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子已經長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子不能隻享君恩,不為君儘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想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彆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將來有什麼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子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時,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著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麼想?”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想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隻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著墳塚,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刹,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果然,柳氏並不讚同去九邊。
程丹若麵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民請命,造福一方,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想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但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時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麼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讚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子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氣,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最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想著,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神色緩和下來:“說什麼傻話,那樣的地方,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麼?”
木已成舟,她隻能接受現實,打起精神,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麼都不方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彆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著三郎上任,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子彆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著,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時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歎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上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想,倒是給三郎說著了,家世才貌不是最要緊的,和自己兒子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作者有話要說: 場麵話不是真心話,不要當真噢~
*
捋一下流程:吏部擬定人選,遞折子給皇帝,皇帝批示(這一步會由司禮監動筆,也就是批紅),同意就過,不同意就寫上意見,發回內閣。
內閣按照皇帝的意見重寫,再遞上去,皇帝同意,內閣就把內容發到六科(這裡就是吏科),六科認為沒問題,通過,命令才正式生效。
文中是簡單寫了,但這個過程還是挺重要的,流程不對,皇帝下聖旨都會被駁回去,算無效旨意
PS:我不太確定,知府這個品級的官是吏部自己決斷,還是要皇帝親自任命的,好在這個牽扯到互市,皇帝肯定會過問,所以也不算BUG。
*
下章收個尾,這卷應該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