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第六十一課 民心所向(1 / 2)

聽到了熟悉的名字, 許多老百姓都麵帶喜色,之前聽到英雄早逝的沉默一掃而光:“這個我聽過!”

對於隻有從史書和文人詩賦中才能窺見風采的周瑜、或者是更少數人才會了解的荀彧, 諸葛亮明顯是個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名字。

尤其是明及以後。

對於他們來說,荀彧是什麼出身,周瑜又做過什麼,都是一種幾乎沒聽過的純故事。而諸葛亮是誰?

話本看過吧?說書先生講過吧?

這可是能呼風喚雨的神仙!

雖然天幕說了火燒赤壁是周瑜的功勞,那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總知道吧!……哎呀還有空城計呢呀,他們可是都聽過的,臥龍啊這是!

現在要講諸葛亮了嗎?

大家精神抖擻。

劉禪也正在蜀地和諸葛亮一起看天幕。

當時他去參加那個皇帝的“策略遊戲”,因為他本人還頗有點看風向順水流的天賦,又肯聽勸、會低頭,也沒想過要爭霸什麼的, 所以兩次遊戲活得都還不算太短。

就是那次他給諸葛亮開了觀看直播權, 導致出來之後諸葛亮從頭到尾給他複盤。

劉禪聽得犯困,但又不敢睡, 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相父都要詢問原因, 然後再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劉禪很委屈。

——這兩趟複盤下來比玩遊戲還累,困得他頭都直打跌, 還好最後相父沒有逼迫他寫“玩後感”,不然真的短時間內都不想再看到他了嗚嗚。

不過這次他倒沒犯困。

聽了魏那邊早期的戰爭, 又聽了自家老爹和吳那邊聯合的戰爭, 眼看終於到了自己家, 他高高興興看向諸葛亮:“相父!”

天幕前後所給出的信息都太令人深思,比如三分歸晉、再比如外族分權,諸葛亮猶自心中歎息,憂心忡忡,抬眼便見劉禪不摻雜質的眼神, 那憂愁便被他壓到了心底,轉而換上溫和的笑。

“臣在。”

臣與陛下一同觀看。

李曉詩說道:“三國的故事流傳下來的有太多了,就連課本也沒法一一說全,書上的三國這一課,隻有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所以我決定在這裡介紹一下諸葛亮。”

“三分魏蜀吳,這是我們現在很多小孩子都知道的,但是大家也很難說出三家到底是怎麼發家的,特彆是大家管三國一般都叫魏國吳國和蜀國,但其實叫蜀國是不對的。劉備政權雖然是在蜀地,但劉備他們是‘漢’。”

“劉備三兄弟一步步慢慢走來,靠的都是自身的努力,以及‘漢室宗親’的名頭。他是漢家的人,劉姓的人,和劉璋劉表他們一樣,都是漢室的。所以劉備政權是漢,劉備集團的人畢生的追求和口號就是光複漢室——和其他政權想要自立的觀念不同,劉備他或許更願意成為另一個劉秀,拯救傾頹的大漢,做另一個漢光武帝。所以,稱呼蜀、或者蜀漢,那在他們看來其實是一種貶低,他們是漢,可以稱季漢。不過後世人稱蜀其實也隻是因為方便而已,不是真的有惡意的。”

這其實也都是李曉詩才知道的,畢竟不管什麼作品,基本也確實都是把劉備當做蜀的,等知道了這個,她立刻在心中小小地懺悔了一下,然後也在直播中先說明了這一點。

“劉備一步步發家,但他既沒有潁川荀氏,也沒有廬江周氏,他既不是袁紹那樣四世三公家族底蘊深厚,又不像孫堅那樣有兵能拚,即便他作為劉姓人,要在這種時候打拚也是很困難的。漸漸地,劉備發現,他身邊有能打的兄弟,但是缺一個運籌帷幄定江山的謀士——”

“他各處去求人才,最終在徐庶的推薦下得知了臥龍諸葛亮,這也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李曉詩把課本翻到知識拓展,這裡除了諸葛亮的簡單介紹,還有她在課堂上記下的老師補充的一首詩。

“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後,諸葛亮輔佐劉備,籌劃謀算軍政大事和內政,後來被任命為丞相。君臣相和,被傳為佳話。”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托孤大臣,統領劉備政權一切大小政事,蜀地內外均對他佩服有加。”

君臣相和啊。

諸葛亮有些恍然。

主公,先帝。

驟然提及過去,總覺得已經過去很久了。

“因為劉備走來的不易,集團內幾乎是什麼樣的勢力都有,當時季漢內部的階層很混亂,各種階級的人在這裡。也不是說他們壞,亂世的好壞都已經很模糊了,大家都是為了自己階層的利益——劉備死後,如果不是諸葛亮調和有方,內部早就亂起來了。”

“諸葛亮忠於職守、公正無私、治蜀有方,他多次出兵北上伐魏,但都沒有成功,最後在北伐途中生病離世,這就是‘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老師給我們補充了一首詩,是後世唐代的詩人、我們的詩聖杜甫所做,題目就是《蜀相》——其中最後一句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原本在聽自家相父和故去的老爹的舊事,沒想到突然跳到了諸葛亮辭世,雖然在之前的史詩裡就看到過了,但劉禪還是忍不住有些驚惶。

他哀戚地望向諸葛亮,悲傷又急切地喚道:“……相父!”

但他勸不出不要北伐的話,也勸不出讓諸葛亮少做些事的話。

之前天幕說了,相父多半是累死的。

但益州現狀,相父如果休息了,又有誰能依靠?父皇去世時可是讓他聽相父的話的。

諸葛亮回以安撫地一笑,把重重憂思都放到了心底最深處。

出師未捷身先死……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可即便如此,又怎麼能不出師呢?

天幕曾經顯示,薑維會接過他北伐的大旗,繼承他的遺誌。

但內呢?

伯約北上,陛下卻已降鄧艾,足見內部已經混亂到什麼地步。怕是連一個有力的主戰的聲音都沒有了罷?

蜀地易守難攻,本就為難啃的骨頭,最終卻比江東還要更早滅亡。

可他雖然知道了未來,卻始終看不破命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