生名字的環節,所有人都好奇這位遙遙領先的“甲申光”是何許人也。

等拆出了“甲申光”的名字之後,所有人都陷入了震驚與沉默的情緒之中,副主考顧知秋卻發出了一聲暢快的笑聲,道:“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其餘考官震驚之後卻也隻能吩咐文吏登記中舉的所有舉人名字與分數,到時候張榜對照分數與名字,落榜的考生也心服口服。

……

八月三十正式放榜,貢院門口早就堵了個水泄不通,八千考生,一共一百八十人的定額,幾乎大部分人都要無功而返、敗興而歸。

但是沒有正式張榜之前,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那一百八十之一的幸運兒。

祝翾也在榜前站著,但擠不到前麵去,於是她便與明彌、上官靈韞等人站在後麵互相聊天,薛靜檀也站在她旁邊,幾個人神色看起來還算輕鬆,而薛靜檀的女兒薛冶早躥到前麵去了,她性子急想早早蹲榜。

學子們有自信滿滿的,也有因為緊張一直在扇風的,還有站得快要休克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