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南的巧合
1700年, 建州立國,1718年,女真入主中原, 揮兵南下, 攻破京城。夏哀宗與文武大臣逃亡至淮河以南,但在渡河時,哀宗意外落水身亡。
彼時, 哀宗還有一個尚在繈褓的兒子,可國破家亡之際,幼兒能有什麼用?大臣打算另立新君,但宗室遍布全國, 不在身邊,一時確立不下來。
故商討過後,朝臣們決定繼續南下, 先到西南避亂,再立新君。
為什麼西南會成為南渡的第一個選擇呢?
從軍事角度說, 西南地形複雜, 女真的騎兵不擅長山地作戰, 攻破不了西南的防線。但更重要的是, 西南大量屯兵,至少十萬之眾。
為什麼會這麼多, 就要從一百年前說起了。
謝玄英曾擔任過貴州巡撫, 平定叛亂,同時,程丹若在這裡設立生民藥行,溝通雲貴川。
後來幾十年間,西南大小的叛亂不勝枚舉, 朝廷屯兵從未斷過,一直不曾少於三萬。
等等,三萬合理,十萬哪來的?我可沒有胡說。
1722年,後夏的開國皇帝祝明以“驅除女真,再續正統”為口號,正式起兵,當時兵力就有十萬(記載是30萬,但據我考據沒這麼多)。
能招到這麼多兵力,原因很簡單。
此地尚武。
西南開化程度低,部族間鬥爭激烈,又有毒蟲鼠蟻、豺狼虎豹,危險性極高。但又多藥材、茶葉、辣椒,還都在深山老林(昔年程丹若和夷人合作,派人教他們種植藥材辣椒,這就導致好藥材的原產地都是夷人的地盤)。
這孤身收購太危險了,商人們為了安全起見,就養成了雇傭鏢行的習慣,專業人士,專業向導,精通當地土語,一下降低了被殺人劫財的危險。
有了需求,就會出現市場,西南鏢局如雨後春筍萌芽,並且逐漸開拓業務,不拘泥西南一地,整個南方都能走。
換言之,形成了地方產業,許多城鎮整個鎮子除了種地的,就是走鏢的,慢慢也打出了名聲。
異族入侵,國破家亡,大地主們為了保住腦袋,自然不惜錢財,捐錢出人,招兵買馬,這才輕輕鬆鬆招到了十萬兵馬。
後來的發展大家也都知道了,祝明占據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並在八年後擊退女真,光複夏朝,史稱後夏。
這裡有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
祝明自稱宗室,乃是四川蜀王一係,可之前搶救性發掘陵寢,意外獲得了夏朝帝王的骸骨,驗證了下DNA,發現他與末代皇帝不匹配。
考慮到皇室的血脈混淆概率低,我懷疑,祝明可能和前夏皇室沒有血緣關係,他是宗室子弟的養子。
我也不是胡猜,有段記載非常有趣。
大概是說,祝明在起兵前曾經受過傷,在生民醫館治療時遇見了後來的大將軍赤瀧。祝明見赤瀧武藝過人,就起了招攬的心思,東拉西扯,互攀交情。
赤瀧說自己在醫館裡進出十餘次,每次都僥幸未死,因此認為自己身負使命,必定要做一番大事業。
這話雖然被屢次提及,還寫入了後夏史,但我覺得他不是吹牛就是中二。
祝明就說,我和你也差不多,曾經三次進出此地,一次幼年,一次少年,一次就是今天,閻王三次不收我,可見要我成就一番偉業。
兩人遂結拜為兄弟,攜手起兵。
為什麼我不認為祝明說謊呢,很簡單,生民醫館確實是個特彆的地方。
這是程丹若在西南開設的藥行,一方麵買賣藥材,提升本地經濟,另一方麵也提供一定的醫療。
如果大家去過貴州,參觀過藥行的遺址,會發現藥行隔壁有一個小院子,名為慈幼局。這是專門收養嬰兒的地方,約有三十餘個保溫箱,每年冬天都會免費收養早產兒或棄嬰。
也就是說,如果貧寒人家怕冬天養不活孩子,可以寄養到慈幼局,過了冬天再接回去,棄嬰養足月份後,安排善人收養。
但在雲貴川三地,四川是最後才設立生民藥行,我專門翻了藥行留下的資料,有說法是,當年蜀王熱愛醫學,經常煉丹製藥,所以本地藥幫發展得很好,生民藥行難以搶占市場,隻在成都開了家醫館。
祝明是宗室,隻要不是落魄到極點,幼年生病也該是請大夫到家中醫治,而不是送到醫館,就算是送,也該選擇更值得信任的本地醫館吧?
他說在生民醫館進出三次,未免太過奇怪。
因此我大膽猜測,他是被無嗣的宗室在貴州秘密收養,後帶回成都的。
在此之前,祝明就生活在慈幼局,他可能是棄嬰。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他立國之後,多次強調複立惠民藥局,並設立安樂院,供病人療養。
當然,這和他在戰爭中嘗到的甜頭不無乾係。
西南因為程謝夫妻打下的底子,軍醫的人數不少,每有戰事,還會從京城派學醫的內侍支援。
祝明和建州的戰爭中,傷亡率一直大大低於女真,這全依賴於西南的藥材和完善的軍醫製度。
而世事就是如此神奇,程謝夫婦創立了這個製度,祝明推廣並完善了它,150多年後,又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一代傳一代,文明就此前行。
……
好了,說了這麼多百年後的影響,讓我們言歸正傳,說說西南在16世紀後期的重要性。
最淺顯的一點,便是謝玄英通過舊部,牢牢把控住了西南兵力。這無疑是一個莫大的威懾,畢竟單純的文臣搞他就搞了,有兵馬的人就得掂量掂量,人家會不會一氣之下搞一波大的。
不過,謝玄英有生之年,都不曾動用過這些人為己謀利。相反,他多次調動西南的兵馬支援各地。
前文說過,黔地尚武,民勇眾多,夏朝後期廣泛使用募兵製,緬甸入侵雲南,福建、江西、湖廣等地爆發動亂,除了本地衛所,征調最多的就是西南。
頻繁的戰事鍛煉了基層軍官,後來的武舉考試中,有不少武進士就是出身西南之地,算是一個大型的軍事培訓基地了,隻不過都是真刀實槍打出來的。
此外,因為謝玄英提拔了許多夷人軍官,生民藥行修建了許多驛道,大大加快了漢夷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