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有這樣的道理嗎?
嘉寧郡主是晚輩,又不是快死了,用得著父親和祖母上京探望她?但彼時,大臣們雖然看穿了皇帝的心思,卻以為是皇帝想念生母了。
畢竟,齊王太妃歲數不小,指不定就和太後一樣,哪天就病逝了。
皇帝找借口讓齊王帶著母親上京,估計是想讓王太妃在京中養老,以全自己的天倫。
如今在京的藩王不少,多一個親娘親弟弟也不是不行。
畢竟——皇帝無子。
大臣們默許了。
以上就是六月份的最新動態,由靖海侯提供。
程丹若簡明扼要地羅列了事件,叫人馬上給謝玄英送信。
謝玄英熬了一夜,寫出個黔東北的奏疏,按照往常一樣送了上去。
路遠迢迢,時間差很大,送到京城已經是七月初,送回是七月下旬了。
事情意外得順利,朝廷準許他設立衛所,安頓軍戶。
這就再好不過了。
之前招募的流民安頓了一半,補充到各地衛所,還剩了不少,如今在黔東北設立衛所,也算給了他們安身之所。此外,之前撤走的苗疆寨堡軍戶,也統一遷徙到此,以□□竄為亂。
光有衛所也不夠,不知不覺間,漢人對銅仁的苗人了解甚少,隻知屬紅苗,彆的一概不知,這怎麼行?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遂又選址設立哨所。
大軍預備駐紮,苗人自然心生忌憚,免不了騷擾一二。
雙方發生了數次摩擦,為震懾這群邊蠻,謝玄英直接斷掉了襲擊他的村社,俘虜八百人。
因多是婦孺,大家都覺得他應該會賞賜將士,正好方便他們成家安頓。
但謝玄英考慮了下,覺得漢苗的生活習俗大有不同,言語也不通,強迫她們跟隨漢人,反而弄巧成拙。
遂將這群人全部打包送到安順,讓她們參與修驛道的工作。
一來,修繕驛道確實缺人手,二來,那邊的俘虜也多是苗人,能湊對也不錯,三來,遷徙向來是大殺器,人一遠離故土,原本的優勢也就不再是優勢了。
——事實證明,他想得沒錯,這群婦孺到達安順後,先從事了一段時間的體力勞動,磨去她們的怨懟憤恨,又與同是俘虜的苗族人朝夕相處,萌生了感情,新結許多夫妻。
人有了新的家庭,就會向往安定。
此後數年,隨著驛道修繕,他們被分散到各寨安頓,慢慢就融入了新的寨子,參與起了藥材的種植,過上了新的生活。
安順也成為了貴州最安定的一地。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
謝玄英在銅仁忙得不可開交,程丹若在家也活計不少。
她對皇帝認不認親媽的事十分好奇,專門收集邸報,與京中的信件合在一起,試圖拚湊出來龍去脈。
不得不說,十分精彩。
六月份,齊王和齊王太妃上京,正式拉開了泰平二十五年最大風波的序幕。
皇帝見著齊王太妃就哭了,痛心疾首地陳述多年未侍奉母親的痛心,齊王跪在一邊,不斷說臣弟有罪,沒能好好照顧母親,太妃真的好想你啊。
總之,母慈子孝,感人肺腑。
大臣們都被“感動”了,所以,在皇帝說賜宅邸給生母,想讓母親在京城養老時,並沒有人反對。
程丹若估計,大家私底下已經有所猜測。帝王不做無用的事,又是做夢,又是祭祀,沒點目的怎麼可能?
侍奉生母也好,叔母也罷,總歸是孝心可嘉,不是不行。
但都走到這一步了,皇帝怎麼可能見好就收呢?
七月初,大朝會。他問眾臣,我已經侍奉過先帝和先太後,為武宗(先帝)儘了孝,可我父生我,我母養我,我卻無法奉養,這是身為人子的道理嗎?
楊首輔的頭皮就炸了。
他立馬引經據典,斬釘截鐵地說,您已經過繼給先帝,為先帝儘孝就是人倫,生父生母隻是你的叔父母,且有齊王侍奉膝下,並不缺人孝順。
皇帝憤怒地說:我母親十月懷胎才生下我,我父嘔心瀝血教我做人的道理,怎麼在首輔口中,這都不算了嗎?
楊首輔不愧是老臣子,回答說,“程頤之言曰,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且為了顯示生父母的尊貴,當初你登基的時候,已經給你生父齊王改稱“大王”,你生母為“大王妃”,怎麼就不算了呢?
看出了首輔的強硬,皇帝改換對象。
他問王尚書,愛卿你是禮部尚書,對禮法最是了解,你告訴我,禮法難道就不講人倫了嗎?生母猶在,人子卻不能儘孝,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我聽說,“禮樂自天子出”,朕以後要怎麼為天下人之表率?
王尚書說,“律設大法,禮順人情”,骨肉親情不容割舍,不如就給齊大王妃再加一重封號,接入皇宮奉養,一應供應如皇貴太妃。
楊首輔不太滿意,但他看著坐了二十幾年龍椅的皇帝,忍了。
誰想皇帝不滿意。
他惱火地瞪著王尚書,說,我過繼給武宗二十多年,為他們養老送終,已經儘到人子的本分,如今生母猶在,卻不能相認,沒有這樣的道理。
王尚書就問:陛下意欲如何?
皇帝放出大招:追封我親爹為帝,認我親爹是爹,親媽是媽。
楊首輔:不行!
眾大臣: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