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唐一直用的都是府兵製度,就是傳說中的兵農一體——有仗打的時候大家去打仗,天下太平了大家就回家去種田,這樣的一個製度。唐玄宗做主把府兵製改成了募兵製,也就是花錢雇傭人來當士兵,和當官之類的是一樣的,就是這些人專門來做士兵,有俸祿拿,有仗就打仗,沒仗就演練,反正就一直在當兵。”
部分觀眾暗暗點頭。
這樣的一個改革,雖然是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朝廷對軍事上的投入和支出,但同時也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實力。
平時都在種地的人臨時拉起來去打仗能有多強的戰鬥力?那和平時一直在訓練的軍隊當然是不能比的。
而且,對於那些不願意當兵,想一心一意回家種地百姓來說,也是大好事。
相當於是徹底放還了一部分勞動力,為農民減輕了負擔,也促進了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是個好政策。
但……
李世民的眉心一直微微皺著。
……這是雙刃劍。
不知道李隆基、他的這個曾孫,能不能拿捏好這柄劍。
李曉詩的講課進度不受觀眾心思影響,有條不紊地繼續著:“文化上,當時唐朝雖然關於皇位的爭鬥頻繁,但都是止於內部的,和老百姓們是沒多大關係的,沒有對社會帶來多大的動亂,百姓生活一直都相對穩定,所以文化經濟等都還算平穩,唐玄宗即位後,大肆鼓勵社會上對詩詞歌賦的重視程度,把詩詞列入了科舉考試,很是注重文教,又編修了許多的文經典籍,社會上的詩詞風氣越發濃鬱。”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代小學生都知道的詩詞書籍叫做‘唐詩三百首’了——唐詩宋詞元曲,是很有名的中華文化載體。”
按照課本的知識點邏輯和安排,李曉詩簡單列了列促進開元之治的這些政策,不是她厚此薄彼對李隆基少了口水和筆墨,是因為課本上提到開元盛世這個唐朝鼎盛時期的文字、也就一小段而已。
說完,她概括道:“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統治穩定,社會經濟繁榮,國庫充盈豐厚,百姓生活安定祥和,唐王朝的國力日漸強大,達到了前所未有、空前鼎盛的時期。因為這段時間的年號是開元,所以又被叫做‘開元盛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稟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①——詩聖杜甫的這幾句詩,已經完完全全將開元時期的繁榮和昌盛展現在了我們麵前。”
“一個小城就能有萬戶人家、公倉私倉都豐厚充實、天下道路太平沒有攔路盜匪豺虎,連出遠門都不用特地挑選良辰吉日、來往車輛絡繹不絕,男耕女織各得其所、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重大的災禍……——僅憑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我們就能知道,那個時期,百姓們的生活何其安逸幸福。”
李曉詩感歎:“開元盛世,是唐王朝的巔峰時期、也是華夏封建王朝極度繁榮的一個時期。”
開元年間。
李隆基聽得很坦蕩,沒覺得這是什麼彩虹屁,隻覺得就是徹頭徹尾的事實啊,他確實很牛啊,這的確都是他能做到的。
但,直到聽完,他還是一頭霧水。
這不是都很好嗎?
哪裡就兩極分化了?
……難道後世還有人能對著他這樣的政績說出一句不好來嗎?
那那些人是不是真的眼睛瞎了啊,張嘴就開始造謠。
但李隆基不懂,不代表彆人就不懂。
這回可不止秦皇漢武唐宗了,連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都很是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幾次出現的那兩個關鍵字眼。
——“早期”。
不管是說李隆基的年號“開元”,還是評價李隆基的統治,李曉詩都強調了“早期”這兩個字,這意味著什麼?
有早期,那相對應的應該是“後期”、或者“晚期”。
她是在暗指、這位唐玄宗,在後期就變得不一樣了嗎?
這就著實冤枉李曉詩了。
她哪想過那麼多啊?
之所以多次說到早期,也完全是因為課本上就是這麼寫的啊!
雖然通過搜資料,李曉詩知道了李隆基晚期曾讓國家陷入大的混亂,導致了王朝混亂,天下動蕩,但她還沒學到那一課,也沒有仔仔細細地去了解過安史之亂的相關消息啊——
就算因為“李唐皇室皇位更迭很內個”而特地去了解過李隆基是怎麼登上皇位的、以及知道了一些他和太平公主還有上官婉兒之間的矛盾恩怨、還有一些原本就模模糊糊知道的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恨糾葛,李曉詩對李隆基也依舊沒有那麼多的敵視情緒,最多就是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太喜歡,覺得這個人太小心眼兒了一點,但還完全不至於在這兒就開始埋自己的不愉快進去。
所以,她現在對李隆基還是非常“中正”的,隻是在講完李隆基的提了一點搜資料時看到的內容。
“唐玄宗早年是明君,在他執政早期,唐朝達到頂峰;但他同樣也是個昏君,在晚年的時候,他沉湎酒色、是非不分,聽信奸臣讒言,元稹那首詩提到姚崇宋璟,就是在懷念這兩位還在的時候,對唐玄宗的一些規勸。”
“所以,大家對唐玄宗李隆基的評價也都是非常兩極分化的,以他的前後半生作為分界點。”
“李隆基,據說是一位無論是粉是黑,都希望他早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