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第八十五課 濟世安民(二合一加更)……(1 / 2)

“開皇十九年, 也就是公元599年,這個人在武功的李家彆館出生了——他就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後來的太原公子, 李二公子。”

“在這位公子四歲的時候,有自稱會相麵的書生來到了家裡拜謁李淵。在他看到了李淵後, 當時就對李淵說,公, 貴人也, 且有貴子。也就是說,‘哎呀,您是貴人啊!而且家裡的兒子也是顯貴之人!’”

到了講故事的部分,李曉詩講得很順溜, 自己也很開心:“等見到李淵家的二公子後, 這相麵書生更驚訝了, 又對李淵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矣!’也就是說呀——這個孩子有龍鳳的姿容、天日的樣貌, 之後一定能夠濟世安民啊!”

“後來等到書生離開, 李淵擔心這個人出去亂說會給家裡帶來災禍,就派人去滅口,結果沒能找到人,他覺得這個書生一定是仙人,所以就采用了這個書生的評價,給年僅四歲的二公子起名叫做‘世民’——這也就是我們日後的唐太宗,李世民。”

聽李曉詩這麼個小姑娘一口一個“我們世民”“世民四歲的時候”,李世民心裡彆提多彆扭了。

就是吧,誇是可以誇的, 聽著也舒坦,但……嗯,誰懂啊?

這麼老大個人了,還要被一個小女孩兒把幼時的事提出來講,怪不自在的。

兩側貞觀眾臣們倒是聽得津津有味,個個高高興興,一臉欣慰,與有榮焉似的。

李曉詩:“那我們的唐太宗此時還沒有登基,也沒有及冠,還沒有成年,他還不是唐太宗,他也不是大唐陛下,他現在隻是一個二公子。”

“李世民幼時就天資聰穎,機智敏銳,看待事情十分有眼光、還很果敢剛毅,不拘小節。像這樣的一個少年人,未來會成長為什麼樣子,沒有人能夠估量。”

……怎麼不能估量?

就算以前不能估量,現在也能了啊!

尚還年輕的李淵瞅著剛出生尚在繈褓裡的二兒子,歡喜又憂愁。

這可是未來締造貞觀盛世的唐太宗啊。

既然天幕已經把他會在隋末參與叛亂、並成為了接替隋朝的唐朝皇帝之事說出來,那現任皇帝、楊堅,他肯定不會輕易放過他們家的。

而就目前而言,現在想要起兵反隋根本是行不通的,當政者是楊堅,又不是隋煬帝那個目空一切的傻子,李氏不可能反叛的。

就算起兵,也一定會被迅速鎮壓,更彆說隻要動腦子想想就知道幾乎不可能有人會來響應他們了——即便他李淵是之後的大唐皇帝,即便他們李氏是之後三百年天下的主宰。

這次的天幕對他們而言,是劫,是大劫。

李氏一定會遭遇滅頂之災的。

但……

看看繈褓裡對世事尚且一無所知的二兒子,李淵驀地長長歎了口氣。

有了隋煬帝的“光輝事跡”在前,又有“必將濟世安民”的小“二公子”在後。

為什麼他總覺得,李家的命運會因為這個小嬰兒而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呢……

陛下、隋文帝,楊堅他——

嗯……

很難說啊。

先聽聽天幕之後怎麼說再看吧。

“四歲時就有這樣的奇遇,那這位李二公子的傳奇,是從什麼時候正式開始的呢?”李曉詩晃晃頭上的珠花,道,“其實早就開始了,李世民少年從軍,從此,他的光芒就沒有被遮擋過,一路大放異彩。”

“我們現代的話來形容當年早亡的小霍將軍人生履曆時會說,是‘小說都不敢這麼寫’的開掛人生,這句話用在咱們李二公子身上同樣合適。有很多人說,縱觀李二公子的這一生,是完完全全給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沒有虛度任何光陰的一輩子’。”

“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在雁門受突厥圍困,李世民當時受到了招募前往救援,他從容獻策,步下疑兵之陣,幾乎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嚇退了突厥,救下了隋煬帝。”

