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殿。
皇帝拿著兩本奏疏, 舉棋不定。
石太監添了杯茶,目光迅速掠過上麵的字,心裡有數了。
一本是謝玄英遞上來的, 另一本則是吏部的,今年的考核, 大同知府的成績是稱職, 故吏部建議調任到彆處去,官升半級。
石太監一看就知道,這是大同知府給人送了錢。
大同這種地方,年年戰火,荒田遍地,哪來的“稱職”?明擺著賄賂了人,以求調到其他安穩的地方。
石太監心中冷笑,送錢送錢, 不給他送, 擱在平日, 非治治這家夥不成。
再瞅眼吏部提出的人選。
一個是在陝西慶陽府的知府, 說他辦事謹慎, 任勞任怨。
他哂笑,看懂了涵義:膽小怕事,沒有後台, 你不去邊境吃苦誰去?
另一個是在廣西的按察副使, 說他剛正不阿, 辦事勤懇, 碩果累累,並列舉一串政績。
他了然:骨頭太硬,能辦事, 但不會做人,礙著人家發財了,所以送他高升。
皇帝屈起手指,敲著桌麵,思忖道:“大伴,朕記得,聶安遠也是個暴脾氣?”
聶勝,字安遠,現任山西總兵,曾為太原參將。
“陛下記性可真好。”石太監笑嗬嗬道,“老奴記得,幾年前,他同禦史有過些紛爭,禦史參其桀驁難訓,自持勇武,蔑視朝廷,目無法度,是典型的武人脾氣呢。”
皇帝也想起來了,搖搖頭,更猶豫了。
他知道這個按察副使,在廣西撫民有功,消弭了數場暴動,興修水利,深受瑤民敬愛,非常能乾,早就準備重用。
廣西也苦,情況也複雜,他能做得好,調往大同應該也可以。
但有的時候,不能光看官員的本事,也要有彆的考量。毛巡撫處事圓滑,同聶總兵處得還算不錯,可要是兩個脾氣爆的人放一起,產生私怨是小,妨礙公務可就不好了。
皇帝心裡的天平偏向了另一邊。
“讓三郎去,怎麼樣?”
石太監想到隨人丹一道送到外宅的珊瑚樹,心底一樂。
遂笑道:“謝郎能文能武,自然是好,可大同寒苦,不比京城,去了怕是要吃大苦頭。”
皇帝卻說:“三郎是能吃苦的。”
石太監笑道:“老奴說句僭越的話,誰家嬌生慣養的公子哥,真的願意吃苦?謝郎是一片真心為陛下,才忍得了苦罷了。”
皇帝的眼底透出幾分笑意:“好啊,原是拐著彎說好話呢。”
“老奴說的是好話,也是實話。謝郎這樣的出身,到湖廣江南之地,也沒人會說什麼。”石太監認真分析,“論忠心,無人能出其右,說紅薯好,就琢磨出了做法,且不藏私……就是經驗差了些,北邊百廢待興,謝郎隻在青州代為治理過,怕是不如旁人來得老道。”
這戳中了皇帝的心事。
他沉吟:“朕就是擔心這一點,怕他鎮不住。不過……青州那會兒,他其實做得不錯,也沒人教他。”
“謝郎打小就聰明,什麼都一學就會。”石太監笑眯眯地說。
皇帝點了點頭,已有決意:“就讓他去吧,你替朕批了。”
石太監彎腰:“是。”
他代為批紅:同意吏部調任原大同知府的任命,將原來的廣西按察副使,升任為山東遼海東寧道按察使,並任命謝玄英為新一任大同知府。
擬票發回內閣。
第二天內閣開會,昨日輪值的崔閣老,把皇帝的批示拿出來,征詢眾人意見。
大同知府調任,收錢的閉嘴。
按察副使離開廣西,幕後主使滿意,不作聲。
崔閣老琢磨了下,謝玄英不是毛巡撫能隨便拿捏的人,但問題不大,也就決定不發表意見。
楊首輔隻瞄了一眼,沒觸犯到自己的利益,又是皇帝跟前的紅人,程序上也沒有問題,微微頷首。
事情就定了下來。
中書舍人擬好任命,送去批紅蓋章,然後再發往吏科。
吏科由皇帝控製,主要為了扼製內閣六部,這是皇帝的意思,給事中自然不會發回去重寫,署名頒布。
如此,相關任命才算是走完正規流程,擁有了合法的效力。
--
謝玄英在正式命令下達前,就從某些渠道得知了消息。
他第一時間找到靖海侯,非常直接:“請父親幫我。”
這次,靖海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再給你一百個護衛,兩個幕僚,一個通錢糧,一個懂刑名。”
謝玄英道:“我要帶程氏一起去。”
靖海侯無所謂:“隨你。”
謝玄英沉默了一會兒,問:“父親可有什麼吩咐?”
“不要怕吃苦,好生辦差,京裡有為父,必虧待不了你。”靖海侯囑咐,“行事謹慎些,不要落人話柄。”
他道:“是。”
告彆父親,又往正院,和柳氏通氣。
柳氏大為吃驚:“大同?那不是九邊……這怎麼能行?!”
“母親,這是兒子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子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時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麼苦。”她眼眶微紅,“憑什麼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想拖兒子後腿,但邊境實在讓她無法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方,不也一樣做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