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詩詞賞析?
李白迷迷糊糊睜開眼, 就聽到這句,腦子一時還沒從和周公擺下的棋局中轉過彎來。
身邊眼尖的小童已經飛快地走了上來,貼心地給他遞帕子擦臉醒神,順便嘚嘚嘚吧前因後果全說了一遍, 碎嘴子程度和李曉詩有得一拚。
“先生, 小仙童說了, 您在後世是詩仙——”這個是最重要的, 當然要先說, 而且要鄭重其事, 一板一眼把這項榮譽給到先生知道, 然後才到正題,“現在這個是答題環節,由小仙童給出一首唐朝時期的詩詞作品,讓其他人來進行賞析。答對的人會有獎勵, 獎勵是一支鋼、啊……蘸水鋼筆,現在天幕上的這幾個人就都是這一輪抽到的答題的人了——”
李白拿濕帕子擦臉, 又灌下一杯溫水, 感覺稍微清醒了一些。
他抬眼看向天幕,隨口道:“那這一輪是哪首作品?”他也可以順便來賞析一下, 看看這些詩人的詩怎麼樣。
小童嘿嘿一笑:“您的詩。”
李白:……
啊,那看來果然不是幻覺,剛剛是真的聽到了他的詩歌在天幕上被談論了啊。
“哪一首?”
小童:“秦王掃六合!”
“怎麼賞析?”
小童:“……這個有點長,好像是什麼修辭手法……氛圍渲染、嗯……抒發感情?反正咱們常用的那些寫作技法是不讓說,說是不在範圍內。”
其實是說了李曉詩也聽不懂。
和現代的答題技巧完全不搭邊,所以乾脆直接劃掉了。
丟了帕子到一邊,李白翻身下榻,難得起了些興致, 拎酒壺到書桌邊,一邊自斟自酌一邊饒有興味地看起了天幕。
富家老爺、書生、布衣的中年男人。
嗯,這樣的三個人啊……
倒也有趣。
小童也不認識那些人,他站到李白身邊,乖巧地磨墨,又好奇地發問:“先生,您覺得這三個人誰能獲勝?”
誰麼,這不好說啊。
那個老爺樣子的就不說了,估計不大會作詩,但也不一定,人不可貌相的道理還是懂的;那個書生麼,詩文一定是懂的,但能不能按照李曉詩的要求來作答就也不一定;至於那個中年男人……
說不定就是這樣的人才能嬴呢?
他笑著飲下一杯:“不好說,且看著吧——”
不好說?可好說了好不好。
不管是李曉詩,還是明清的觀眾們,心中都有這麼個念頭。
換了彆人還不好說,但這幾個人裡有誰啊?
蘇軾啊!
蘇東坡!!
天上這幾個人,還有能比他文采更妙的嗎?