“這一年,他十六歲。”

十六歲,僅僅隻比李曉詩大那麼三四歲。

即便是等到李曉詩十六歲,那十六歲的她依然會是處在溫室的象牙塔中、不受任何風吹雨淋,被精心澆灌嗬護的花朵;而李世民,早已身在軍營,出生入死,並以智計退敵大軍,初露鋒芒。

秦。

蒙恬撇嘴。

十六歲怎麼了,他們家陛下還十三歲就登基了呢。

不就是十六歲獻計救了皇帝麼,至於這麼誇麼,都是“千古一帝”,誰還比不過誰了似的。

嬴政倒沒想到這方麵,他正專注地聽李曉詩說那位滿分皇帝的事跡。

之前絲綢之路的特色課時,作為“千古一帝”,其他人員似乎都是默認了他和劉徹李世民是自成一團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隻有一個層次的人才有話題,除了李曉詩。

當時的二百多天裡,他和李世民之間門是有交流的,交流還不少,每天都會有互動,但受於平台掣肘,聊的內容很有限。

更彆說華夏自古都有王不見王的說法了。

皇帝們湊堆,其實彼此之間門都是很淡的,更像君子之交,行止都內斂守禮,就連漢武帝那個看起來很外向的人、在課堂期間門對他和李世民也都是保持著一種疏離的距離的,所以,他對李世民的了解並不算多。

眼下聽到李曉詩說起這個人,那自然是多了幾分好奇與探究。

他也想知道,這樣一個雖然和“秦皇漢武”一起位列“千古一帝”、但在後世百姓中的評價卻要遠遠甩開“秦皇漢武”一大截兒的“六邊形皇帝”,究竟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彆以為他之前看李曉詩上傳的後世視頻時,沒看到那些“彈幕”上的:寧穿貞觀不穿秦。

……哼。

“大業十二年,李淵到太原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和他父親一起到了太原。盛極一時的李唐王朝、被時人稱為太原公子的李世民,一生的輝煌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李曉詩措辭都很儘力地在“文縐縐”了,但除了能加幾個新入知識庫的成語進去,收效甚微:“李淵李世民在太原的時候,隋王朝已經如同海上的浮木,正風雨飄搖,行將就木,天下大動,叛亂四起。”

“當時,李世民還和父親一起,剿滅賊酋魏刀兒的起義,平定了這一場反隋叛亂。”

大業十一年十六歲,這個時候當然是十七了。

同樣的年輕。

“後來,李世民預料到隋朝一定會走向滅亡,就開始施舍錢財,蓄養結交各種能人豪傑,為將來做準備。之後李淵在李世民的鼓動下,正式起兵反隋,也就是曆史上的晉陽起兵。”

聽到李世民鼓動李淵起兵反隋,楊堅的表情沒有什麼變化,就好像那個被反的完全不是他的王朝、他不是什麼隋的皇帝一樣,依舊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天幕,神情間門又似有思索之意。

少年英才,十幾歲就能帶兵獨當一麵……這還隻是武功、而且上次的遊戲,這個少年力壓他楊堅,成為第一,是乃文治。

文治武功都極為出彩……

唉。

楊堅歎氣。

難怪他會成為李淵下一任的皇帝,估計也是早早就從太子過來的。

有這樣一個兒子,誰不重視?誰不放心托付全部?

而且這應該還是嫡子吧?

……這簡直是上天對李淵的眷顧。

楊堅心裡泛酸,羨慕已經快要凝成實質,滿滿當當地從心底溢出來了。

上天何其厚待李氏、何薄於隋啊!

