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第六十三課 八王之亂(2 / 2)

“司馬懿的長子是司馬師,司馬懿死後,司馬家的一切理應由長子繼承,所以當時家族的一切事務都是司馬師掌管的、包括魏國的軍政大權。司馬師自小名聲就很好,少有美譽,風采過人,被稱為有雄才大略之人。而這一切在魏國的政事上都能看得出來。他接手重任後,朝廷上下秩序井然。”

“但司馬師有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他沒有兒子。作為一族長子、怎能沒有後繼之人?於是在司馬懿還活著的時候,就將另一個兒子、也就是司馬昭的兒子過繼給了司馬師,來為司馬師繼承香火。”

聽到這裡,司馬炎的臉上有幾分不甚明顯的扭曲,然而他一忍再忍,還是把那股鬱憤咽了下去。

天幕提起他死後會有八王之亂、批判大晉的種種不好,他都可以理智對待,但唯獨這件事、唯獨這件事,唯獨這個人——

“這個被過繼過來的孩子就是日後的齊王,也是司馬懿非常器重的一個孫子,叫做司馬攸。”

“司馬攸年幼時就很聰慧,熟讀經史,在祖父和父輩的庇護下成長得一帆風順。司馬懿對他的培養也完全是按照皇帝繼承人的模板來培養的,司馬攸成長為一位清和平允、親賢好施,美名遠傳的人。更是成為了當時的楷模,風頭一度蓋過了親哥哥司馬炎。”

“司馬攸成為了司馬師的嗣子,如果司馬師以後成為皇帝,那司馬攸自然就是下一任君主,他這樣一位堪稱端方的人,自小學習的也不是陰謀歸算之計,而是治經博書,他若成為皇帝,未必會是一位混沌之君。但很不幸運,司馬師很快也病故了,當時司馬家並未起勢。”

“司馬攸年紀尚小,即便名聲和能力都很好,也撐不起家族的宏大目標,於是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攸的親生父親,就暫時代替大哥接過了司馬家的重擔。”

“後來司馬昭成功讓天下之人都知道了魏帝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司馬昭的心腹卻都被司馬炎籠絡了過去,一直以來支持愛護司馬攸的司馬懿和司馬師都已經去世,他又是個溫和之人、看重禮教法度,在這等境地中,他無法違背本心做出什麼為自己謀算的事。”

“司馬昭曾以魏文帝曹丕和曹植的事情告誡過司馬炎,不願讓他有朝一日傷害自己的手足。司馬昭的妻子、司馬炎司馬攸的母親也曾憂心不已,認為司馬炎恐怕無法容忍弟弟,她十分擔憂司馬炎會害了司馬攸性命,直到臨終前還在告誡司馬炎。”

“晉朝建立後,司馬炎即位。無論皇位是從曹魏那裡奪來、還是從司馬家長房一脈得來,這都有些得位不正的意思,所以司馬炎即便沒有忘記父母的話,對司馬攸也一直都是很忌憚的。”

“但司馬攸為人和善,一心為國。在分封製重啟後,各諸侯王封地內的官員都是自己任命的,司馬攸卻依然讓朝廷任命;司馬攸也拒絕收受朝廷的錢財支援,堅持靠封地就可以養活自己,不願白拿中央的;每有天災,司馬攸便都會下令為封地內的百姓減輕賦稅,還會賑災賒貸。”

越念李曉詩越驚訝,這裡竟然還有這麼個人呢?

而且聽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個很好的人啊,不說能不能當個好皇帝,但最起碼作為一個諸侯王,他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對百姓,都已經遠遠超過其他人了。

還會減輕賦稅……說實話,看晉朝的東西久了,她甚至覺得會給百姓減稅就是件很了不得的事了。

更彆說這司馬攸還會賑災安民了,這樣一比,其實他更適合做結束亂世後整治國家與民休息的皇帝吧?

最起碼比那個“何不食肉糜”要好吧?

“就連後邊的漢趙皇帝劉淵,司馬攸也早早看出了他的不安於室,曾向司馬炎進言過,奈何未被重視。”

劉備:?

漢趙是什麼漢……

“司馬炎的下一任繼承人是司馬衷,是個呆傻之兒,許多大臣都曾上書讓司馬炎更換一個繼承人,換其他的兒子。但或許是自身‘得位不正’讓他心有不甘,他始終不願意。”

這其實很好理解。

司馬炎的嫡長是智商有缺,但如果可以不立嫡長、立賢,那當初司馬攸賢名遠傳,司馬昭是否該把位置給司馬攸?

