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對張良的仇恨來源一時半會兒也很難說清楚, 可能是意識到。
張良美其名曰的合作,不過是把項家當做一個全能“提款機”,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的,每次的方案又說不了多少,藏著掖著地根本沒把他們當作是一家人。
不說一家人,起碼得是一起作戰的兄弟吧?顯然隻有項家人是這麼想的。
項梁和項羽在商量下一個方士找誰的時候,那邊被項羽惦記著的張良也收到了消息。
消息來源不是他的情報網,這是對他來說最致命的。
這個消息,甚至是從劉邦那裡知道的。
劉邦當然不會有情報網這個東西, 即使是有也不是現在這個時候,怎麼也得等到他加入爭奪地盤的時候。
所以, 這情報來源……
也不是蕭何, 是上頭一路傳下來的。
關於方士們極其努力,已經有超過二十位方士成功研製出來了火藥,威力還不錯。
現在征集大家的意見, 劍指何方。
擱這兒求策來了。
張良一看就知道, 嬴政這是在學天書呢, 讓百姓給他提意見。
張良覺得這個方法真的, 隻適用於天書。
換在嬴政身上是成功不了的。
一方麵是提出意見需要有一定的水準,也需要有相應的膽量,朝堂上多的是看得清局勢, 但是沒膽子忤逆君主的人, 最後和王朝共沉淪。
另一方麵則是,才修生養息沒多天, 黔首們還沒過上幾天的安生日子,怎麼會有人支持出征。
天書的煽動性再強,大家也知道, 一旦打仗,徭役也好、兵役也罷,高高在上的掌權者怎麼能知道黔首的苦。
還沒等沛縣出問策的反應,張良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布局,到時候一旦有黔首叛變,他的人就能第一時間整合這些散兵遊勇,到時候給秦朝蓄力一擊。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十分之殘忍,對張良而言。
老秦人支持嬴政,也就罷了,畢竟他們是鐵血秦推,嬴政單推人,基本上不會反對嬴政提出的意見,哪怕這個意見可能需要用到他們親朋好友乃至他們自己的生命去填,甘願成為把大秦推向高峰的那個助力,即使自己看不見那一刻。
這些人張良原本就沒有策反的打算,本身也沒辦法策反,這是大秦的根基,是他們能打敗六國的根本,短時間內想要瓦解是不可能的。
要麼等著嬴政把這些人消耗完,要麼就隻能細水長流,一點點從根裡腐化,然後挖這個牆角。
張良一開始的目標就對準了和他一樣原本非秦國的人,六國人對秦的歸屬感還沒有那麼強,之前的煽動就是的,有理有據,再加上充沛情感,簡直是作為炮灰,阿不,作為盟友的理想型人選。
但是,誰能想到,以往還有些許惦念舊國情懷的這批人,居然沒有被張良攛掇成功。
他們甚至很理智地考慮關於自己什麼時候上戰場合適。都想著通過秦的軍功晉升的製度給自己撈點好處呢。
無他,單純是因為嬴政都動作一直都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