李曉詩掃一眼記下的時間門節點,繼續道:“大業十三年,晉陽起兵,李世民率軍攻下河西,被李淵任命為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三軍。”

“同年,他大敗隋朝老將宋老生,鋒芒直指長安。”

“取下河東後,李世民開倉賑困,引得無數豪傑爭相投效。而且他整軍嚴明,紀律嚴肅,一路勢如破竹——”

這是十八歲的李世民。

少年意氣,無往不勝。

“公元618年,隋恭帝禪位給李淵,李淵登基,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

“武德元年,李淵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兼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同年,李世民率軍迎戰薛仁杲,麵對十萬餘眾的敵軍,在淺水原大破擊之,薛仁杲降。李淵加封李世民為太尉,節製關東兵馬。”

這都是搜集來的信息,又有多次的預先模擬,李曉詩隻看著筆記上記下的關鍵詞也能流暢地捋清並講述。

她道:“武德二年,劉武周部下宋金剛氣勢強盛,唐接連丟失城池,李淵決定放棄河東,據守關西,最後在李世民的自告奮勇中,命他率軍出征。”

“李世民奔赴龍門關,踏冰渡黃河,和宋金剛的大軍對峙。”

“武德三年,李世民剿滅宋金剛,擊破劉武周勢力,收複失地,也收複了一名有力的助手,尉遲敬德。”

“同樣是武德三年,李世民帶軍征討王世充,接連幾次大敗他,最後把人圍困於洛陽,僅僅孤身逃脫,投奔竇建德。”

“武德四年,李世民在武牢關以少勝多,擊潰竇建德大軍。”

“同年,逼降王世充,定太平。”

“李淵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

這些人李曉詩其實一個也不認識,但這不妨礙她在說出李世民這一長串的軍功時內心被深深觸動,忍不住跟著激動起來。

這時候的李世民才多大啊,跟她親哥李瑉差不多,但已經身經百戰、鋒芒畢出了——這真的很酷很帥很厲害啊!!

激動的又何止李曉詩一個。

在李世民聽來聽去都是自己少年時候的事、如坐針氈之時,兩邊的貞觀眾臣個個紅光滿麵,仿佛在聽自家孩子的成績一樣,個賽個的興奮。

尉遲敬德更是就差哈哈大笑了。

——給天下人看的這份、陛下的“履曆”中……有他!

李世民:……

有點懂,但不想懂,因為很尷尬……

“當時天下已經逐漸安定,李世民就開始醉心文史。他開文學館,設置了十八學士。李世民經常與學士們討論學問到半夜,沒有任何架子,崇尚學識。”

說到這段,李曉詩還真有種經年累月征戰在外的將軍回家安定“洗手作羹湯”、“天下太平”了的錯覺,但其實並沒有,因為很快,李世民又出征了。

“武德四年,劉黑闥舉兵造反,李世民率軍前往討伐。”

“武德五年,李世民擊破劉黑闥,劉黑闥逃亡突厥,李世民俘虜其全部部眾,平定河北。”

“回師途中順勢討伐了作亂的徐圓朗,平定山東。”

“武德七年,突厥進犯,李世民帶百名騎兵前往與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會談,成功讓突厥退兵。”

一排排的事跡說下來,說是戰功赫赫也毫不為過。

而一直到武德七年,智退頡利、這位功勳彪炳的天策上將、這位英雄少年的太原公子,也不過才二十五歲而已。

從十六歲到二十五歲,他的少年時代一路都是在征伐中度過的,東奔西走、從未停歇。

雖然李曉詩說得輕鬆,對戰績的描述也多是輕描淡寫的“大破”“擊潰”“大敗”等詞語,可但凡是個會動腦思考的,就都能想象得到,這位李二公子一路來的不易。

戰場刀兵無眼,有什麼勝利是容易的?

更何況是這種動輒“十餘萬”的大場麵了。

而平隴西定河東平河北定山東,這樣的功勳下來,李唐江山的一多半,都要是這位二公子親自打下來的吧?

那之後的皇帝是給他來做,也是理所應當的。

大家可都知道,這位李二公子、可不僅僅是“能打”那麼簡單。

這可是未來的“唐太宗”陛下!

他的文治也同樣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是華夏數千年來帝王中的頭部選手了——全部皇帝參加的遊戲中,誰拿了第一?

被彆人家兒子的優秀糊了一臉,楊堅羨慕得眼睛都要紅了。

他的兒子如果這麼能乾,那他還愁什麼啊!

好恨李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