現在司馬攸賢名更甚,他又是不是該把位置還給司馬攸、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所以無論如何,不管是為了安自己的心還是把立長不立賢個坐實,司馬炎都是不肯換繼承人的。

“隨著司馬攸民心越盛,在軍中的口碑也日益壯大,司馬炎對他的猜忌到達了頂峰。他聽從了奸臣之見,下令讓司馬攸儘快趕回封地,遠離中央;但司馬攸見到了幼主司馬衷的癡笨,本決心要做輔政大臣,為大晉的將來儘心,誰知卻要被趕走,他自然是不願的。”

“朝中大臣們也有許多對此表示抗議,就連當初和司馬炎很有交情、甚至是司馬炎死忠的人都站出來反對了司馬炎的決定,因為無論如何,司馬炎既然不肯換繼承人,那司馬攸都是最適合輔政的人。哪怕不是為了私、隻為了晉朝,也不能這樣做。”

“可司馬炎一意孤行,把朝堂上下反對的聲音清掃一空,連自己的親信也都發落了。”

“司馬攸鬱憤難平,生了一場重病。他向司馬炎請求,自願去為亡母守靈,但不被允許。司馬攸病重難行,而司馬炎的詔書再次送到,命他即刻上路。”

“於是司馬攸隻得收拾打點好自己,強撐著病體覲見司馬炎請辭。”

“後來,他吐血而亡,年三十六。”

“而隨後司馬炎去世,他一意孤行立下的癡傻太子、精挑細選為太子選好的皇後、以及清洗了一乾死忠後剩下唯二能用輔政大臣,一手帶來了八王之亂、造就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所以,西晉真的是一開始就沒有救嗎?

或許有救,或許沒救,這都是說不準的。

——司馬家得位容易嗎?

不容易。

魏國坐大離不開東征西討,司馬懿遠征遼東,抵禦諸葛亮北伐,為曹魏立下無數功勞;前後送走了曹操曹丕曹睿等幾代皇帝,無論是壯年還是幼年登基,天下都需要他們去一起打拚、去守護;而魏國後期朝堂勢力紛雜,司馬氏又為了謀位要為了皇帝去一一拔除這些釘子,消弭這些隱患。

祖孫三代的隱忍和謀劃,豈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容易可以概括的?

——司馬家得位不容易嗎?

容易。

曹魏發家、從曹操帶領一幫弟兄們起,一路顛沛征伐,收文士攬將才,為了興複漢室死去了多少英才,為了大業又死去了多少弟兄,父子日以夜繼的積累、上下無數英魂的犧牲,才換來曹魏的立足,換來了一切的基石。

而司馬家僅僅作為為這基石添磚加瓦、並在這一切基礎上加以修繕與完善的人,又豈能說是不容易?

天下紛擾,權力之爭,本就不是簡單的是與否、對與錯能夠概括的。

隻要能得到天下、並善待天下,那自有百姓來為你正名。

可司馬家的問題在哪裡?

可能真的是猜疑陰謀久了,那刻在骨子裡多疑讓司馬炎這個與上兩代一脈相承的繼承人徹底陷入了牛角尖。

而這個陰謀家環境中成長出的、被陰謀家以精心嗬護培養出的,或許可以算得上唯一一個不染陰謀的、清和平允的、有“正統”之風的繼承人,卻因為命運的無常,與為他準備的位置失之交臂。

但命運就是命運,在尚且還算是有能力的人接連去世後,這個家族之中剩下的,就隻有愚蠢又無能、鼠目寸光殘忍詭譎,野心比能力大的廢物們罷了。

並非天命難違,隻是司馬家的氣運或許在他們成功拿下皇位後就已經徹底消耗殆儘了。

司馬攸這個在後世史書中堪稱完美的親王,最終也隻不過是給西晉這個充滿悲情/色彩的朝代多添了一筆“薛定諤的未來”的可能罷了。

每每眾人回想起那個混亂的年代、那林立的政權、那慘不忍睹的一切,或許會忍不住設想一下——如果司馬炎把位置給了司馬攸、或者司馬昭把位置給了司馬攸、再或者司馬師沒有死那麼早,那還會不會有之後的紛亂。

也僅此而已。

釀成這一切慘劇的,始終都是司馬家的那些王。

司馬家注定要隨這發爛了的大晉一並長留青史、以負麵的姿態,高掛恥辱柱,與那些殘暴不仁的“胡”一起,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向萬萬千千百姓贖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