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倆抱頭痛哭之時,小男孩已經叫來一群人,各個扛著鋤頭、拿著鐮刀,氣勢洶洶,像是要打架一樣。
見到眼前的情景,他們一愣。
傅玉麟上前和他們交涉,“我們拍電影來取景的,順便送王五柱王叔叔回家。”
帶頭的村長一愣,“你說啥?我家五娃子?”
“是五娃子,是五柱子啊!”人群中當即跑出一個老婦人,不小心跌了個跟頭,爬起來就衝向王五柱和老太太,掰著王五柱的臉露出來給大家看,“看清了沒,是五柱子。五柱子回來了,五柱子回來了!我的幺兒啊,你回來了啊!我的幺兒。”
見狀,大家紛紛圍上來。
有個斷了隻手殘了條腿的中年人單手把他提溜起來,讓他轉個圈,咧嘴大笑:“完完整整的五柱子!沒缺胳膊沒斷腿!”
慘遭圍觀的王五柱叫了一聲:“二哥。”
是堂兄。
他也是出川的壯士之一,因為傷殘退下來,反而保住性命回到了家鄉。
父輩四兄弟,四家十八子,全部入伍了。
二哥道:“你四個哥哥都在犧牲的名單上,大家都說你也凶多吉少,怕是沒被統計在名單中,沒想到你居然回來了。回來好,活著回來好啊!咱們村走出去的兒郎們活著回來的算上你,也隻有九個人。”
有人替他們高興,有人想到自家犧牲的孩子,默默垂淚。
村長沉得住氣,忙將老譚等人請進去。
家家戶戶的房屋都很低矮、簡陋,十戶中有九家的門上貼著白紙,有些已被風雨吹化,剩下一家也沒貼紅紙春聯,毫無過年的喜慶氣氛。
村長家算是比較好的房屋,青磚瓦房帶小院。
到堂屋坐下,王五柱向大家介紹《出川》劇組成員,還有和他一起回來的幾個老兵,“也是咱們天府之國走出去的兒郎,借著劇組來拍電影,求老板捎我們回家,他們家比我要遠一些,打算等拍完電影再回去。”
幾個老兵是這麼打算的。
他們和找上門的王五柱不一樣,他們收了錢,當然要辦好事。
村長聞言就道:“哪個城哪個縣哪個村的?我叫人替你們先傳個信兒回去,好叫家人高興高興,能活著回來不容易啊!你們都是怎麼回來的?”
王五柱咬咬牙,沒有隱瞞:“我們都是被裹挾到香江的,不想跟著走的都被斃了,不止一個兩個。到了那裡,我們無處可去,入境就被收走武器,遊蕩於街頭巷尾,困了就路邊躺一躺,後來鬨大了,傷了人,香江當局就把我們安置到難民營中,住紙皮屋,做苦工,工作不好找,隻有很少一部分難民才能領到救濟。我們是遇到好人,就是電影公司的陸明珠陸小姐,她讓劇組送我們回家。”
他很感激當初提醒他的七叔,此生隻怕再難相見了。
“陸小姐?是在咱們村蓋學校的陸小姐嗎?”村長反應很快,“我們村蓋了個小學,鄰村也有,就是陸明珠陸小姐和侄子陸慎一塊掏錢蓋的,是香江的明珠投資公司,還在鎮上蓋一所中學,不僅免學費免課本費,女孩子還有糧食可領!”
王五柱知道陸明珠,但不知道陸慎,“我不知道,我以前住難民營,不了解富人區。”
老譚道:“是她。陸小姐的侄子就叫陸慎,又名陸平安,姑侄倆有一間合開的公司叫明珠投資公司,沒想到他們會在這裡蓋學校。”
對陸明珠和陸平安的善良,又有了新的認識。
王五柱的母親連聲念佛,“謝謝陸小姐,謝謝陸小姐,她真是個好人啊!”
因小兒子被他祖母緊攥著手,王母拉不上,就招呼大兒媳、二兒媳,“走走走,咱們去殺雞宰鵝,好好款待這些把五柱子送回來的同誌!”
雖然自己家的孩子犧牲了,但看到王五柱回來,全村人都很高興。
百多戶人,男女老幼都來幫忙。
當年不能出征的老弱婦孺中婦人已老、孺子長大,提水、乾活,動作麻利,像行雲流水一樣,惹得王五柱忍不住再次落淚。
也有人家不用村長開口,直接把自家空屋子收拾出來,給劇組人員居住。
都很熱情,很真誠。
沒有一個人提及吃住的費用。
老譚暗中下決定,拍完相關戲份後給他們留下一筆錢,離開後到城裡再采購一批生活用品或者文具課本寄到村裡,就像陸明珠和陸慎一樣。
而此時的陸小姐不知學校已建成使用,正坐在豪華大屋裡,伏案寫她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寫累了就看信拆禮物。
《出川》小說已經連載過半,戰事激烈,死傷無數,已有數支部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沒,《明珠日報》的銷量漲到十五萬份多一點,還有許多讀者紛紛要求重印前麵的報紙,因為他們要看前麵的章節,樂壞了報社的上下職員。
光是讀者寄給知微的信件和禮物,每天就得由三個職員負責收取、整理。
本來打算轉寄的,但數量太多,陳總編又知道知微就是陸明珠,就開他剛花8800港幣買的小轎車給陸明珠拉過去。
每天送一車,天天不落。
上官紅和查理帶人整理,不需要陸明珠費心,但信得她自己看,根本看不完,畢竟她還得繼續寫作,不能把所有時間都用在看信上,就規定自己每天看兩個小時的信,上午和下午各看一個小時,當作休息。
非必要不回信,實在是回不過來。
禮物也很多,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什麼都有,居然還有人給她寄錢。
這個不留地址的讀者第一次給她寄鋼筆、寄文房四寶和1000英鎊,第二次給她寄好幾塊衣料,還都是好料子。
可惜,隻適合做男裝。
這是把她當男人了。
陸明珠哭笑不得,這又收到她第三次寄來的東西了。
用她來稱呼這位讀者,是因為通過筆致柔弱的三封信和上麵淡淡的香味,陸明珠覺得她應該是個女讀者。
這位女讀者在第三封信裡說她兒子孝敬不少好東西,她分一點給知微先生補補身子。
陸父進來就看到老太太以她身子弱需要滋補為理由而讓自己給她購買的一些補品堆在茶幾上,差不多是總數量的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