也不是不能吧,比如讓李曉詩站出來,上下五千年的知識庫裡去找詩來背,或能一敵。
反正至少同樣“參賽”的其他兩個人是絕對不可能行的。
“參賽選手”顯然也意識到了這點——
那個商人老爺乾脆就不想也不寫更不說,就那麼坦蕩蕩地坐著,眼睛不住地往蘇軾和李曉詩兩個人身上瞟,看完又去看周圍,這可是仿唐代的東西,又都是後世“科技”,多看幾眼,才不白來這一趟。
書生倒是一直在努力想,嘴唇都快給咬破了,來來回回念叨的都是什麼“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感情?批評秦始皇諷刺秦始皇……”他冥思苦想,一時間竟然連去看蘇軾都忘了,額邊汗珠涔涔,給天幕外的嬴政都聽麻了。
他是真的想贏。
三人裡最從容的當屬蘇軾了,他不緊不慢地研究著李曉詩給出的紙筆,把玩了一會兒,整理措辭,然後落筆寫思路。
他一開始聽到李曉詩的“無理要求”時也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
但有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著,聰明人的大腦基本都是共通的,雖然他不是什麼浪漫主義的詩人,但是李白的作品和他的作品還是有共同之處的,比如都很豪邁之類——所以他隻用想一下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再代換一下如果讓自己來寫這樣一首詩,會怎麼寫,用到什麼技法就好,所以全程都還算淡定。
李曉詩也不去偷看,她很規矩地站在大廳前方,還給直播間的觀眾們舉了個例子。
“詩詞賞析嘛,就是很簡單的來分析一下這首詩詞究竟好在哪裡——大家可能不太習慣賞析的方式,那我來給大家念一點賞析吧,同樣選取李白的作品。”
直播間外,杜甫興衝衝也找了紙筆出來。
太白兄的詩,他也可以。
雖然沒有上到天幕上去,但他也可以當做練習來“賞析”一下。
李曉詩:“就拿《靜夜思》舉例吧——這首詩寫的是作者的思鄉之情,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濃濃的思鄉之意。”
“詩的前兩句,通過對……來烘托思鄉之情。疑是地上霜的‘疑’字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半夢半醒……而‘霜’字用得更是巧妙,一語雙關地表現了月光的皎潔以及身在他鄉的淒冷;詩的後兩句,是在用……深化思鄉之情,‘望’對應‘疑’……‘思’又給讀者留下了無儘的遐想……”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鮮明地勾勒出……月夜思鄉的形象。”
李曉詩每說一句,天幕外的杜甫都跟著恍然地點頭,認同又讚歎:原來如此,原來是這樣,這裡竟然還能這麼解釋?真是妙啊——
另一邊,李白的表情逐漸凝固。
一直覷著李白臉色的小童小心翼翼地問:“先生……?”您真是這麼想著寫的嗎
“噔。”
李白放下酒盞,不語搖頭。
他能說什麼,他能說這些分析裡的有些東西連他都是頭一次知道嗎?
原來他在寫詩的時候想了這麼多嗎?
逐字逐句的斟酌是沒錯,哪個字要更妙更得心喜有時候也確實是要考慮很久的。
但是這個所謂的“妙”吧,它其實是一種感覺,一種通詩明文的人天生的一種感覺感知,能夠在一看一聽之中就知道這個字的好和精妙——但要這樣逐字去摳,是不是還是太過了一點?
好吧,雖然大家湊在一起品詩時,確實會有這樣的場麵,一起對某個字眼進行發散性、又針對性的誇讚。
可也沒見誰會搞出“這個xx字和xx字對應,表達了作者剛睡醒到徹底清醒的狀態轉變,從而表達了作者xxx”的“賞析”啊??
太離譜了吧!!
劉邦皺起眉。
他琢磨了一會兒,扭頭看向蕭何:“大風起兮雲……”
蕭何穩如泰山:“——臣不通文墨,這麼精妙的作品解析不了,力有不逮,陛下可以叫子房來,他會。”
在家裡的張良:彆cue,我不會。
洪武年間。
朱元璋躍躍欲試:“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
朱標麵無表情:快彆秀了,丟不丟人啊。
有沒有人能來啊,快點把他爹帶走?
直播間裡,聽了李曉詩的“例子”,幾人神色也各異。
書生頭上的汗越流越多,佑老爺倒是仍然高高興興的,就等著什麼時候結束了他好下去跟生意夥伴吹一吹,蘇軾更乾脆,把已經寫了不少字的紙隨意地一揉丟到一邊,利索地重新寫。
等李曉詩喊時間到,蘇軾早已罷筆,書生卻還在緊趕慢趕地往上添字。
李曉詩也不催,隻問道:“兩位是要選擇口述還是讓我來讀你們的答案?”
她也很乾脆地沒去問那個觀光的朋友。
兩人都選擇了口述,李曉詩也樂得輕鬆。
這回論先後的時候書生卻沒再搶,而是很和順地請蘇軾先了,不知道他是抱著臨時再補充整理措辭的心思還是單純想讓著前輩。